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15524381122
  • 024-23410177
首页 > 备考资料 > 郭帅请回答

【鞍山】答案解析2

分享到:
点击次数:1262 更新时间:2020年09月03日13:39:11 打印此页 关闭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教育的最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A【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学记。

3.D【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O——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主题,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4.C【解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出自《孟子尽心上》  

5.C【解析】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知,学至于行之则止”荀子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到行动的过程。

6.C【解析】周恩来称赞陶行知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7.D【解析】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

8.A【解析】教育的终身化是对于将人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9.A【解析】决定教育发展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10.A【解析】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劣。大学四六级考试有固定分数线,故属于绝对评价。

11.B【解析】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1930)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2.C【解析】我国近代第一个颁布且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13.A【解析】“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主张教学首要是促进人格发展。

14.C【解析】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认为教育科学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15.C【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和灵魂是爱与责任。

16.C【解析】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科技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又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十四大再次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7.D【解析】本题考查正强化。正强化又称为积极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过程。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得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题中“看电视”是正强化物,对于塑造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具有重要作用。

18.C【解析】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19.B【解析】人们对美育功能的认识成果有三:一是对美育的直接功能(即“育美”的认识);二是对美育的间接功能(或附带功能、潜在功能,具体说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的认识;三是对美育的超美育(即美育的超越性功能)的探究。

20.C【解析】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平行管理。

21.B【解析】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学校得一草一木都开口说话”强调了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是陶冶法。

22.C【解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23.A【解析】教师成为研究者,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是反思能力。

24.A【解析】“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说的是评价的目的不再是以甄别学生为主,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了教学评价应注重发挥导向功能。

25.D【解析】根据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类型,条件反射又可以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由各种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的具体信号引起的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由抽象的语言文字引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司机开车时看到红绿灯会立刻停车,这是第二信号系统作用的结果。

26.A【解析】按照课程内容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主要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

27.B【解析】中小学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于开展应用型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

28.B【解析】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而不予理会,以保证对所选对象作出清晰的反映。

29.D【解析】有意后注意也称为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人们熟练地骑车,熟练地打毛衣等活动中的注意都是有意后注意。

30.D【解析】根据课程的管理、开发主体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31.C【解析】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同时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不同颜色给人不同感觉,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紫色给人以高贵、蓝色给人以安静、黑色给人以沉重的感觉等。联觉的形式很多,最突出的是颜色联觉。

32.A【解析】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过度学习。过度学习要比刚能背诵的记忆效果要好。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效果最好。

33.A【解析】变式指的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各种方式改变其非本质特征,呈现该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或形态,即从不同角度、方面和方式组织感性材料、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的方法。

34.C【解析】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题干中根据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头脑会浮现瀑布的画面过程是属于再造想象。

35.D【解析】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36.A【解析】实物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收集相关的实物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通过学生的作文、作业、日记、试卷或其他活动产品,来了解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作品分析法。

37.B【解析】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的时间是20分钟。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的时间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为30分钟。

38.B【解析】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39.C【解析】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描述的现象是一种泛化现象。

40.D【解析】提出学习顿悟说的是苛勒。

41.A【解析】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明确提出:“教师的平均工资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42.B【解析】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一骑红尘”,义务教育巩固率高达93.4%的平均水平,超过了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创造了创造了大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43.B【解析】研究表明,大多数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有意识记逐渐取代无意识记并占据主导地位

44.C【解析】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取决于该刺激的强度,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和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会对这种刺激的感受性造成影响。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相互作用,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45.C【解析】发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的思维。“一题多解”属于发散思维。

46.B【解析】上位学习由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尊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47.D【解析】根据前后学习的抽象概括(难易)程度,可以把迁移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两类。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是指先学习的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的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学生掌握“角”这一概念,有利于“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的学习是不同层次水平上的,属于垂直迁移。

48.A【解析】明确提出“学会学习”这一概念的是哈洛

49.A【解析】实验表明,儿童缺乏足够的恰当的复述策略,即不具备复述策略的年龄是5岁以下。

50.C【解析】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51.A【解析】罗夏墨迹测验属于投射式人格测验。

52.C【解析】“两根据一参考”指的是依据统一高考成绩(语数外),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成绩(6 科或 7 科中任选 3 科),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53.A【解析】

 

54.D【解析】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自我意识。

55.B【解析】奥苏贝尔将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属于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为自己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为了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56.A【解析】加涅的言语信息学习是指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57.D【解析】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的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水涨船高”属于相对评价。

58.D【解析】正惩罚(呈现性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负惩罚(取消性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题干中家长取消了每周休息日让他打篮球的做法抑制了该同学不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属于取消性惩罚。

59.B【解析】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并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60.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已经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维的束缚,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的到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61.C【解析】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其中,利用群体约定指,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62.C【解析】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难以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65.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根本大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66.C【解析】初中生入学后,学校想了解学生的外语程度,以便安排教学所进行的测验属于评价的。

67.B【解析】发现学习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的教学策略。

68.A【解析】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

69.A【解析】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70.C【解析】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71.C【解析】多研究表明,在智力与知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72.C【解析】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73.A【解析】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的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

87.C【解析】《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教师加强安全防范,即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防范事故风险;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面临危险时,不顾学生安危,擅离职守,自行逃离。

90.C【解析】由道德的常识可知,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志薄弱。

91.C【解析】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

92.B【解析】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二、判断题

111.错【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其研究对象就是教育。

112.对【解析】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76~1787年,先后四次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113.错【解析】《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114.错【解析】《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规定,警告期限为6个月,记过期限为12个月,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期限为24个月。

115.错【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116.对【解析】2010年7月,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要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倾斜政策。温家宝总理强调,要特别重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关心农村教师生活和成长,使优秀教师在农村能够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117.错【解析】接受式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应对新教材的教学上存在一些弊端。探究式学习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从过程中获得新知和发展能力;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注重收集证据及由证据到结论的推理与思维;注重交流合作;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但接受式教学毕竟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于新教材的教学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接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新教材中的应用。

118.错【解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119.错【解析】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

120.错【解析】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即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

121.对【解析】现代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民主平等的教学。

122.错【解析】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对于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思想问题,程序教学不能有的放矢向学生及时进行教育。 由于程序本身不能根据情况临机变动,容易造成学习上的刻板化。虽然衍支程序可加上不同的分支,但是对于学生学习的多样性以及开发智力方面,仍将受到若干的限制。

123.错【解析】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124.错【解析】在品德发展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没有必要一定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

125.错【解析】行动研究,是指以某些行动对组织系统的影响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强调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反思的研究,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

126.错【解析】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127.对【解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28.对【解析】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之一即: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129.对【解析】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先天和后天共同的影响。如狼孩,小时候一直跟狼生活,学会了狼的生活习性,即便后来把他带回到人类社会,他仍然无法理解人的言语、行为。所以,如果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恐怕不能形成人类的心理。

130.对【解析】在有意想象中,由于想象的新颖程度、创造水平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三、多项选择题

135.ACD【解析】小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操作性、动作—形象性、指导—模仿性、基础—再现性。

138.ABCD【解析】选项都属于知觉的恒常性。

139.BCD【解析】教师的观察力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客观性。教师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时,应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全面、实事求是地看待学生的行为;(2)敏锐性。要求教师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洞察学生的思维,从转瞬即逝的变化判断学生的情绪,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精细性。要求教师能够洞察秋毫、见微知著,能从笼统的事物特征中区分细微特征,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

140.ABCD【解析】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自身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2)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5)奖励。(6)学习监控。(7)目标设置。(8)成败归因。(9)情境条件。

141.ACD【解析】场依存性的人,倾向于利用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场独立性的人,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场独立性的人在认知领域显示了优势,他们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而场依存性的人在人际社会领域中显示了优势,他们善于体察别人,与人相处亲切融合,他们更喜欢社会定向的学科与知识。

142.ABD【解析】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部署。立德树人是十八大提出的。

144.CD【解析】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146.AD【解析】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命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147.BD【解析】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的知识观,人类的知识广义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这种知识也称为狭义的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

148.ABD【解析】皮亚杰将儿童的品德发展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

150.ABC【解析】ABC选项均属于影响问题解决因素。

151.ABCD【解析】心理辅导与教学目标一致,要达到学生心理健康,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尊重与理解学生、学生主体性、个别化对待等原则。

177.ABC【解析】从构成成分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这三种成分分别对应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自我认识,就是主体对自己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社会地位、价值的自我评估。自我体验,就是主体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对评价结果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产生的"是否满意自己"、"能否悦纳自己"的情感体验。自我调节,就是主体在自我体验的推动下,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自觉而有目的地调整。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主体对自己身体的意识。社会自我,是指主体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心理自我,是指主体对自己性格、智力、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的意识。从观念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现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理想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也称现实我,是指主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实际状况的看法。投射的自我也称镜中我, 是指主体想象中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想象在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理想的自我也称理想我,是指主体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开象,即主体追求的目标,它虽非现实,但对主体的认识、情绪和行为影响很大,是主体行为的动力和参照系。

178.BC【解析】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是陶冶法的典型特征。

179.BCD【解析】板书技能应遵循的原则有:直观性、实用性、审美性、创造性、简约性与科学性。

180.CD【解析】参与方法主要包括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181.ABCD【解析】测验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效度、信度、难度与区分度。

182.ACD【解析】B选项是陶冶法。

183.AC【解析】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184.ABC【解析】D选项属于创造性。

185.ACD【解析】C选项应该是促进学生与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

186.ABC解析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187.ABC【解析】是特殊的认识活动不是特殊的情感活动。

188.ABD【解析】教学任务不包括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189.BCD【解析】学科课程最大特点是逻辑性、简约性、系统性。

190.ABD【解析】学科课程有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

191.AB【解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 2020 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192.BCD【解析】A选项属于教育专业素养。

193.ACD【解析】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不是自愿性教育。

194.AB【解析】抓关键期是不平衡性,做好阶段间的过渡是阶段性。

195.ABD【解析】在不同层次,可以把校园文化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

上一条:【鞍山】答案解析3 下一条:【一练】记忆十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