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15524381122
  • 024-23410177
首页 > 备考资料 > 魔鬼题库

真题解析答案40

分享到:
点击次数:1800 更新时间:2020年10月01日10:54:38 打印此页 关闭


2019辽宁省沈阳于洪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0小题,每题1分,共100分)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例如,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争取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荣誉等都属于间接性的动机。那些高尚的、正确的间接性动机的作用较为稳定和持久,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故本题D。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故本题A。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故本题B。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故本题D。

5.【答案】B

【解析】分斋教学只存在于个别书院;注重考试的书院大多存在于明清时期,是书院异化的表现;藏书读书确实普遍存在,但其只是普通现象,而非书院教学精神和本质层面的追求;唯有自由讲学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的地方。

“苏湖教学法”又名“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二地办学,使用的一种新的教法。这种教法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歌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重经义和时务,主张”明体达用“。他在校中设“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属于”明体“之学;治事斋则以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属于”达用“之学,在治事斋中,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创立了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以及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是最早的。范仲淹当政兴学时,曾取其法,“著书令于太学”。此谓“苏湖教法”。故本题B。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学校利用评选“优秀学生”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努力学习以提升自己相应的地位或成绩排名。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故本题C。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在皮亚杰心里发展阶段论中,0-2岁的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特点是:9-12个月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感知觉出现了分化,形成了初步的因果关系,这个时期的儿童智能通过感知觉和简单的抓取和吸吮来认识客观世界。故本题A。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测里面的图形推理,根据前四图片黑点的运动轨迹,可以推测出D更符合规律故本题选D。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朱熹认为,受认识水平限制,“小学”教育重在让儿童懂得和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即知其当然,谓之“学其事”;“大学”则要求青少年进而懂得“事”中的道理,即知其所以然,谓之“穷理”。尽管“小学”教育也需要识字、读书,但在朱熹并非主要目的。故本题C。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的重要理论,是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也就是说,对榜样的强化也间接地强化了观察者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学习。替代性强化来自于学习者观察到的榜样的行为结果。这种观察到的结果既可促进某种行为反应,也可以抑制某种行为。促进某种行为的观察结果称为替代性强化;抑制某种行为的观察结果叫做替代性惩罚。故本题B。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政府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统一性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故本题B。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故本题D。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科中心课程论认为,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为目标。(关注间接经验与认识能力发展),重知识轻经验、重学科逻辑轻心理逻辑。故本题B。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故本题C。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测言语,根据选项和题干的匹配度来,植物生活在土壤中,鱼生活在水中故本题选A。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其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实施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标志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这要求实施终身教育。故本题C。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当中去。故本题B。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故本题B。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或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性学习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故本题A。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故本题A。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故本题C。

2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发散思维训练一般以材料、功能、结构、形态、组合、方法、因果、关系这八个方面为“发散点”,进行具有集中性的多端、灵活、新颖的发散思考,从而形成各种创造性的设想。故本题D。

2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第十条 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考试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每年进行一次。参加前款所列教师资格考试,考试科目全部及格的,发给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当年考试不及格的科目,可以有下一年度补考;经补考仍有一门或者一门以上科目不及格的。应当重新参加全部考试科目的考试。故本题B。

2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测中言语模块,在语言表达中,拓宽视野,新人才脱颖而出故本题选C。

2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分别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因此首要环节是发现问题。故本题C。

2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结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总是有结构的,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结构,都表现为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基本结构,他就能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因此教材的编写必须要清楚地反映各学术领域的基本原理。(2)教学要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必须依据儿童思维结构的特点进行,使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3)教学就是探究,“发现法”是主要的学习方法。故本题D。

2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故本题A。

2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略。

2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资格条例》第十四条规定: 认定教师资格,应当由本人提出申请。

教育行政部门和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每年春季、秋季各受理一次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具

体受理期限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规定,并以适当形式公布。申请人应当在规定的受理期限内提出申请。故本题A。

3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主要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等。其中,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布厄迪尔等,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为杜威。故本题B。

3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测中言语,对于不同季节的表述中春季姹紫嫣红,秋季硕果累累,而充实丰盈、琳琅满目、婀娜多姿一般不描述季节故本题选A

3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非正式评价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包括直接和间接的观察)和交流为主要方式,不断地了解学生,进而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形成对学生某种看法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故本题B。

3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韩愈(唐)所著的《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故本题B。

3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资格条例》第五条规定 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但是,取得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公民只能在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或者初级职业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相互通用。故本题D。

3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错觉是不正确的知觉。只要客观条件具备,人的主观努力难以避免,错觉不同于幻觉,错觉不仅只有消极意义,而且还有积极意义,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会利用错觉,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军事伪装。故本题C。

3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测中的语言理解,对于两种的表述中,一人是没有追求和目标,另一种人充实有奔头,区别在于是否有生活目标故本题选C。

3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文大意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也可以说人与人之间不能以年龄的大小来评判学识的高低,只要这个人有你所不会的学问,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你的老师。故本题C。

3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个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情绪唤起和言语说服,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个体的成败经验。故本题D。

3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故本题C。

4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第八条 不具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得教师资格,应当通过国家举办的或者认可的教师资格考试。

第九条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标准和考试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定。教师资格考

试试卷的编制、考务工作和考试成绩证明的发放,属于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条 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考试和中等职

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每年进行一次。故本题D。

4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故本题A。

4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形成中的语言表达,他到学校看病去了,歧义在于:他指的是学生还是医生故本题选D。

4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一旦错过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只会“事倍功半”。故本题B。

4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像,正是由于感觉后像的存在,人们才能把一幅幅不连贯的画面,看成连贯的动作、景物。故本题C。

4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测中语言表达,根据文中后面“没有人会被它压垮”的描述,应该侧重于重量故本题选A。

4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前摄抑制在认知心理学上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故本题B。

47.【答案】B

【解析】“霍桑效应”就是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故本题B。

4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

(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故本题D。

4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中序列位置效应显示,记忆效果最好的是位置中的开始和结尾部分,分别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故本题D。

5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故本题C。

5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7-10岁的孩子注意的稳定性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因此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上课会出现搞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保持在教室讲课的内容上。故本题A。

5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过渡探索行为是兴趣不是随着对新鲜事物熟悉程度的增加而下降,而是持续不减,结果造成对所着迷的事物损毁的行为,因此根据题意正确选项应由两部分构成:1.兴趣不减,2.损毁行为。故本题B。

5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

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故本题C。

5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帖经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之一,开始于唐朝。唐朝的明经、进士等科, 考试时都要帖经。帖经的方法是,主考者将需要考试的经书任意翻开一页,只留开一行,其余的都被遮蔽。同时,又用纸随意遮盖住这一行的三个字,让应试的学子读出或写出被遮盖住的文字。

“经义”即经书的义理,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萌芽于汉唐,形成于北宋。经义与选举制度的变革和学术风习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在古代文体史上,宋代经义文是明清八股文的雏形,它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在题型、结构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八股文的一些特征。

策,古代考试以问题书之于策,令应试者作答,成为“策问”,也简称为“策”,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策论指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宋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故本题D。

55.【答案】B

【解析】双避冲突,两个都不想要

5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实现需要是指个体向上发展和充分运用自身才能、品质、能力倾向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最高层,属成长性需要,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故本题D。

5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

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

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

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

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故本题B。

5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测模块,根据题干中对于族群的两方面的表述:共同的渊源和共同的文化,C选项更符合这两个方面故本题选C。

5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学者培根于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立下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德国学者康德首次把“教育学”列为大学课程,作为一门学科进行讲授。故本题B。

6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八)提出: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故本题B。

6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常用的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故本题D。

6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第七条 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听取学校章程草案的制定和修订情况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听取学校发展规划、教职工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校园建设以及其他重大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方案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故本题C。

6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多血质是人的气质类型之一。多血质的人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容易形成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等品质;也容易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等特点。这种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易变换等等。故本题B。

6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测语言表达,根据表达的匹配上,新变化的迹象或者苗头,研究不能闭门造车或者画地为牢故本题选C。

6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处于中学阶段的人最大的矛盾和冲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故本题B。

66.【答案】A

【解析】定向型访谈也称结构访谈,是由访谈者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访谈调查问卷或提纲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按规定标准进行回答的一种调查方法故本题A。

6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 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 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 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故本题D。

6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广域课程是一种较为综合化的课程组织形式。一般包含某一完整的知识分支,也可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分支中的内容。是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有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故本题B。

6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计划策略是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开始之前计划完成目标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等。学习中的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设置思考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故本题C。

7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测语言表达,水乳交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胡同本身蕴含了一种文化,跟这个城市融合一体。故本题选B。

7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六条 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故本题A。

7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并且将其作为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夸美纽斯的“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顺序;二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故本题D。

7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试焦虑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

考试焦虑是考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在考试之前,当考生意识到考试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体验,这是面临高考或中考的学生中普遍而突出的现象。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忧虑,紧张,不安,失望,行动刻板,记忆受阻,思维发呆,并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变白,皮肤冒汗,呼吸加深加快,大小便增加。这种心理状态持续时间过长会出现坐立不安,食欲不振,睡眠失常,影响身心健康。这种心理是考生对考试具有自律性和责任心的表现。故本题B。

7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故本题A。

7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测语言表达,根据语词逻辑性,先制作、再运输,进而销售故本题选C。

76.【答案】C

【解析】多数有结构观察同时采用非参与观察的形式,即有结构非参与观察。这种观察,其观察手段、程序和技术是统一标准的,即使用统一格式的观察卡片或观察提纲,观察的进行步骤也是一致的,在有条件和有必要的时候,使用某些辅助工具或设备,如记录仪器(录相机等)。观察者一般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对观察对象静观默察,并且在观察卡片或观察表格上作观察记录。故本题C。

7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二条 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第二十四条 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故本题B。

7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测中语言,不着边际形容言论空泛,不切实际;离题太远言之凿凿形容说的非常确实;陈词滥调形容语言陈旧、陈腐、空泛的,经常作为宾语,贬义。故本题选C。

7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整个一个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故本题B。

8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唐朝李翰首创《蒙求》一千多年来,蒙书迭出,这对于封建启蒙教育起了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整齐压韵,便于诵读,即达到了识字的目的,同时又增长了儿童的知识,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它也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对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

《名物蒙求》在古代常识教学中是最值得称道的常识教材,宋代方逢辰编,有《小四书》本。该书介绍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名物知识。含天文、地理、鸟兽、花木、日用器物、耕种操作,以及当时社会上的亲属、家庭等关系之种种称谓。

《童蒙须知》分衣服冠履、言语不趋、洒扫涓洁、读书楔子、杂细事宜等目。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详细规定。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故本题C。

8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2008 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五)规定:“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

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

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故本题B。

8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对于雪山的静的表述可以用寂静,恬静更多侧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故本题选D

8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它们的特点在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故本题A。

8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志的自觉性是对行动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故本题C。

8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将人的道德发展分成了三水平六阶段,每一个水平都有两个阶段,其中习俗阶段分为好孩子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在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阶段之中儿童以维护社会秩序和遵守法律法规来判断行为的对错与否。故本题B。

8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第三条规定 本办法所称处理包括处分和其他处理。处分包括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警告期限为6个月,记过期限为12个月,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期限为24个月。是中共党员的,同时给予党纪处分。故本题D。

8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测图形推理,根据纵向来看,第三排第一个图片和第二个图片是从下面增加一个小球,第三个应该还是从下面加一个小球故本题选D。

8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在认知方式差异中,按照反应的时间和准确性可以分为冲动型和沉思型。冲动型行为反应迅速,但是正确率低,王欣就是冲动型;沉思型行为反应慢,但是正确率高,李海就是沉思型。故本题C。

8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明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咏鹅》这首诗,由于两岁的孩子还不能理解诗的含义,所以他掌握的知识动作技能。两岁半就会用“你,我,他”三个代词进行语言交流,这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因此属于智慧节能的学习。三岁儿童上幼儿园时刚开始认生,一个月后就融入到集体生活,这反映了儿童的一种情绪和反应倾向性的变化,因此属于态度的学习。但是因为选项中没有完全符合的选项,我们建议选C。故本题C。

90.【答案】C

【解析】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审美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故本题C。

9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七条规定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故本题C。

92.【答案】C

【解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资源。故本题C。

9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检查与评定。故本题A。

9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四条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故本题A。

9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测中语言表达,根据词语本身逻辑性,先研究、再实验,进而改进故本题选A。

9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故本题D。

9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格拉底“产婆术”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是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故本题C。

9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约在10%--15%上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大约10%--15%的学龄儿童有程度不等的学习功能障碍。二是情绪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情绪失调儿童约占学生总数的10%--15%。三是社会适应的问题,具有较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的儿童约在 10%左右。四是行为问题,各种行为问题的检出率约在10%--20%,其中城市高于农村,男生多于女生,小学三年级时行为问题表现得最突出。另一方面,研究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也表明,大约10%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故本题C。

9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地位,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从之前知识的传授者改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再传递知识,而是为学生获得知识提供桥梁和纽带故本题选B。

10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题干中甲的话和乙的话是矛盾关系,必然一真一假。剩下的两个也必然一真一假,丙的话和丁的话是包容关系,丁→丙,丁的话正确,丙也必然正确。根据“一假后真”的到丙说的是真话,根据“一真前假”得到丁说的是假话,也就是丁坚持了一个月。由此可以推出“我们四人中有人坚持了一个月”,也就是乙说的是真话。根据矛盾关系,得到甲说的是假话。综上所述,说真话的是乙和丙。故本题B。

 

 

 

 

上一条:【面试时间】2021年葫芦岛市教育局和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公开招聘中小学幼儿园和中职学校教师面试公告 下一条:真题解析答案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