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沈阳市教育局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1-30题每题0.97分,31-60题每题0.87分,61-75题每题0.77分)
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选项C错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大同社会的基本内涵。所以此题选择C选项。
2.【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反对把学生看成客体,实施填鸭式教学,主张教育的本质在于陶冶人性。强调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体验”、“理解”、“陶冶”、“唤醒”等成为文化教育学派的方法论,追求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发展。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3.【答案】A
【解析】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4.【答案】D
【解析】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5.【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在教育中主张贯彻教育适应自然地思想,这是最根本的指导原则,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统计常模。当一个人的心理特质的测量值接近总体平均数时,就认为他的心理是正常的、健康的;若一个人心理特质的测量值偏离总体均值,就认为他的心理是异常的、不健康的。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理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和“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反映的是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体现的是教育目的中的社会本位论的理想。“社会本位论”由来已久,《学记》中就曾谈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中国古代教育一直以修身为本,但修身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国家必须由三部分人组成: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选拔这些人,使其各司其职。教育因此成为社会政治的附庸。
8.【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选项A,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选项B,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选项C,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9.【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气质类型。小宇的气质类型是明显的胆汁质。其特点是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10.【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影响人身心的发展因素。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题干中强调原始差异体现的是遗传素质,而分工则体现的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遗传给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和生理上的可能性,环境则给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性。选项A的说法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题干中更多体现的是后天的环境。选项B,能够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所以B选项错误。选项C,智力之间造成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得到补偿。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1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个体的品德发展。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题干中所强调的是学生们的道德认识出现了偏差,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1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一)组建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同学们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班集体的目的任务都来自教师个体自身要求。这时集体对班主任有较大的依赖性,不能离开他的监督独立地执行他的要求。如果班主任不注意严格要求,班就可能变得松弛、涣散。(二)核心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是,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指挥,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尚未形成。(三)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不仅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需外在监督,已能自己管理和教育自己。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勤奋学习,各项活动表现良好。(四)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题干中强调班级出现了积极分子,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13.【答案】C
【解析】学校是教育场所。班级环境建设必须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这是班级环境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班级环境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教育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教育环境,包括壁报专栏、图书角、班风标语以及其他的美化环境内容等。物理环境,包括设施设备、采光照明、气温条件、音响程度等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安全的因素。心理环境,包括班级的氛围、对集体的满意程度、同学问的交往等。通过班级环境建设,可以保证学生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受到鼓舞。安排座位属于班级环境的管理。
14.【答案】A
【解析】在班级组织的目标管理中,既要注重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为班级中的每个成员精心规划其个性发展目标,并创造达成合理的个人发展目标的机会和条件,使班级中的每个成员在集体目标下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形象。班主任在班级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目标意识,让班级全体成员都知道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目标是针对集体和个人的要求;让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当前的表现与班级的发展目标是否有距离;还要让班级中的每个成员能够关注其他成员的表现,相互促进、相互勉励,共同努力实现班级建设和管理的发展目标。
1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存在主义课程理论。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她)自己的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在的需要来决定。存在主义反对固定的课程,认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规定固定课程的出发点是,它能消除学生的无知,并能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然而,人的境遇是时刻变化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的、绝对的,而固定的课程难以适应学生的情况和需要,成为了与学生没有关系的东西。因此,存在主义反对固定的课程,而不是反对课程本身和体现各门学科知识的教材。存在主义认为,知识离不开人的主观性,它仅仅是作为人的意识和感情才存在的。如果知识不能引起学习者的感情,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就不可能是明确的知识。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因为人文科学比其他学科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和发展人存在的意义。奈勒是存在主义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1)不能把教材看作是为学生谋求职业做好准备的手段,也不能看作是进行心智训练的材料,而应当把它们看作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2)不能使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知识和有效地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在时间和环境都适宜的条件下按照他选择的知识与对于知识的理解来行动。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弗莱雷是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16.【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1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不包括课程的现代化,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19.【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堂管理的方法。选项A,移植替代法就是将其他班级课堂中好的规则直接移植过来,作为要求本班学生遵从的课堂常规,或者用来代替原来不合理的规则。这需要特别注意其他班级的课堂常规在本班的适用性问题。选项B,参照制定法是教师或者学生发现其他班级某种良好的行为规范,而这一规范正好是自己班级所缺乏的,于是师生讨论,使之成为本班的课堂常规。选项C,将原来已经存在并被广泛认可的常规加以具体化,从而形成的课堂常规。例如:教师对大多数学生“提问要先举手”“上课要注意听讲”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加以强化,并经过师生讨论,即可成为课堂常规。选项D,引导制定法是将原本不存在或者没有引起注意的常规定为课堂规则,让大家共同遵守。引导制定法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由学校或者教师先提出某种规则,经由学生讨论同意后成为课堂常规;二是有学生提出建议设立某种规则,经由教师同意后成为课堂常规;三是有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某些具体的情形、问题,共同讨论制定出课堂常规。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20.【答案】D
【解析】“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主要针对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迫切需求,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2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校美育。学校美育的内容: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自然美是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美,艺术美则是艺术作品中的美。题干虽然强调用图片让学生欣赏,但是我们不是欣赏图片的艺术作品的美,而是通过图片感受春日的风景,所以建议选自然美。
22.【答案】C
【解析】新课程强调受重视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而实现这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改变学习方式。
2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复式教学。复试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主要是在偏远的人口稀少的农村,或者其他人口少、师资缺乏,交通又不方便的地区实施。
24.【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科书的编排方式。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方式。直线式就是指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直线式的逻辑依据是,课程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是直线渐进的。因而被认为是效率较高的一种内容组织形式。苏联教学论专家赞可夫主张,教师所讲的内容,只要学生懂了就可以往下讲,不要原地踏步。因为过多地重复同一内容,会使学生感到厌倦。螺旋式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展,逐级深化。螺旋式的逻辑依据是人的认识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的发展规律。美国学者布鲁纳主张采用螺旋式课程。他认为,课程内容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应该从小就开始教各门学科的最基本原来,以后随学年的递升而螺旋式地反复,逐渐提高。
2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确定的三维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题干中强调的“有效方法”所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26.【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1)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3)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27.【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特点。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富有创造性是现代教师劳动的突出特点之一。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2)表现在对教育和教学原则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有规可循,但无死框框可套。教学绝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教学在根本上是一门艺术,是一个创造的过程。(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高级的教学教育艺术才能表现的典型形式,是教师“灵感”的表现。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28.【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富勒和布朗的教师生存发展阶段。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3)关注学生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可以说,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29.【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1)本体性知识,即特定学科和相关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2)条件性知识,即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科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3)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境知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如导入、强化、发问、课堂管理、沟通与表达、结课等技巧。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3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评价。现代的学生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而不再只是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判断,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3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提倡的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为此,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32.【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的习得效应。习得效应指通过观察习得新的技能和行为模式。抑制效应指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或良好)行为受到社会谴责,观察者会暂时抑制受到谴责的不良(或良好)行为。去抑制指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行为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其原本受到抑制的不良行为重新发作。反应促进效应指通过观察促进新的学习或加强原先习得的行为。题干中强调受到老师提示,表现出行为,体现的是社会促进效应。
3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特定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同样的策略,不同的学生使用起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动机类型,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策略或改善对其学习不利的学习策略。同时,还要考虑学习策略的层次,给学生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策略,不仅有一般的策略,还要有非常具体的策略。
34.【答案】D
【解析】验证阶段是反思和检验解决方法是否正确的阶段。只有通过反思、验证,才有可
能证实创造成果的价值。有时可能会全部否定,推倒重来;有时可做局部修
正,进一步完善。任何创造过程不受挫折,不经反复,不做修改,一举就能获
得圆满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这个阶段是最耗费情感、最花时间和精力的
阶段,因为此时人们会感到最不确信、最不安全。“这个主意是否具有新颖
性?”“别人会怎样想?”这是自我批判、自我探究的阶段。
35.【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动机冲突。题干中强调的是小徐想去实体药店买口罩,但是却又担心被感染,是对一个目标的冲突,所以此题应该是趋避冲突。双趋冲突是两个目标都想实现而面对的冲突,双避冲突是两个目标都不想实现而面对的冲突,多重趋避冲突是面对多个目标时存在的冲突。
3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改变行为的方式,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题干中强调不布置额外作业,是属于撤销一个厌恶的刺激,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3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它来自班杜拉对功效期待与结果期待的区分。结果期待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行为将造成某种结果的估计,功效期待指一个人能成功地执行某种可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的信念。当确信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一个人就会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去进行那一活动。选项A体现的是归因理论,归因为运气。选项B体现的是个人的性格特点,选项C和本题无关是此题的干扰选项。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3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韦纳归因理论。维纳及其同事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大量关于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他们归纳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推断(归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因素:3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题干中小韩的归因是努力,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39.【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这种内驱力,一般说来,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2.自我提高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一样,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自我提高内驱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外部的动机。3.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外部的动机。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题干中强调为了排名而学习,所体现的是自我提高内驱力。
40.【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理论。选项A,操作定向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选项B,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个体在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而在模仿阶段则尝试做出某种动作。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定向映象的模仿是机械的模仿。就有效操作技能的形成而言,模仿需要以认知为基础。选项C,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选项D,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酝酿效应。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都报告过许多这类经历。这种现象称之为酝酿效应。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4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感觉。题干中强调把警示线体现的是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同一灰色放在黑色的背景上显得亮些,放在灰色的背景上显得暗些,这是无彩色对比。灰色的对象放在红色的背景上,看上去有绿色的感觉,而放在绿色的背景上又有红色的感觉,这就是彩色对比。选项A,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选项B,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例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看见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看见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选项D,后象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
4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理论。选项A,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在两种没有相同要素或共同成分的过程之间,两个完全不相似的刺激——反应联结之间,不可能产生迁移,这会使人们对迁移产生悲观态度。选项B,经验类化说又被称为概括化理论。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称为“概括说”或“类化说”。选项C,形式训练说是对学习迁移现象作出最早的系统解释的理论。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乃是官能心理学。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意志”、“记忆”、“思维”和“推理”等官能组成的。选项D,关系转换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从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他们不否认经验类化的作用,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题干中强调的体现的是相同要素的说法。
44.【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早期迁移理论。选项A,形状知觉实验证明了相同要素说的迁移理论。选项B,苛勒的实验证明了关系转化的理论。选项D,贾德的实验证明了概括化理论。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托尔曼的白鼠迷宫实验证明了认知目的说的学习理论。
4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选项A体现的普遍原则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选项B体现的是好孩子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选项C体现的是维护权威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选项D体现的是逃避惩罚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46.【答案】D
【解析】一个具体的学习活动的终结决定于学习目的的实现,它是由学习的反馈环节来控制的。
47.【答案】A
【解析】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最好的是高希望成功倾向和低避免失败倾向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动机辅导过程中,要考虑给学生什么程度的学习任务能起到激励作用。若学习任务太难,则可能导致希望成功倾向降低,避免失败倾向增强,可能会使学生最终放弃学习任务;若学习任务过于容易,不需要经过努力即可达到,对学生就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他们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学习动机辅导的难点之除了学习任务的难易外,评分的标准也是影响成就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评分标准太严,不论怎么努力也不能及格,那么学生就会放弃学习,如果评分标准太松,学生认为100分来得很容易,那么学生也不可能努力学习。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掌握评分标准,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的效果。
48.【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注意。题干中强调小宇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迫使自己把注意集中,体现的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49.【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包括几个步骤:①建立焦虑刺激等级表。焦虑等级评定以受辅导学生主观感受为标准,排在最前面的是仅能引起最弱程度焦虑的刺激。②进行全身放松训练。③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系统脱敏法由沃尔朴1958年首创。
50.【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命题网络。命题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主要表征方式,表示的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5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而掌握学科的结构,应该是学习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因此,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让它成为教学的中心。为此,他提出著名的“三个任何”的观点,即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布鲁纳提出,教材的编写、课堂的教学要注重螺旋式上升,即提倡螺旋式课程。布鲁纳提出“螺旋式”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动作、映像、符号三种不同表征来进行。所谓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52.【答案】A
【解析】1.意义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2.能利用细微的线索;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4.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
5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学生在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也是心智技能的不同形式。ABC是动作技能。
54.【答案】D
【解析】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所以它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上述内容都可以在班会中向学生传递。
5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训练。主体性原则是指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有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主体性原则既是学习策略训练的目的,又是必要的方法和途径,如果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学习目标、过程、方法都由他人包办代替,学习的效果也由他人评价,那么也就无从谈起学会学习了。因此,在培训中要向学生阐明策略教学的目的和原理,使其领会。同时,教他们何时、何地、为何使用策略,而且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运用学习策略的机会,并指导他们分析和反思策略使用的过程与效果,以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监控。选项B,内化性原则是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内化过程需要学生将所学的新策略与头脑中已有的有关策略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并能熟练地加以应用,形成新的认识和能力。选项C,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同样一个策略,不同年龄的学生、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用起来的效果就不一样。因此,在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时,教师要针对学习者的发展水平确定哪些策略是最有用的。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学习策略的层次,必须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策略,不仅有一般的策略,而且还要有非常具体的策略。选项D,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是指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即使学生知道何时与如何使用策略,但是如果他们不愿意使用这些策略,他们的一般学习能力也不会得到提高。那些能有效使用策略的人相信使用策略会影响他们的成绩。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学习策略训练课程必须包括动机训练,学生应当清楚地意识到一分努力一分收获。
56.【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反思。认知成分是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在人的头脑中,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有关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构成了个体理解世界的基础。莱因哈特和格里诺对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对课堂事件的解释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专家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这些图式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选项B,批判成分是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问题等。它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教师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研究者发现,反思过程中,教师不再像以往只关注解决问题,而是更关注提出问题,他们对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非线形的问题更感兴趣。
5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心理咨询。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要不要”、“有没有”、“对不对”等词汇发问,而回答多用“是”、“否”式的简单回答。
58.【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元认知策略。所谓元认知策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策略,也就是说,个体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及其情感体验。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人们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1)计划策略: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目标,在进行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进一步明确认知目标、确定认知过程和环节、预计认知结果、选择认知策略并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材料、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等。(2)监控策略:监控策略指在认知活动的实际过程中,根绝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3)调节策略: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果发现问题、遇到困难或偏离目标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调节策略能帮助小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补救理解上的不足。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59.【答案】A
【解析】体现的是晶体智力。因为晶体智力更多来自于后天的学习和发展,而且一生都在持续不断的发展。流体智力更多受到个体的先天因素影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
6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选项A体现的是教学中的实践作业,选项BD不符合儿童的发展理念。
6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漫画中表示的是教师把学生分为了优等生和后进生,这违背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62.【答案】A
【解析】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如“爱国守法”强调了教师要爱祖国和人民;“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强调“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更是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书育人”进一步明确了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人师表”同样赋予了“以人为本”的时代含义,不仅与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紧密相连,而且对教师的衣着和言行举止、协作精神、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等方面要求具体细致,还增加了对待家长态度方面的要求;“终身学习”更是人本思想的全面要求。
6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角色具有多样性,既要扮演教书育人的角色,同样也要扮演朋友的角色。题干中强调教师的成绩很好,但是却不注重和同学们的私下沟通,说明教师并没有扮演好朋友的角色,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64.【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65.【答案】A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以“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的外在尺度和内部的命令来规范教师的言行,保证其在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选择正确的教育行为,保证教育行为的正常进行。因此它对教师职业行为具有调节作用。调节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它不仅指向教育过程,而且指向教师本身。
66.【答案】A
【解析】从主观上讲,教师公正赋予了教师职业生活崇高的精神立取决于教师对教育规律认识水平和对学生个人的了解程度,还取决于教师道德觉悟的提高。
6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68.【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职业荣誉感。荣誉是社会或集团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褒奖,是特定人从特定组织获得的专门性和定性化的积极评价。荣誉感也是指导员的职责所要求具有的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9.【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受教育者的权利。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70.【答案】D
【解析】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7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权利。教师具有指导评价权。体现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而D选项体现的是科研权。
7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7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办法”中规定:学校安排学生参加活动,因提供场地、设备、交通工具、食品及其他消费与服务的经营者,或者学校以外的活动组织者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有过错的当事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此题强调的是同学们去李老师的餐馆就餐,所以应该承担责任的是李老师。
7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7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法》的适用范围。《教育法》的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各类接受教育的人员和组织。选项B,中国学生到英国交流学习,不在中国境内,所以不需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二、多选题(共25题,其中76-86题每题1.43分,86-95题每题1.31分,96-100题每题1.17分,满分33.25分)
76.【答案】A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现代的教学观。(一)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四)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B选项。
77.【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校美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学校美育的内容: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四个选项均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选项A,教师通过美术课培养学生美感。选项B,教师通过音乐课培养学生的美感。选项C,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古诗也是对美术美的欣赏。选项D,吴老师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了社会美的教育。此题CD选项稍有争议,但是美育渗透在各育之中,还是建议全选。
78.【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社会政治制度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3.人口发展状况4.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其中,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直接的,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BD。
79.【答案】BC
【解析】学校教育常常表现出脱离学生生活的状态,尤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完美的、高标准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远离生活世界,理想性有余,基础性不足;②膨胀的“书本世界”的课程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导致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③偏重“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的教学,学生被淹没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单一的学习方式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活动;④教育中学生生活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学校不仅有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相反成了他们的精神牢笼;⑤脱离生活的道德观和说教式的德育不能把学生培养成道德生活的主体,难以使学生完成人格的自我建构;⑥重认知结果,轻会性发展和人格自我建构的教育评价,滋生“分数崇拜”现象,导致教育丧失生活的意义。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C选项。
80.【答案】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选项A,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而是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选项B,1902年,杜威发表的《儿童与课程》是影响较为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著作。杜威主张抛弃把教材当作某些固定的和现成的东西,当作在儿童的经验之外的东西的见解,不再把儿童的经验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把它当作某些变化的、形成中的、有生命力的东西。选项C,斯宾塞是最早明确提出课程一词的人,所以正确。选项D是泰勒原理的体现。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CD选项。
81.【答案】ABCD
【解析】(1)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的定向作用。任何层次或类别的在开展前和在进行中都必须依据教育目的去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对学习行定向引导。(2)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定向作用。课程是学校教育实现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体现。学校开设什么课程、讲授什么内容,这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由教育目的间接决定的。(3)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定向作用。教师要有效完成社会赋予使命,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需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并的教学行为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对学校管理的定向作用。学校管理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服务。
82.【答案】A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职业角色。“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体现的是教师职业的教书育人,所以应该选择A选项。“她挑起孩子沉甸甸的梦想”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所以B选项合理。C选项朋友和知己,在题干中无迹可寻。D选项人际关系的协调者是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协调学生的家、校、社三方面关系,并没有在题干中体现,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B选项。
83.【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对后进生的教育应该做到:①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③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④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⑤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BCD选项。
84.【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掌握学习的教学步骤。定向(教学目标)――新授:单元掌握――评价: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矫正
85.【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分类。(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86.【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CD。
87.【答案】A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影响迁移的因素。主观因素是学习者自身的特点,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D选项。
88.【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的影响迁移的因素。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改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
89.【答案】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情绪的组织功能。情绪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干扰和破坏的作用。因此选BD。A项,是信号功能。C项,是动机功能。
90.【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榜样示范法。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前进的明确方向和巨大动力。(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BCD选项。
91.【答案】ABCD
【解析】技能的学习及其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学生掌握技能是进行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学生对阅读、书写、运算等基本技能的掌握一直被认为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因此,学生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次,学生技能的形成有助于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掌握。虽然技能的形成要以对有关知识的掌握为前提,但在技能形成过程中或之后却又能促进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要使学生形成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运算技能,必须要以他们对分数、小数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同时,当他们在练习分数和小数互相转化形成运算技能的过程中,也就大大地促进了他们对分数、小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次,学生技能的形成也有利于他们智力、能力的发展。学生掌握了某种技能,就能够熟练地按照合理的动作方式去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而这种活动效率的提高就是他们的智力、能力发展的具体体现。研究表明,能力的发展是以有关的技能为前提的。培养和造就某种人才,除了他们具备有关的知识之外,还必须掌握有关技能。例如,不掌握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等技能,就不可能发展音乐才能。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BCD选项。
92.【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让学生多次朗读体现的是复述策略,通过故事记忆法记单词体现的是精加工策略,在课前预习体现的是元认知策略。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CD选项。
93.【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心理问题。选项A体现的是考试焦虑,选项B体现的是社交恐惧。选项C体现的是厌学症,选项D体现的是智力的暂时落后。智力暂时落后并不是心理问题,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BC选项。
94.【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网瘾。中学生网络成瘾是指中学生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网络成瘾者自身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等,并且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可见,网络成瘾倾向影响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业进步和人际责任感。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BCD选项。
95.【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循序渐进原则。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选项C体现的是启发性原则,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BD选项。
96.【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BCD选项。
97.【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意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书育人是建设精神文明需要。2.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3.教书育人概括了教师最根本的社会职责。4.教书育人是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对教师行为的根本要求。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BCD选项。
98.【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师德师风。教师的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管理,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BCD选项。
99.【答案】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选项AB均符合法律文件的规定。C选项错误,家长不应该遗弃婴儿。选项D错误,侵犯了孩子的受教育权。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D选项。
100.【答案】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名誉权。选项A搜身,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选项B侵犯了学生的荣誉权。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