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15524381122
  • 024-23410177
首页 > 备考资料 > 魔鬼题库

真题解析答案5

分享到:
点击次数:2408 更新时间:2020年10月01日09:30:30 打印此页 关闭



2021年阜新海州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 50 题,每题 1.3 分,满分 65 分)

1.【答案】B

【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及其弟子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A选项和C选项“学不躐等”出自《学记》。D选项实用技术的是墨子。

2.【答案】C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是教育多元化教育思想的重要表达。

3.【答案】C

【解析】实现立德树人,首先要坚持育人的正确方向。《荀子·修身》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礼记·学记》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可见,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进行才能相互促进。

4.【答案】B

【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此学科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5.【答案】C

【解析】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直接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盛况。

6.【答案】D

【解析】瞽宗是商代大学的名称。当时大学以乐教为主,乐教的教师也就是乐师。乐师在学中祀其先祖为乐祖,学也就成为乐师的宗庙,故称瞽宗。瞽宗是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辟庸是西周设在天子所在地的大学

7.【答案】C

【解析】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

8.【答案】D

【解析】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以及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等。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9.【答案】B

【解析】在其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并把其贯穿到文化知识学科中。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和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10.【答案】无

【解析】此为考试原题,没有正确答案。“闻——见——知——行”是荀子的思想观点。

11.【答案】C

【解析】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12.【答案】B

【解析】夸美纽斯主张教育对象普及化,提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并为此编写《世界图解》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13.【答案】B

【解析】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A选项是夸美纽斯的观点。C选项是康德的观点。D选项是裴斯泰洛齐的观点。

14.【答案】D

【解析】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所以这位教育家的著作是《普通教育学》

15.【答案】C

【解析】文化教育学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因此,教育研究应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

16.【答案】D

【解析】梁漱溟认为,中国的社会问题是由于东西文化相遇,中国文化相形见绌,为应付新环境而学西洋,结果中老文化破坏殆尽,中国农村破产崩溃。因此,当务之急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而中国原本就是大的农业社会,中国的建设问题归根结底是“乡村建设”。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基于此,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没有乡村建设,便没有生机;乡村建设没有乡村教育,便没有前途。因此,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在实际上是合二为一的。A选项晏阳初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他认为,要解决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他主张,知识分子要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必须先“农民化”。B选项黄炎培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他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C选项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和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称他是“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1)陶行知相关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2)生活教育论①“生活即教育”这是其生活教育论的核心,他认为,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②“社会即学校”他认为,必须接受社会的需要改造传统学校,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而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③“教学做合一”是对注入式教学的否定。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3)六个解放

17.【答案】C

【解析】  文化按照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存储形态的文化,一种是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存储形态的文化依附于实物、符号(包括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载体,虽然可以避免因个体的死亡而带来的流失,达到保存的目的,但它把文化当做“死”的物看待,只具有保存的意义。活跃形态的文化,不仅依附于物体、文字等载体,而且依附于人的载体。文化体现在人身上,就不再是“文物”,而是思想,它把“死”的文物变成了“活”的文化。从存储形态的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这一过程就是文化活化的过程。而只有教育才能够把文化从物质载体转移到人身上,与人的思想、智慧、情感建立联系,从而使文化成为影响人的行为的现实力量。故本题选C。

18.【答案】B

【解析】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经济对发展起促进作用。

19.【答案】B

【解析】(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0.【答案】C

【解析】教育先行的思想与命题明确提出始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先行包含两个内容:1.教育投资置于优先地位;2.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培养人。教育先行的原因包括:1.教育对经济的发展的巨大作用;2.教育周期较长。《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四个“学会”:“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be”和“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分别翻译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21.【答案】B

【解析】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外部动力的因素是环境。遗传是生理前提、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学校教育)是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性因素。

22.【答案】C

【解析】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人性恶。此外,荀子还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A选项是洛克对观点。B选项是墨子的观点。D选项是孟子的观点。

23.【答案】A

【解析】格赛尔(成熟机制):心理学家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学习对成熟起促进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基因决定的特定的顺序支配,完成了一定顺序后机体达到成熟,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格塞尔不仅认为人的机体机能发展程序受到生长规律的制约,而且“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支配”

24.【答案】A

【解析】(一)导向功能: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目的的归宿主要体现其导向功能(二)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三)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坚持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除此之外,教育目的还具有选择功能、调控功能等。

25.【答案】B

【解析】教学目标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26.【答案】A

【解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7.【答案】D

【解析】题干问的是主观依据, 哲学观念和理想人格属于主观依据。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不同时期与国家的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属于客观依据。

28.【答案】A

【解析】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涂尔干、柏拉图、巴格莱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29.【答案】A

【解析】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规定,在大中小学设劳动教育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30.【答案】C

【解析】我国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1.【答案】D

【解析】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教育方针(1999)《决定》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是是否培养学生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2.【答案】A

【解析】 素质教育的内涵中提到: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考试,会提高升学率。有些人持有“实施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的观点,其错误之处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

33.【答案】D

【解析】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有学者把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即学校这个群体和构成它的个体对教育目的、过程、规律的认识,属于校园文化的理性因素;二是情感成分,是学校这个文化体内的成员对教育、学校、班级、同事、同学、老师、学生特有的依恋、认同、参与、热爱的感情,这种感情内通常包含着很深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和献身精神;三是价值成分,即学校校园所独有的价值取向系统,像“有教无类”的价值取向,“忠于职守”的价值取向,“尊师爱生”的价值取向,“教育、教学活动优先”的价值取向以及“严谨、守纪、规范、团结”的价值取向等;四是理想成分,即学校及其成员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所表达的希望和追求。如创造美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许多优秀学校所追求的理想。学校的办学思想属于精神文化。

34.【答案】C

【解析】校园环境被称为“第二教师队伍”,属于隐形课程。

35.【答案】B

【解析】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36.【答案】D

【解析】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式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37.【答案】A

【解析】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但是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 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由于是采用美国式的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38.【答案】C

【解析】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是《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39.【答案】D

【解析】从层次(纵向)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从类型(横向)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

40.【答案】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专业地位。

41.【答案】C

【解析】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42.【答案】B

【解析】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3.【答案】D

【解析】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或改革。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出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这要求教师劳动应具有创造性。

44.【答案】C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关(热)爱学生,本质要求是爱岗敬业,内在要求是为人师表,基本要求是爱国守法。

45.【答案】A

【解析】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教师为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需要具有学科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这类知识属于本体性知识。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是基于教师个人的经验积累,在对待和处理教育问题时体现出的个人特质和教育智慧。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

46.【答案】D

【解析】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着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

47.【答案】C

【解析】学生主观能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它表现在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或在某种情境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例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参与活动;课下主动完成作业,主动帮助同学;等等。(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而且能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为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督和调控。(3)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48.【答案】C

【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隐性课程是伴随显性课程而产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现在隐性课程。

49.【答案】B

【解析】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其基本关系是教育关系。

50.【答案】A

【解析】“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的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康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等。“教育无用论”是一种抹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无能为力。古希腊学者柏拉图、中世纪的一些学者以及英国的高尔顿都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51.【答案】C

【解析】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他提出了课程的研究的“活动分析法”,即通过人类社会活动的分析,发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础。这种活动分析法为后来盛行的课程目标模式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52.【答案】A

【解析】 学科课程主要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地课程类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在教育史上,绝大部分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人们称其为学科课程论者。学科课程论者认为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学校教育应按照各学科分别组织教学,教学以知识为中心。有利于传承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的课程,被称为学科课程。

53.【答案】C

【解析】巴格莱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54.【答案】C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55.【答案】B

【解析】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是有用的,但是不适宜作为评价的准则。

56.【答案】B

【解析】上课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式。就当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57.【答案】C

【解析】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育性规律):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58.【答案】B

【解析】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结构(一)引起动机(二)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三)巩固知(四)运用知识(五)检查知识

59.【答案】B

【解析】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所决定的。观点:《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孟子:盈科而后进。

60.【答案】D

【解析】情境教学法:代表人物:李吉林。核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四大特点:“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其中”。

61.【答案】A

【解析】我国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班级授课制。

62.【答案】D

【解析】特朗普制(灵活的课程表):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是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小班是把大班的学生分为20人左右的小组,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时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计算课时的单位大约20分钟,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

63.【答案】A

【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需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把他们从原有的品德水平提高到教师所要求的新的品德水平上来解决。

64.【答案】C

【解析】长善救失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2.坚持这一原则应遵循以下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65.【答案】C

【解析】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麦克费尔根据学生记述的“好事”和“坏事”,提炼出许多典型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该理论的特征有:坚持性善论,主张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德育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主张教师要采取中性立场,虚心接纳儿童的思想情感,以促进或引导者身份出现,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AB是认知模式的特色。D是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

66.【答案】B

【解析】品德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主要包括立志、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67.【答案】D

【解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68.【答案】C

【解析】【解析】1951年国家颁发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从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班主任”,取代“级任导师”,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工作、道德行为、生活管理、课外活动等工作。至此,我国班主任制正式确立。

69.【答案】B

【解析】学校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小组活动以自愿组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小组活动一般以10-20人为宜,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70.【答案】B

【解析】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

71.【答案】B

【解析】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72.【答案】D

【解析】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伴随喜爱刺激的消失,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有两种形式:呈现性惩罚(正惩罚)和取消性惩罚(负惩罚)。呈现性惩罚(正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会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惩罚。而移除性取消性惩罚(负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移去某一刺激,以抑制或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这两种形式的惩罚,其结果都是导致受惩的行为减少。晓虹没有按时完成数学老师布置的九九乘法表的熟练背诵,班主任李老师取消了她喜欢的书法课外活动让晓虹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减少,取消了书法属于负惩罚。

73.【答案】C

【解析】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英语课已经上了很长时间,小华还在思考着上节课数学老师的讲题思路,这说明小华注意的转移不好,没有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74.【答案】A

【解析】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其包括:记忆术(位置记忆法、谐音联想法、缩减与编歌诀等)、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等。把3.14159……编成口诀“山巅一寺一壶酒……”进行识记属于谐音联想法。

75.【答案】B

【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发展特征:(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关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怎么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2)关注情境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所关注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他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大小、时间的压力和核对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3)关注学生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上一条:真题解析答案6 下一条:真题解析答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