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
1.D【解析】广义的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家长督促和检查孩子作业属于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因此选择D。
2.D【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包括: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3.B【解析】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其形成一般要经历组建阶段、核心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题干表述的是班集体发展的核心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
4.A【解析】题干描述的关键点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符合疏导原则的特点,疏导原则指的是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5.D【解析】目标导向模式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模式,它是由美国的课程论专家泰勒创立的。
6.A【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
7.A【解析】“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主要是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体现了陶冶教育法。
8.A【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修业年限、入学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选择A。
9.D【解析】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的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叫做叙事研究法。
10.C【解析】题干中教师的询问,给学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属于悬念导入法。
11.B【解析】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研究得出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12.D【解析】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分五个层次:一是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二是正式的课程,我们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于此类;三是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领悟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四是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五是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
13.B【解析】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和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内容,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把各学科的内容从横向上向前推进,因此选择B。
14.C【解析】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5.C【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于教学过程的改革主要有四点: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更注重人而不是科学;教学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16.B【解析】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教科书、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配套读物、音像带等等。
17.B【解析】多元智能理论由加德纳提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值九个),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组合。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就十分强调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不能以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
18.D【解析】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因此它并不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排除A、B,另外,只有在具体的条件下,在特定的范畴中,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可以排除C。因此选择D。
19.B【解析】 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首先,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是全部的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的就极大的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了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到互相适应.这种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题,即教育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视野、满足于教学参考材料的知识范围来完成教学,相应地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教育环境的许可与限制等因素,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
20.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教师享有的权利中包括: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因此选择B。
21.B【解析】《教师法》第十一条: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
22.A【解析】《教师法》第十三条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23.D【解析】国家实行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分别是国家课程(一级课程)、地方课程(二级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
24.C【解析】题干中所描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25.D【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规定,学校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故选择D。
26.D【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并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7.B【解析】雅典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故选B。
28.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与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故选C。
29.A【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0.D【解析】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故选D。
31.C【解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的是内化阶段。
32.B【解析】《孟子》中“校、序、庠”都是学校的名称。
33.A【解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也叫做心理活动。
34.A【解析】考察远景的间接动机的概念。
35.D【解析】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班集体。
36.A【解析】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
37.D【解析】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过程。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得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题干当中通过奖励看电视可以提高按时完成作业的概率。即只有按时完成作业才会奖励看电视。
38.B【解析】发现法即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故选B
39.D【解析】气质是先天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40.A【解析】题干中的描述体现的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指的是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
41.D【解析】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42.A【解析】“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的威胁”,这种教学模式即罗杰斯的“非指导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
43.A【解析】两个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这种难以取舍的心理即双趋冲突。
44.A【解析】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水平的学习动机学习效果最好,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45.C【解析】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属于课外活动课程,这类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起到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的作用。
46.B【解析】实验研究运用一定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47.B【解析】奥地利生理学家劳伦茨在研究幼禽印刻现象后提出了关键期理论,即个体在某个阶段形成某种技能特别容易。
48.B【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9.C【解析】编写教科书的原则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受教育者的心理顺序要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50.A【解析】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二、多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51.ACD【解析】《义务教育法》第八条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52.BD【解析】教学评价对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但这种主观判断与解释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否则就是主观臆想;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否则所得数据或结果毫无实际价值。
53.ACDE【解析】教育途径的主要形式:教学(上课、辅导、参观、家庭作业等)、思想教育(思想政治课、团队活动、社会活动、节日教育、班主任工作)、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等。
54.ACE【解析】二战的时间是: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分化拓展阶段(20世纪至今)有布鲁姆、布鲁纳、赞可夫。
55.CD【解析】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是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56.ABC【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三十条 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57.ABCDE【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特征把不可逆性选进去,有相关书籍强调不可逆性。
58.ABC【解析】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1)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2)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思维具有中心化,即只注意物体或活动的一方面,而且通常都是那些具有感知优势的方面,忽略了其他方面。
(3)泛灵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为任何生命都是有生命的。例如,此阶段的儿童画的太阳或月亮有一张笑脸;把洋娃娃扔到地上后,认为会摔疼洋娃娃。
(4)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59.AD【解析】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和沛西能。
60.CD【解析】学校教育与一般教育相比,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来承担实施的和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的两个方面。
61.AB【解析】略
62.BCD【解析】《教育法》第六条 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63.ABC【解析】基础教育的特征具有全民性、基础性、未来性。
64.ABE【解析】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包括: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
65.ABDE【解析】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例证和概念特征。
66.ABC【解析】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元认知策略大致分为三种: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67.ABCD【解析】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68.ABCD【解析】机会均等、普及化、民主化水平提高以及法制化都是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表现。
69.ABCD【解析】第四十二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70.ACD【解析】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本规定。
71.BCD【解析】非正式群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第二,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第三,受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目标的支配,行为上具有一致性;第四,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
72.ABC【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和程度以及教育目的。
73.ABCD【解析】初中的个体发展任务主要体现在身体发展、认知、情感和自我教育能力四个方面。
74.ACD【解析】课程目标的 主要依据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75.ACD【解析】实际锻炼法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亲自去做、去体验而进行锻炼培养品德,常见的形式如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制度应该是执行制度。
76.BDE【解析】班杜拉认为: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77.AC【解析】创造性评价是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的,具有多样性,同时还有普遍适用性。
78.ABCD【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生命在于运动。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如:怎样操作一台机器;怎样解答数学题或物理题等。所以ABCD选项属于陈述性知识。
79.AB【解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80.ACD【解析】教育部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和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爱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