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15524381122
  • 024-23410177
首页 > 公告信息 > 备考指南

【知识】辽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1)

分享到:
点击次数:1601 更新时间:2020年08月27日01:04:15 打印此页 关闭

第一章 教育概述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的,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即包括学校中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 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着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导者。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填空)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1、教育的永恒性 2、教育的历史性 3、教育的阶段性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填空)

  四、教育的起源

  基本观点 代表人物评价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观点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动物界。代表人物沛.西能 和利托尔诺。

  这个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这个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这样,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就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论 (填空)

  这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是和人类同时出现的。只有人才能经营社会生活,从事社会活动。

  教育的起源是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存在直接联系的。

  活动就是劳动,劳动的唯一标志是制造工具,因为“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生产。”

  人一开始制造工具进行劳动,就需要教育。

  从教育的对象来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劳动经验,也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非常需要的。

  这种社会生活经验的传递,也就成了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于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在教育过程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传递社会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教育对当时的人类之所以必要,是因为:

  1、当时人类祖先已经开始制造劳动工具,尽管工具极为简单粗糙,经验也极为有限,但要把这点滴经验和制造方法传递给集体成员和后代,也要由年长者对年轻一代进行指点和传授。否则,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经验和方法不久即可消失,人类又回到不会制造工具的动物状态中去。

  2、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干什么,怎么干,用什么工具,什么时间,在什么场所等,都要求参与劳动的成员知晓才能进行劳动。为此,掌握必要的有关知识是进行劳动的前提。劳动活动人一开始就产生了实施教育的必要。

  3、劳动从它开始时就不是人与人之间互不相干的活动,而是一种的社会性的活动,需要互相帮助,共同协作,符合集体的利益和要求。这些合作和尊重集体利益的社会性要求不是天赋的,而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所以,有了劳动,有了人类社会及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就得有教育。

  4、劳动人一开始就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创造的活动,是对环境的一种改革,而不是盲目的发现和适应。这一点正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由古猿的无意识状态发展到猿人的有状态,提供了进行教育的一项最基本条件。

  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五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教育

  概括原始社会教育特点如下:

  1、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是统一的、共同的、平等的。

  2、教育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

  3、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

  4、教育内容简单。主要是与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直接相关的知识。

  5、教育没有阶级性。年轻一代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二)奴隶社会教育

  文字 学校

  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埃及。

  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才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巫”、“吏”、“卜”、“贞”等就是我国最早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推动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作用,并且是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面禀可能。记载人类总结出来的文化知识经验的唯一工具,所以,只有文字产生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专门进行教育、组织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最早产生文字的国家之一。同时,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强化设置专门机构传授文化知识的社会需求。

 

  4、国家机器的产生 ,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国家的建立,意味着阶级对立比原始社会解体时期更为深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和强化对被统治者的思想统治。也就是说,不论是“建国君民”,还是“化民成俗”,都要创建学校。

  概括奴隶社会教育特点如下:

  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产生了学校教育。“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2、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脱节的。

  3、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4、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5、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三)封建社会教育

  概括封建社会教育特点如下:

  1、教育是封建地主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剥削和统治农民的官吏。

  2、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品级都有严格规定。

  3、在教育内容上“独尊儒术”,在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实行棍棒纪律教育。

  4、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教育。

  (四)资本主义社会教育

  概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点如下:

  1、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一是培养统治阶级子弟成为能领导、管理生产,从事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二是培养劳动人民的子弟,在政治上面成为温驯的公民,在生产上成为熟练操纵机器的工人。

  2、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的科目,使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学科。

  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演示、实习及电影、广播、电视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4、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概括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如下:

  1、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受教育者。

  3、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

  4、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

  5、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各族人民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

  6、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与宗教相分离的,反对宗教对教育的干预。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 一定性质的教育,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从历史上看学校教育制度是被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的。在阶级社会里,学制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这主要表现在学校是为开的、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上。换言之,办学宗旨、目标、方针,以及对入学儿童的政治条件的规定都必须依据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利益需要。例如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封建社会的“等级学校”,资本主义社会的“双轨制”等,都说明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

  2、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奴隶社会,不可能出现技术学校。封建社会虽然也有培养专门人才的算学、医学等专业学校,但是,不可能出现如电力、航空等现代专业技术学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机器的采用,大工业的出现,自然科学得到空前发展,不仅要求培养出各种专门人才,而且要求训练出熟练工人,于是各种职业技术学校也应运而生。近三十年来,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光导纤维、激光、海洋开发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了巨大影响,世界各国都注意研究教育与生产、科技发展的关系,不断改革学校教育制度,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3、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则所制约 在学制上,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切合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例如,人们认识到关键期的存在,早期教育就得到了强调;认识到年龄特征的存在,年龄特征就成为学制上考虑学校分段的因素之一;出于个别差异上的考虑,就有设立特殊学校的必要。

  二、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况

  (一)建国前的学制发展

  产生于商周,完善于隋唐两宋。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 学制,即“壬寅学制”。1922年又颁布了“壬寅学制”也叫“新学制”即所谓的“六三三制”。

  (二)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4.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其中有关学制的内容有:(1)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2)职业技术教育(3)扩大高等学校办学权(4)基础教育权属于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5)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

  5.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纲要》中关于学制改革的要点如下:第一、关于基础教育,第二、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第三、关于成人教育,第四、关于高等教育

  6.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7.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

  三、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

  (一)学校的主要类型: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二)主要的学校系统: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专门教育的学校系统、成人教育的学校系统

  四、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简答、论述

  (一)教育社会化与教育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即教育对象的全面化。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不仅在时间上将扩展到整个人生,而且在空间上将扩展到全社会,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不受社会成分、经济状况、家庭地位等的限制。社会教育化,不仅表现在正规学校向社会开放,更主要的是整个社会都将负担教育的职能。

  (二)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历史虽早有研究,但真正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对儿童的早期发展也特别重视,这也推动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早期智力开发,还表现在许多国家积极为智力超常儿童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学制上作出若干弹性规定,对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允许提前入学,允许跳级,设立特殊学校和特殊班级,实行因材施教。

  (三)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在当代学制改革中,许多国家规定儿童入学年龄有所提前。绝大多数国家都规定儿童入学年龄在5――7岁之间。我国近年来实行7岁入学,同时试行6岁入学,入学年龄也在提前。义务教育制度是大工业生产的发展逐渐实行的。进入当代社会以后,各发达国家不但普遍实施了义务教育普及,而且其年限也在不断延长。

  (四)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两者相结合,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当代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大批新兴产业均属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劳动力需要经过严格职业培训。因而,培养熟练工人与初级技术人才成为中等教育阶段重要任务之一。各国在学制改革中处理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认识并不完全一致,采取措施也不尽相同,有的侧重发展与完善职业技术学校体系,有的在普通中学增加职业技术课程或设立职业技术班,但两者相互渗透、趋于结合的方向是共同的。

  (五)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高等教育获得空前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结构和体制,大多数国家形成了高等学校的三级体制:高等学校随着数量的迅速增加,类型日益多样化。除了有许多全日在校学习的普通高等学校,还有许多不固定在学校的广播、电视、刊授、夜大学等多种形式。这种开放式的大学在发展高等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六)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首先提出终身教育理论的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直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人保罗朗格朗。他认为:教育应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今后的教育应当是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不仅是授予学生走向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将来走向社会能够独立获取知识。在终身教育思想推动下,继续教育被日益重视,成为学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指在接受完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后,为适应知识与技术不断发展的要求而继续进行的教育与训练。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

  人们接受教育不断延伸。

  第三节 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概念

  法律形式 适龄儿童、少年 具有强制性 (填空、名词)

  (二)义务教育的特征

  两个特性: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填空)。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是实现教育普及的必要手段。普遍性是义务教育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二、义务教育的意义

  三、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

  四、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

  (一)把“普九”当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二)从实际出发,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三)建立“普九”评估验收和表彰奖励制度(四)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

上一条:【本溪】2020年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教师招聘76人公告 下一条:【知识】教育法律法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