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铁岭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考查泛智教育。泛智教育指“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这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
12.【答案】B
【解析】考查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
13.【答案】B
【解析】考查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是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14.【答案】C
【解析】考查美育。美育又叫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A是自然美、B是艺术美、D是生活美。C“解题方法”并不是对美的培养,而是智育。
15.【答案】D
【解析】考查现代教育理念。《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关爱学生的规定如下: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D最吻合这样的思想。
16.【答案】C
【解析】考查教育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是指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践第一线的教师,研究的问题是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是改善实践。题干中研究者是实践第一线的刘老师,研究的问题是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虽然没有强调刘老师把最后的研究成果用于自己未来的教育教学中,但是整体上不影响判断,这种做法符合行动研究。
17.【答案】B
【解析】考查教师的职业角色。四个选项均是教师的角色。但是题干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因此最符合的是对话者。以后看到“对话”这个词都体现师生间的平等地位。A选项也比较具有混淆性,但是引导者并不是强调师生的平等的,而是更强调教师主导这种角色。
18.【答案】B
【解析】考查课程的类型。根据A把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B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C把课程划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才把课程划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这点不要混淆。根据D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9.【答案】A和B
【解析】考查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教育制度创新。
20.【答案】C
【解析】考查苏格拉底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他认为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即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
21.【答案】A
【解析】考查布鲁姆的认知评价领域。布鲁姆把认知评价领域分为6个层次,依次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A领会,是检查学生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把握程度,从而把握所学内容的意义。B运用,是检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所学概念、规则、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C综合,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D分析,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题干中“概括出《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把握该文章的整体意义,符合领会水平。
22.【答案】D
【解析】考查课程的类型。显性课程指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题干中的“校风、教风、学风”等产生的都是潜移默化的内隐的影响,因此符合隐性课程。
23.【答案】C
【解析】考查教学。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教育的本质就是有目的培养人,所以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现代教育理念都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B+D,传授知识加上发展能力,也就是“双基”,是教学的基本任务。所以“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是不同的考点,需要区分。
24.【答案】A
【解析】考查评价的类型。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题干中就是根据学生个人成绩在班级成绩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其成绩好坏,因此符合相对评价。
25.【答案】D
【解析】考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①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②教育的自身状况(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和基础);③家庭环境的因素;④社会发展状况。因此,学校的活动本身是正确的,体现了“②教育的自身状况”这种描述,就是教育的自身状况就得是正确的才能主导学生,D是正确选项。
26.【答案】B
【解析】考查教学过程的规律。教育性规律指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相结合。题干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这属于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做一个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这属于品德上的引导提高了思想。因此,题干中老师做到了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相结合,也就是教育学。
27.【答案】B
【解析】考查教学模式。A是发现式教学模式;B是设计教学法的进程;C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D范例教学模式。
28.【答案】A
【解析】考查教学组织形式。A特朗普制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B道尔顿制是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C文纳特卡制是把课程被分为两部分:(1)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此部分通过个别教学进行;(2)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此部分通过团体活动进行。没有D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题干描述符合A特朗普制。
29.【答案】C
【解析】考查教学组织形式。A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B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学生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C走班制,是指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某些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打破班级原有结构,重新组成教学班,学生可以到不同的教学班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D分层教学。是指按学生智力水平或学习成绩分成不同的组分别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因此,题干描述符合C走班制。
30.【答案】A
【解析】考查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论认为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强调知识的学习。学生中心课程论认为学生是课程的中心,强调经验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A。
31.【答案】B
【解析】考查教师了解学生的方法。观察法即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用自己的感官去直接了解学生或学生集体现实表现情况的方法。观察法是教师工作中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32.【答案】C
【解析】考查教学原则。题干古文的典故是这样的: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哥哥在场时,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回答说'有父亲和哥哥在场时,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回答说'听到了就行动'。都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退缩,所以鼓励冉求;仲由好勇过人,所以约束仲由。”这体现孔子针对冉求和仲由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引导,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33.【答案】D
【解析】考查师生关系。热爱学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关爱每一位学生,是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
34.【答案】A
【解析】考查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A的意思是“”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符合题意,是正确答案。B体现因材施教原则。C体现启发性原则。D体现巩固性原则。
35.【答案】A
【解析】考查教学组织形式。A协同教学,指在两个以上教师的合作下,负责担任同一群组学生的全部教学或其主要部分。没有B研究教学这种组织形式,有探究教学,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C综合教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新教育运动、进步教育运动的产物。将若干相关学科综合成为更广泛的共同领域和单元,依照一定程序进行教学。多围绕某预设主题,以学习者主动活动的方式进行。目的在于改变偏重零散知识和记忆文字符号的教学,强调学生手脑并用获得完整的知识和经验。D走班制,是指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某些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打破班级原有结构,重新组成教学班,学生可以到不同的教学班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题干符合A协同教学。
36.【答案】B
【解析】考查有效自编测验的条件。有效自编测验的条件包括: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A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B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C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D难易度,可以理解成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题干强调“是否能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验东西”,符合效度的含义。
37.【答案】C
【解析】考查德育方法。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题干中“班风、校风”对学生产生的就是潜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8.【答案】B
【解析】考查品德的心理结构。“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出自于《学记》,它的意思是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强调“亲近”也就是有了情感,所以本题体现了道德情感的作用。
39.【答案】D
【解析】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也就是D。
40.【答案】B
【解析】考查德育途径。中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品德课与各科教学,固定知识点,需要积累和识记。
41.【答案】A
【解析】考查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题干中“引导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就为学生确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树立了理想。因此,本题选A导向性原则。
42.【答案】C
【解析】考查德育方法。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题干中“颁发奖状或奖品”就是对学生进行的鼓励,属于一种正向的评价。因此,本题选择C品德评价法。
43.【答案】B
【解析】考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学习百年党史”这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这样的教育内容体现了当下政治经济制度的倾向。
44.【答案】D
【解析】考查教学方法。选项中AD属于以言语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B属于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C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题干强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应该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中选择,排除B和C。A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主要是教师说,并且强调教师的引导,不符合题意。D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参与讨论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讨论中学生会有自己的思考可以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综上,D讨论法符合题意。
45.【答案】A
【解析】考查教师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关于教书育人的规定包括“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罗老师认为“学生的表现是以最后的考试成绩来衡量”,违背了教书育人的要求,是错误的观点。
46.【答案】C
【解析】考查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以下方面: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加工。因此,题干强调“教育机智”,属于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47.【答案】A
【解析】考查教学内容。直接经验指亲身参加变革世界的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指从他人或书本上学来的知识。直接经验需要自身的实践,时间相对较长,获得的知识也不系统,但是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间接经验就是直接学现成的知识,所以学习效率高,学到的知识也系统且有逻辑性,只不过容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题选择A。
48.【答案】B
【解析】考查法律法规。《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因此B中“可适当收取杂费”说法错误。
49.【答案】B
【解析】考查教学方法。A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B探究学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C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D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题干强调“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符合探究学习法。
50.【答案】C
【解析】考查教师的权利。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教育教学权。
51.【答案】B
【解析】考查感觉的特点。A感觉适应,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B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同时兼有另一种感觉的
现象。C感觉后像,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D感觉对比,指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题干强调“冰箱的外观一般用冷色调”,是想让人们看到颜色产生冷的温度觉,也就是利用视觉引起温度觉,属于联觉想象。可以积累“冷色调、暖色调”是典型的联觉现象。
52.【答案】D
【解析】考查维果斯基的观点。维果斯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面不断内化的结果。
53.【答案】B
【解析】考查身体语言。体语就是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等。眼睛是最有效地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因此,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目光。
54.【答案】C
【解析】考查知觉的特征。知觉的特征包括:整体性、恒常性、选择性、理解性。其中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而进行加工的过程。题干所说的图叫“两歧图形”或“两可图形”,说的就是选择不同的知觉对象,看出来的图像不一样,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
55.【答案】D
【解析】考查情绪情感的功能。A适应功能,指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怕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B动机功能,指情绪和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C强化功能,主要是对其后续行为的方向性发生作用,即对一个人的后续行为起维持、巩固或改变的效能。D组织功能,是情绪和情感这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对其他心理过程而言是一种监测系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有干扰、破坏作用。题干强调“积极的情绪情感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有破坏作用”,符合组织功能。值得关注的是,组织功能和动机功能的辨析。动机功能强调情绪情感的动力作用,是从情绪情感对人的激励角度去描述。组织功能则一定从两方面表述,即积极的情绪情感促进,消极的情绪情感阻碍,好坏都要说到。
56.【答案】C
【解析】考查学习动机。A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B爱好,当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爱好。C诱因是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D需要是指当有机体内部处于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时力求得到满足的心理倾向。
57.【答案】B
【解析】考查情绪的分类。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B应激,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C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D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题干中强调“紧急刹车”,是对意外情况所做出的反应,属于应激。
58.【答案】B
【解析】考查想象的分类。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题干中,张红根据古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想象的画面,属于再造想象。
59.【答案】A
【解析】考查推理形式。A归纳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B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CD不是特别严谨的心理学词汇,直接排除。题干中由铁、铜、铝这些具体事物,推出“金属能导电”这个一般规律,所以属于归纳推理。
60.【答案】C
【解析】考查人际吸引。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认为个体最令人喜欢的品质前五名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
61.【答案】D
【解析】考查效度的分类。A内容效度,是指项目对想要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程度。例如,想测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题目都是文言文阅读理解题,这样是测不出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所以内容效度低。B结构效度,是指测验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构想和特质的程度,即测验的结果是否能证实或解释某一理论的假设、术语或构想,解释的程度如何。例如,一个测抑郁的量表,找了一群正常的人来测,所得分低。找一群抑郁的人来测,得分高,说明结构效度高。C逻辑效度等同于A内容效度。D效标效度,是指测验分数与效标的相关程度。所谓效标,就是检验测验有效性的一种参照标准。效标常用一种公认比较可靠或权威的测验结果表示。这实际上就是用一种已知的且认为其“有效”的测验结果去检验另一个新测验的有效性。例如,想知道自己编的智力问卷能不能测智力,就可以用韦氏智力测验作为效标。题干中假设“月考的成绩可以推断期末考试的分数”意味着用月考作为“校标”,判断期末考试的有效性,符合校标效度。
62.【答案】B
【解析】考查气质类型。气质类型分为四种: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其中,多血质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等。
63.【答案】B
【解析】比内——西蒙量表首先使用智力年龄的概念。儿童在年龄量表上所得的分数,就是能代表其智力水平的年龄,简称智龄。
64.【答案】C
【解析】考查皮亚杰理论。皮亚杰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不守恒的,到了具体运算阶段思维才守恒。
65.【答案】A
【解析】考查皮亚杰相关知识点。A顺应,指即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B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不改变原有图式,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C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D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的平衡过程。题干中“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图式”,符合A顺应。
66.【答案】C
【解析】考查人际需要。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理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A包容需要,表现为希望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建立联系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愿望。C支配需要,即控制需要,表现为在权力或权威基础上与别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D感情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在情感上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题干强调“儿童自主权”,也就是儿童对自己的一种支配的需要。
67.【答案】B
【解析】考查关键期。关键期最早由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洛伦茨在研究小鸭的习性时发现,动物追随行为——印刻现象,只在特定的时期出现,这一时期被称为关键期。蒙台梭利提出敏感期,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时期,相对于其他时期更容易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心理过程的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这时期即称为“敏感期”。虽然敏感期和关键期的含义有些类似,但是因为题目中的信息还是很明确的,正确答案是关键期。
68.【答案】D
【解析】考查认识方式的类型。辐合型是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题干也强调“唯一的正确答案”,因此本题选D辐合型。
69.【答案】B
【解析】考查动机斗争的形式。动机斗争一共有四种形式: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其中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题干中对于“肉”就有两种态度:想吃、怕胖不想吃;对于公办教师也是有两种态度:想考,怕报名人多不想考。这两个举例都是趋避冲突。
70.【答案】B
【解析】考查实验法。A错在实验法也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不一定非得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在实验室的环境中进行也可以。B是正确的,实验法是唯一可以探讨因果关系的方法。C说反了,应该改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D说的太片面,实验法可以严格控制自变量,也可以严格控制因变量,或者可以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因此,唯一正确的是B。
71.【答案】B
【解析】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削弱,并最终消失,即条件反射的消退。强化是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即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题干中所描述的华生饱受批评,因为他违背了伦理学原则,同时没有对儿童进行消退操作,导致儿童一直生活在对白色的恐惧之中。
72.【答案】D
【解析】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其中4验证阶段这是反思和检验解决方法是否正确的阶段。只有通过反思、验证,才有可能证实创造成果的价值。有时可能会全部否定,推倒重来;有时可做局部修正,进一步完善。任何创造过程不受挫折,不经反复,不做修改,一举就能获得圆满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这个阶段是最耗费情感、最花时间和精力的阶段,因为此时人们会感到最不确信、最不安全。“这个主意是否具有新颖性?”“别人会怎样想?”这是自我批判、自我探究的阶段,也就是爱迪生所说的“创造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勤奋”。
73.【答案】D
【解析】同一方面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发展进行的速度、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等都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同一方面不同步,不同方面不同速)。题干中描述的是一个个体内部不同方面的成熟时期不同,属于不同步,故选择D不平衡性。
74.【答案】C
【解析】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这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青年初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为:1.辩证思维的出现:智力水平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兴趣爱好也相对稳定下来;
75.【答案】B
【解析】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小学三年级和初中二年级。
76.【答案】A
【解析】皮亚杰认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
77.【答案】A
【解析】荣格突出心理结构的整体性,提出“集体潜意识”等概念。他也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自我)、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这和弗洛伊德的提法有所不同。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荣格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78.【答案】B
【解析】考试焦虑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
79.【答案】A
【解析】行为塑造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强化帮助学生达到目标。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他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知道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行为矫正通过逐步强化可以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通过消退则可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即通过不予强化来减少某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例如,小孩的许多无理取闹的行为实际上是学习的结果,因为他们通过哭闹能得到诸如玩具、冷饮等强化物。为矫正这种行为就不应再给予强化,因为父母的无端让步实际上正起着强化不正确行为的作用。
80.【答案】B
【解析】合理情绪疗法:该疗法工作程序可以概括为:心理诊断→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我们的情绪反应C是由B直接决定的。可是许多人只注意A和C的关系,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
81.【答案】A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字形曲线)。
82.【答案】D
【解析】认知结构属于人的内在的知识结构,故选D
83.【答案】C
【解析】认知内驱力: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例如为了明白知识而学习。自我提高内驱力因为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例如为了当班长而学习。附属内驱力(儿童早期,作用突出)了获得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例如为了获得奖励而学习
84.【答案】B
【解析】阿特金森提出期望价值理论,成就行为取决于成就驱力、成功预期以及诱因价值二个因素。他提出了两种成就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85.【答案】A
【解析】考查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原型即事物的原样,心智活动也有其外化的物质原型,即实际的操作活动程序、实践模式。原型定向即了解这种实践模式,了解动作结构,各动作成分及其顺序等。通过原型定向,学员在头脑中形成了有关活动方式的定向映象,而这种定向映象一旦建立,它就可以调节以后的实际心智活动,同时也是心智活动得以产生的基础。这一阶段对应了加里培林理论中的“活动定向阶段”阶段。
8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心理学中态度转变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多个方面:(1)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立场、意图和说服力);(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3)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4)情景因素(预警、分心、重复)。其中,如果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就容易接受他们的说服,故选项A正确。在人格因素方面,如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比较容易被说服,自尊性水平比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的态度不易转变。而信息差异、畏惧和重复与说服效果成倒“U”形曲线关系,这是因为任何态度的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着,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对于威信低的传递着,这种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而信息如果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有利于说服,但畏惧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正的的线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的效果。但是,如果畏惧太强烈,反而会使人失去行动的能力或使人忽视、拒绝沟通本身,结果会是态度转变较少(选项B错误)。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最后,信息为中等频率的重复,说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说服。而预警和分心均有双重作用:这是因为如果接受者的利益的密切相关,预警反而会抵制态度的转变;分心也是如此,只有当分心能干扰在没有分心的情况下有效的反驳过程时,分心才能被导致说服(选项D错误),也即当议题是我们熟悉的,而且我们已经对此形成自己的看法时,比我们没有形成一定的看法时,分心更容易被导致说服。最后,个体的心理倾向,例如在面临转变态度的压力时,个体的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说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选项C错误)。此外,人们通常利用一些自我防卫的策略来减少说服信息对自己的影响,比如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
87.【答案】D
【解析】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88.【答案】B
【解析】在寻求问题的解答的时候,一般存在两种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一)算法式算法式就是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列出来,然后一个一个的尝试,直至找到正确的方法,问题得以解决。比如说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忘记行李箱的密码,如果这时候我们从“000”开始一一进行尝试,将每一个可能的密码组合都试一遍,直到找出正确密码,这就属于算法式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二)启发式启发式是根据目标的指引,试图不断地将问题状态转化为与目标状态相接近的状态,从而试探那些只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有价值的操作。
89.【答案】B
【解析】考查成败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最为强调认知的观点,其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海德认为人行为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自己的原因造成,外控型的人则认为成败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六个因素中努力属于内部可控的因素,故本题选择B认真的准备。
90.【答案】C
【解析】①属于关注生存,②③④属于关注情境。教师的成长总结为三个阶段,即“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1、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对于自己的认可程度”,“同事间对于自我的认可程度”,“领导对于自己的满意程度”等。因而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的初级阶段,换句话讲,暂时还未能达到,如何让学生获得学习上进步的阶段。2、处于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以及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如“内容是否充分得当”?“如何呈现教学信息”?“如何掌握教学时间”?等。传统教学评价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3、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等等。
91.【答案】A
【解析】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9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教学评价类型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题干所述评价方式即属于形成性评价。C 项正确。A 项: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由此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对待。与题干不符,排除。B 项: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作出结论性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D 项:没有此概念。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C。
93.【答案】D
【解析】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以上的评价项目)。基于这一理念,布卢姆等人主张,要将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后一个单元中的学习材料直接建立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
94.【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早期迁移理论。A项,桑代克根据形状知觉实验提出共同要素说。B项,苛勒根据纸下觅食实验提出关系转化说。D项,贾德根据水下击靶实验提出经验类化说,也叫概括说。故ABD均属于迁移理论的实验,C选项属于学习理论,故本题选择C选项。
95.【答案】A
【解析】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有意注意每一个成分或步骤,而且每一步训练所需的心理努力都是学生能够胜任的。更为重要的是,每一步训练郁给学生以策略应用的整体印象。
二、多选题
101.【答案】ABD
【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结论全部讲给学生。这句话体现了以下观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不能直接把知识教授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出鼓励学生自学成才的意思
102.【答案】ABD
【解析】(1)创新精神;(2)实践能力;(3)开放思维;(4)崇高理想。
103.【答案】ABD
【解析】C强调的是爱岗敬业、规范从教行为。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本题考过单选题,问“廉洁从教要求的具体内容不包括哪一个?”四个选项一样,不包括的肯定是C。因此反推出,包括ABD。
104.【答案】BD
【解析】张明14周岁属于未成年人。第十三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第三十八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用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应当执行国家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105.【答案】ABD
【解析】C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106.【答案】BC
【解析】工作记忆又叫短时记忆,是指正在进行加工的记忆。长时记忆中的内容要被加工需要提取到短时记忆中进行。
107.【答案】AC
【解析】月亮在云中穿梭,属于云在动但是人们感知到的是月亮在动,属于似动知觉中的相对运动,又叫诱发/诱导运动。同时似动知觉都属于运动错觉。故本题选AC。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我们所在的这列火车还没有动的时候,而旁边的火车已经启动了,这个时候就会感觉到我们所坐的这列火车在运动
108.【答案】ABCD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是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的方法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
109.【答案】ABD
【解析】考查情绪的组成。情绪情感的组成包括:外部表现、主观体验(内部体验)、生理唤醒(生理觉醒)。
110.【答案】ABC
【解析】考查模仿的意义。模仿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①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模仿是个体反映与再现他人行为最简单的形式,是掌握人际互动经验最简单的机制,也是个体学习的基础;②适应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模仿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个体发展早期,这种作用尤其突出。③促进群体形成,模仿会使群体成员在态度、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提高,增进群体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