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沈阳市教育局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75题,1-34每题1.02分,35-68每题0.95分,69-75每题0.76分)
1.【答案】C
【解析】考查时事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春风化雨,凝聚人心,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汇聚起铸就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
2.【答案】C
【解析】考查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教学的进程的反思性认知。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及其中的变化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活动。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
3.【答案】C
【解析】考查教学组织形式。A分组教学法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B导生制,又叫贝尔-兰喀斯特制,指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导生)去教其他学生。C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D道尔顿制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因此,题干描述符合设计教学法。
4.【答案】B
【解析】考查教材编排的形式。教材的编排形式有三种:1.直线式排列:这种排列方式是对一科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也就是说,在教材的内容排列中,后面不重复前面已讲过的内容。2.螺旋式排列:它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科教材内容的某些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渐扩展,螺旋上升。3.分支平行式:是把内容分为若干个平行的单元,针对这些平行单位分别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逐一开展教学活动,最后进行总结。倘若一个班级内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认知水平较高,很显然教师应该使用偏向于直线式的排列,而对于理解能力一般的学生,自然需要层层递进,此时偏向于螺旋式的教学更适合他们。
5.【答案】A
【解析】考查强化。A非言语强化可以是目光接触,点头微笑,靠近学生,体态放松或做出某种积极的姿态。教师可以通过体态语言和学生进行非常跌契的信息交流,一个会意的微笑,一种关注的目光,都可以把教师的情感正确地传达给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B局部强化即只强化教师认可的那部分行为以及相应的欲望,激励学生继续完全实现理想的行为和欲望。C替代强化是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而又向往得到这种强化的时候,人们就会采取与他人同样的行为。D言语强化是教师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如表扬、鼓励、批评,对学生的反应或行为作出判断和表明态度,或引导学生相互鼓励来强化学习效果的行为。题干强调老师的“微笑、点头”给学生的鼓励,所以属于非言语强化。
6.【答案】C
【解析】考查课程目标的分类。一般说来,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B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在设计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这种指向结果性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C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种指向表现性的课程目标,主要适用于各种“制作”领域。D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它在设计中所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指向体验性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各种“过程”领域。
7.【答案】A
【解析】考查教育的文化功能。四个选项均是教育的文化功能,题干中强调“不仅学习自己的文化,并且重新建构自己的文化”,重新建构就体现了对原有的更新、创造了新的,所以教育的文化创造和更新功能复合题意。教育通过选择、传递、传播的方式,显示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这主要是基于原有文化的基础之上。文化的每一个进步和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文化的创造和更新。从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来看,选择文化、传递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包含着文化的创造,也就是说,它不是只对原有文化进行简单的复制。就文化的传递而言,文化本身是复杂的,学习文化的过程也是复杂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每一代人对他们自己的文化都有一个重新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每一代人不仅学习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建构自己的文化。同样,文化的传播也不是文化的简单混合。文化的传播,不像倒水,从一个容器倒进另一个容器,而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或相互作用进行的,它包含新的文化元素的产生。因此,本题干,单选就优选创新,多选就选传递和创新。
8.【答案】D
【解析】考查课程评价的功能。、课程评价的功能包括:1.诊断功能:指课程评价能够对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分析,找到症结和原因所在,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2.甄别功能:指课程评价可以对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的适应程度作出区分和认定。3.导向功能:指课程评价对实际的课程活动有定向引导的功能。4.调节功能:指通过课程评价结果的反馈,可以让被评价者了解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或学习行为,促进自身进一步的发展。5.促进功能:指通过课程评价让被评价者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激励,增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A属于诊断功能;B属于促进功能;C属于导向功能;D强调“调整授课速度”属于调节功能。
9.【答案】D
【解析】考查讲授法的特点。讲授法的优点包括:①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②教师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传递信息,利于学生接受;③易于教师控制所传递的内容,单位时间的效率较高;④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具有系统性的信息,既经济又系统地传授人类文化遗产;⑤一位教师可以同时教许多学生,相对其他方法而言,最没有学生数量上的限制;⑥教师完全可以自主地控制教学时间,因此耗费课时最少;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多种教学能力。讲授法的缺点包括:①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听讲的能力;②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③学生要有较高的自觉性和听讲能力;④局限于教材系统性强的学科,局限于中学或较高年级的课堂。因此D不是讲授法的优点,反而是其局限。
10.【答案】A
【解析】考查美育。人的审美活动,总是首先从对具体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开始,并且始终脱离不了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只有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象形式的充分感知,审美主体才能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
11.【答案】C
【解析】考查中国近代史。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A和B是《大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是孔子的教育目的。
12.【答案】B
【解析】考查德育原则。“从不姑息迁就而是严肃处理”体现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找学生谈话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因此,题干李老师的做法遵循了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3.【答案】C
【解析】考查注入式教学。注入式亦称“填鸭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及他们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把知识灌输给他们。并强迫他们用呆读死记的方法来学习知识。
14.【答案】A
【解析】考查教师的角色。管理者角色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15.【答案】D
【解析】考查课堂纪律发展阶段。课堂纪律发展阶段分为:1.反抗行为阶段(4-5):当教师或父母向儿童展示出强力的控制时,儿童的不良行为可以很有效地得到约束,反之,他们就可能不断表现出不良行为。2.自我服务行为阶段(5-7):学生很少具有自我纪律感,表现得不稳定,为了避免持续纪律问题,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不断地监督。3.人际纪律阶段:大多数中学生处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别人喜欢自己,让他们安静下来,他们就会安静下来。他们基本上不借助强力的纪律来约束自己,但是需要轻微的提示。4.自我约束阶段:多数中学生能够达到这一水平,他们能够明辨是非,理解遵守纪律的意义,能够自我约束。题干中以“如何才能让大家喜欢和接纳”作为主题,体现了希望别人喜欢自己这种倾向,符合人际纪律阶段。
16.【答案】D
【解析】考查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题干中“拔苗助长”没有遵循发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典型的违背顺序性规律的做法。
17.【答案】A
【解析】考查德育方法。陶冶法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题干中强调“创设德育环境,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所以符合陶冶法。
18.【答案】C
【解析】考查教学原则。C强调“见”,体现感知的重要性,体现直观性原则,是正确的。A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B体现了启发性原则。D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19.【答案】A
【解析】考查课堂管理。布罗菲和伊伏特逊划分了课堂管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1)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管理。在这一阶段要直接教课堂规则和程序,只有儿童掌握了基本的规则和程序之后,才可能进行学习活动;(2)小学中年级阶段的管理。这一阶段的儿童一般都已熟悉了学生这一角色,已经掌握了很多学校和课堂常规。但是,某个特别活动中具体的、新的规则和程序教师还必须教授给孩子。有时,活动规则发生了变化,学生就会抵抗,“去年那个老师不是这么做的”。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花较多的时间监控和维持管理系统,而不是直接教授规则和程序;(3)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管理。这一阶段管理的关键是如何建设性地处理这些混乱,如何激励那些不再关心教师观点的学生以及对社会生活更感兴趣的学生;(4)高中阶段的管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管理课程,使学业材料适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学生较多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每一学期开始的几节课都要教学生一些特别的程序,如使用材料和设备、做记录、做作业等。但多数学生知道什么是教师所期望的。小学高年级的任务是建设性的处理混乱。题干中学生反抗道“我们去年的老师不是这样子安排的”,属于小学中年级阶段的表现,也就是小学3-4年级。
20.【答案】B
【解析】考查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其他三个选项中人物均是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
21.【答案】A
【解析】考查教育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指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研究教育教学中问题。题干中王老师在时间过长中发现了问题“学生上课睡觉”,进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原因、设计措施,记录实施效果、反馈调整”,这符合行动研究的特点。如果题干再表达出把最终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日后的教学过程改善了学生上课睡觉的问题,那么题干就更加完善了,对于行动研究法的指向性也更强了。
22.【答案】A
【解析】考查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分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性化两方面。具体表述如下:1.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2.教育在促进个体个性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因此选项中ABC属于促进个体个性化的表现,D属于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表现。题干中强调“开设不同社团,开发学生的兴趣特长”,每个人的兴趣特长都不一样,体现了对个体差异的发展,因此选择A。
23.【答案】D
【解析】考查课外活动。主题活动是就某一特定专题而开展的短期或长期的专门活动。这种活动往往有特定的具体目标,活动内容和形式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主题班会、学雷锋小组等。这种活动既能增加学生与活动目的有关的知识,也能培养相关的情感和态度,长期活动则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做事情有始有终、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品质。题干中“尊老爱幼从我做起”是特定专题,“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的意义,增强道德意识”是具体目标,围绕这个专题和目标开展了“参观、整理屋子、表演节目”等活动。因此,符合主题活动的含义。
24.【答案】C
【解析】考查品德的结构。品德的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题干中“一到下雨天气,小毛还是迟到”体现了小毛在天气恶劣时并没有为不迟到做出自觉努力,缺少意志。因此,老师最应该培养其加强道德意志。
25.【答案】D
【解析】考查安排课程表的原则。安排课程表的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其中整体性原则指要着眼全局,统筹安排好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每一门课程,使之处于能发挥最佳效果的恰当位置。题干中洪主任“以全局着想,统筹安排课程”就符合整体性的原则。
26.【答案】D
【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的学制。A学制的建立受到社会各方面以及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年龄特征的影响,因此正确。B我国现在义务教育有六三制、五四制、九年一贯制,所以是有多种形式,B也正确。C1902年的《壬寅学制》是第一个颁布的学制,但是没实施,C的说法也正确。D错的非常明显,1902年颁布的是《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的是《癸卯学制》。
27.【答案】B
【解析】考查创造力的教学方法。创造力的教学方法包括ABCD。A引导发现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范围和要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索去获取新知识,发展智能,以达到教学的目标。B形象情景教学法,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于要学习的知识有简化的、形象化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条件允许时,创立与教学有关的生动的实际情景,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在实际需要的促进下引导学生创造。这种方法对于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有效。C尝试创造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陶行知最先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创造力,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活动,使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亲身体验创造的乐趣,从而激发创造的信心和兴趣。D问题诱导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总结了众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的经验提出来的。在该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思考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地解决问题。题干中通过“观察、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引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创造的观点,符合形象情景教学法的主张。
28.【答案】B
【解析】考查教育著作。卢梭的《爱弥儿》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继柏拉图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并列为教育界三大不朽之作。
29.【答案】B
【解析】考查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 接受学习区别于发现学习之处,在于这种学习中,主体所得到的经验是来自经验传递系统中,他人对此经验的传授,并非来自他自己的发现与创造。接受学习的优点包括:①接受学习最重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②进行接受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③接受学习对教育设备,设施的要求相对来说较低,因而经济易行。因此,本题选B。
30.【答案】D
【解析】考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班杜拉。布鲁纳提出的学习理论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斯金纳提出的学习理论是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皮亚杰提出的是发生认识论。
31.【答案】D
【解析】考查教育目的。A教育目的有多重层次结构,可以具体化为课程目标指导课程设置,也可以具体化为教学目标指导具体的教学行为,因此教育目的既可以指导课程设置也可以指导具体的教学行为。B教育目的是国家和社会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体规定和要求,培养的人才着重考虑的不是未来所需而是国家和社会所需。C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所以C完全错误。D正确,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评价、选择、调控的功能。
32.【答案】D
【解析】考查教学思想。“授人以鱼”、“扬汤止沸”比喻做一件事的知识,“授人以渔”、“釜底抽薪”都比喻做一类事的能力技巧。因此题干语句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应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33.【答案】D
【解析】考查文化对教育的制约。题干强调在封建社会“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占主流”这句表明文化的影响,“因而在教育目标上强调...”这句表明对教育目的影响。因此,题干表达了文化影响教育目的。
34.【答案】C
【解析】考查现代教育思想。对于丢书的事情,老师也应该充分信任学生,ABD这三种做法都不太恰当,把学生当成“偷书贼”去对待。而C开主题班会,利用班会去教育学生,让犯错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行为,是比较积极正面的做法。
35.【答案】C
【解析】考查学习策略。A视觉联想,是要通过心理想象来帮助人们对联系的记忆。B谐音联想法,是指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将无意义材料转变成有意义材料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C语义联想,是通过联想,将新材料与头脑中的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赋予新材料以更多的意义。D关键词法,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因此,题干符合C。
36.【答案】D
【解析】考查QAIT模型。A诱因,指教师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受激励的程度,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程度。B教学的适当性,指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程度,也就是已有的知识水平。C教学质量,指课程质量和课程呈现的质量,也就是教师的讲演、提问、讨论、辅导等一系列的教学呈现活动,对学生有意义,使学生感兴趣,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D时间,指教师给学生学习教材的时间是否充足。题干强调“努力增加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所以属于QAIT模型中的时间。
37.【答案】C
【解析】考查高原现象。A定势,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B低谷现象,指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举办对所在国家或地区形成后奥运经济走势的一个专门术语,也称“奥运低谷效应”。可以理解为通常奥运会相关设备投资在奥运会开幕以前结束,因此奥运会开幕之时奥运特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失,经济陷入萧条。C高原现象,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D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题干强调“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稍有退步”,因此符合高原现象。
38.【答案】B
【解析】考查印象形成效应。A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B首因效应,又叫第一印象,它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C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D蝴蝶效应,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题干强调“面试想给考官留下先入为主的好印象”,符合首因效应。
39.【答案】C
【解析】考查怯场的应对。应对怯场我们可以转移注意力、闭眼休息、深呼吸放松等。但是C放弃答卷走出考场,并不是积极的应对怯场的方式,是消极的回避方式。
40.【答案】B
【解析】考查注意的分类。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A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B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C有意后注意,也称为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没有D无意后注意这种分类。题干中强调“同学意识到听力测试的重要性,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做题上”,“意识到”说明这种注意伴随着意识,做题也是有目的并且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因此,题干描述的是有意注意。
41.【答案】C
【解析】考查气质的类型。气质类型分为ABCD四种,各有独特特征。本题题干描述语言,让人左右为难:题干中“活泼好动”多形容多血质,“鲁莽冒失”一定形容胆汁质。我们建议选择胆汁质,理由是鲁莽冒失一定不能形容多血质,而活泼好动虽然多形容多血质,但是也有少部分的著作用于形容胆汁质,整体上选择胆汁质更说得通。
42.【答案】C
【解析】考查变式。A.原型,指原型启发中的原型,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B演绎,是一种推理方法,指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C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D范式,是哲学概念,与教学无关。题干中描述老师的两种举例,裸子植物的种子和被子植物的种子,种子的形态不一样,一个没有果皮包被,一个有果皮包被,但本质上都是种子,跟有没有果皮包被没有关系,说明种子形态并不是本质特征,达到让学生更加关注种子的本质属性的目的。两个例子变换了非本质特征,突出了本质特征,属于变式。
43.【答案】C
【解析】考查图式的分类。A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就有一个个人图式,这个图式的内容包括:有勇气、自信、百折不挠等。B角色图式,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如教授)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比如人们常常认为教授知识渊博、满头银发等。C团体图式,是指我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有时候也叫团体刻板印象。团体图式使得我们将某些特质归于一个特殊团体的成员所共有。比如我们常常根据刻板印象认为山东人勤劳、诚实;认为美国人乐观、爱助人。D自我图式,指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它与自我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助人,这些都是你自我图式的内容。题干中“陕西人、东北人”都是一个团体,因此本题属于团体图式。
44.【答案】A
【解析】考查不良品德的转化过程。不良品德的转化要经过醒悟、转变、自新三个阶段。A醒悟阶段,是指品德不良学生在教育或良好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和危害性,开始产生改正过错的愿望或念头。C转变阶段,是品德不良青少年有了改正错误的表现,如原先有小偷小摸行为,现在不偷了;原先经常打架斗殴,如今不打了等等。B自新阶段,是品德不良行为矫正的最后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个体不再出现反复行为或很少有反复行为。处于该阶段的学生表现出很强的上进心,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活动中的表现比一般学生还要积极。题干中强调“意识到行为是不对的,下定决心改正缺点”符合醒悟阶段的特点。
45.【答案】C
【解析】考查解题方法。A重新表述策略,是在解题时以你自己的语言或表达方式将问题或中间结论加以重新描述,使你对问题理解得更清楚,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结论就容易得到。B逆向推理策略,就是从问题的目标开始,逆向往回推理,一直推理到问题的条件,问题就解决了。C图解策略,是在解决问题时,按照题意画出图形或者是示意略图,或是精确比例图,或者是一张表格、图解以及其他形象化的图形。借助图表使问题变得明朗化、具体化、形象化,它将大大推动和帮助思考及解决问题。D简化策略,问题比较复杂的时候,可以先忽略某些琐碎的方面,抓住问题的主干,把问题简化为比较简单的形式。等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后,再把整个问题解决掉。题干强调“采用画图的方式”,因此属于图解策略。
46.【答案】B
【解析】考查有意义学习的分类。有意义学习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A下位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B上位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D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题干中先学了“青蛙、蝾螈”,后学了“两栖类动物”,这种由概括程度低的内容学到概括程度更高的内容,属于上位学习。
47.【答案】B
【解析】考查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题干中“确信自己又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感到自己又能力听懂”这些都是自我效能感的表现。
48.【答案】A
【解析】考查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按照学习水平把学习划分为8个层次,其中刺激——反应学习是基于操作条件反射的学习,学习时具有一定的情景,有机体做出某种行为后得到强化,因而该行为将再次出现并得到巩固。简单来说,就是先出现行为,再呈现刺激进行强化。A中就是学生先出现擦黑板的行为,然后才呈现老师表扬进行强化,而后学生更愿意做事了,这就符合刺激——反应学习。B属于信号学习;C属于辨别学习;D属于连锁学习。
49.【答案】D
【解析】考查记忆相关知识。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之一,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和确认的过程。题干中强调在“计算机笔试中”,我们根据经验可知,大部分计算机的笔试题目都是客观题,所以属于再认。
50.【答案】A
【解析】考查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1)动作认知阶段,主要任务是领会动作技能基本要求,掌握动作技能局部动作。这一阶段特点是使学习者对动作方式有所了解,并在头脑中形成动作印象,以便对所学动作进行走向。(2)动作形成阶段,重点是适当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主要特点是经过反复练习,使个别动作联系起来,即技能局部动作被综合成更大单位,最后形成一个连续技能整体。(3)动作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肌肉运动感觉作用占主导地位,视觉对动作控制进一步减弱。整套动作相互协调,做来得心应手,无需特殊注意与纠正。因此A符合认知阶段、BC符合形成阶段、D符合自动化阶段。
51.【答案】C
【解析】考查叶澜教师发展阶段理论。叶澜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5个阶段,依次是: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其中,任务关注阶段的教师随着教学基本“生存”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的自信心也日渐增强,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教学上来;由关注“我能行吗”,转到关注“我怎样能行”上来。
52.【答案】A
【解析】考查知识的类型。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种:(1)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是由仅运用于特殊领域的产生式系统构成的。例如,中小学生所学习的算术四则运算的规则,在英语课上所学习的语法规则,语文课上学习的造句、改错句的规则等,都属于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2)非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也称思维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步骤的知识,如“做事之前先有计划”、“三思而行”、“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做事以后要总结”等等,这些规则不只是适合于在特殊情境中应用,还可以适用于多种多样的情境,所以这类程序性知识又称跨情境的程序性知识。题干中“对作文的构思”属于专门领域的知识,只用在写作文的时候,因此属于专门领域程序性知识。
53.【答案】A
【解析】考查问题解决的教学。我们学习的许多信息,往往只能适用于限定的、常常是人为的环境之中,这就是所谓的惰性知识,实际上,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书呆子”“死啃书本”,不能将学校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生活中。题干强调通过三角形内角和不能推导四边形内角和,说明知识不能迁移,属于惰性知识。
54.【答案】D
【解析】考查家庭教育的特点。BCD都是家庭教育的特点。题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说明孩子最先接受父母的影响,这就体现了家庭教育的先导性。还有比较常见的考点,“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55.【答案】D
【解析】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思维也具有了灵活性。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题干中小青能明白“高压锅放气孔、水蒸气、气体压力之间的作用使得高压锅工作”,这样复杂的关系,证明小青已经处在形式运算阶段。
56.【答案】C
【解析】考查概念的类型。A析取概念,指根据不同的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的结合形成的,如“好孩子”这个概念可以结合各种属性,“学习努力、成绩好”是好孩子,“待人诚恳,乐于助人”也可称为好孩子。B合取概念,指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和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他们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如“毛笔”的概念必须有两个属性,即“用毛制作的”和“写字的工具”。C关系概念,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如上下、左右等,都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形成的。D绝对概念不是概念的分类,是一个哲学词汇,直接排除。根据题干,我们需要先知道等边三角形概念的具体描述: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这属于关系概念,因为等边三角形不仅仅需要有首尾相连的三条边,而且三条边的长度必须是相等的。是根据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来下的概念。
57.【答案】B
【解析】考查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脑激励法就是头脑风暴训练,通常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题干中“尽量多地、不用考虑是否符合现实”这样的描述符合头脑风暴训练。
58.【答案】C
【解析】考查学习动机的分类。首先“喜欢数学,所以认真听讲”,这是内在动机。其次,“目标是今后当一名数学老师”,与个人未来相联系,属于远景动机。因此,本题描述的是内在远景动机。
59.【答案】D
【解析】考查皮亚杰知识点。A顺应,指即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B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的平衡过程。C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D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不改变原有图式,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题干中小军认为“会飞的动物就是鸟”这是小军原有图式,“蝙蝠会飞所以蝙蝠是鸟”这没有改变原有图式,只是把新元素纳入原有图式中,属于同化。
60.【答案】B
【解析】考查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第四阶段为小学阶段,称为学龄期,年龄在6、7-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题干中小环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自制力,布置作业也不能认真完成体现的是缺乏勤奋感,而且对于现状也没有任何想改变的想法,并不想获得能力的实现。因此本题选择学龄期。
61.【答案】A
【解析】考查学习动机相关知识点。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成败归因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1)知识价值观即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它反映个体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以及作用大小的看法。(2)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是好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它促使个体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以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体验,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3)学习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主观肯定推测,是个体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主观肯定推测,是个体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又称为自我效能感,与之相对的另一极则是习得性无助感,它影响着个体学习活动的坚持性、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及达到学习目标的耐力。(4)成败归因在这里指个体对学习成败原因的主观分析。将学习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引起学习期待与情感上的不同变化,从而影响其后继学习。因此符合题干描述的应该是学习兴趣,但是没有这个选项,本题选项设置有问题。我们建议选跟学习兴趣一组的知识价值观,因为出题时从书上原文出题,看书也容易看串行,发生错误。BCD属于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观因素,跟题干没有关系。
6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自主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B中要求家长每天陪伴学生,这不利于自主学习。
63.【答案】C
【解析】考查青少年逆反心理。青少年逆反行为的迁移性是指,当某个人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同样,当某一成人团体中的一个成员不能令他们满意时,他们就倾向于对该团体的所有成员均予以排斥。这种逆反的迁移性常使青少年在是非面前产生困惑,在情绪因素的左右下,他们常常会将一些正确的东西排斥掉,这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其他选项都不是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64.【答案】C
【解析】考查知识学习的过程。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保持——应用。题干中王老师请班上学生“使用”这两个词完成选词填空,这就属于应用过程。
65.【答案】B
【解析】考查迁移的类型。关于重组性迁移,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如对一些原有舞蹈或体操的动作进行调整或重新组合后,编排出新的舞蹈或体操动作。对网络、战争、游戏等概念进行重新组合,就会形成网络战争游戏的新概念。对知识和技能的重新组合,能产生出新的知识和技能,如把蜂鸣器和水壶组合在一起,成为蜂鸣器报警水壶,把眼镜片放入眼睛中,形成新产品既隐形眼镜。可以看出,通过重组性迁移,不仅扩大了基本经验的适用范围,还包含有创造性的成分。选项B把学习过的英文单词重组后,学会了新的英文短语,就属于重组性迁移。A属于顺向负迁移;C属于具体迁移;A属于一般迁移。
66.【答案】A
【解析】考查学习策略。丹塞罗及其同事提出了MURDER学习策略、其中M代表情绪的调整和维持,U代表理解,R代表回忆,D代表消化和细节,E代表扩展,最后一个R代表复习检查。因此,本题选A。
67.【答案】B
【解析】考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其中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而高中生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日趋强烈;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逐渐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意识得到高度发展。
68.【答案】B
【解析】考查教育观念。李利的想法固然是错误的,但是建议李利休学也是不可取的,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接受学校教育也有利于纠正李利的错误认识,无论从法律还是常理来说,B都不是好的做法。
69.【答案】D
【解析】考查法律法规。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70.【答案】B
【解析】考察严格要求的具体理解。A严而有恒。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必须始终一贯,坚持到底。不能朝令夕改、虎头蛇尾。在贯彻中遇到来自学生惰性、理解程度等方面的阻挠,教师必须态度坚决、意志坚定。B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考虑教育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刚柔相济、寓刚于柔。C严而有理。教师在要求学生时,一方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的规律,不应压抑、抑制,使人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要求学生时要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欣然接受。D严而有度。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适度的要求,从关心、爱护学生角度出发,认真考虑每一项要求有可能产生的后果,以便做到恰到好处。题干中强调“采用启发式教育、寓教于乐”这些都是在说教育的方式方法,因此选B。
71.【答案】C
【解析】考查法律法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因外出务工等原因在一定期限内不能完全履行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具有照护能力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代为照护;无正当理由的,不得委托他人代为照护。因此C说法错误。
72.【答案】C
【解析】考查法律法规。根据《教师法》规定,教师的权利包括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也就是进修培训权。选项C中强调“交流提升活动”这属于进修培训,禁止参加,所以侵犯了进修培训权。
73.【答案】C
【解析】考查法律法规。《义务教育法》第五十八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74.【答案】A
【解析】考查法律法规。《教育法》第七十九条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组织考试的教育考试机构工作人员在考试现场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并终止其继续参加考试;组织考试的教育考试机构可以取消其相关考试资格或者考试成绩;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非法获取考试试题或者答案的;(二)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的;(三)抄袭他人答案的;(四)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五)其他以不正当手段获得考试成绩的作弊行为。题干王某违反了本条第(四)款。
75.【答案】C
【解析】考查法律法规。《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二、多项选择题(76-86每题1.15分,87-97每题1.06分,98-100每题1.13分)
76.【答案】ABCD
【解析】影响达到深层理解阅读过程并进而影响阅读指导的主要因素有:(1)学生推理的运用程度;(2)学生对元认知的运用程度;(3)学生对材料结构框架的把握程度;(4)学生有关阅读材料的基础和背景知识。
77.【答案】ABC
【解析】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个性不仅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良好个性发展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就我国学校教育的多数情况来说,是重视共同性有余,而重视差别性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对提升人的地位也会有所妨碍。具有批判能力和创造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能力,这是当前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人把自己看做自然界的主体,是指人不是被动地、消极地听命于自然界,而是主动地、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教育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个体而言,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是激发并张扬人的主体意识的过程。(二)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人的个体特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人的遗传素质中蕴含着个体差异性,但人的个体差异性的发展、个体特征的形成则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因素,其中突出地取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应该是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教育帮助个体充分开发内在的潜力并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特长。教育主要通过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来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包括发展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也包括情感、性格、气质的培养。(三)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每一生命个体如何展现其人生的价值,归根结底是通过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来体现。人越有道德、知识和才能,就越能展现生命的价值并创造生命的辉煌。教育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育赋予人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与力量。
78.【答案】ABD
【解析】课外辅导有以下四个要求:(1)目的明确。辅导要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根据明确的辅导目的,确定好内容与方法。(2)针对性强。辅导要做到“对症下药”,要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辅导计划。(3)态度和蔼。辅导过程中,教师的态度要做到和蔼亲切,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简单、可笑、古怪,教师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耐心地启发、诱导、解答,切忌责怪学生、挖苦学生、不理睬学生。(4)重点突出。辅导要突出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和学习优秀的学生的辅导,重点又要放在对这两类学生思维能力的辅导上。题干中“面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时,将重点放在对其思维能力的辅导上”这体现了针对性强,针对成绩差的学生;也体现了目的明确,为了使成绩差的学生提高;还体现了重点突出,重点在思维能力辅导。而C态度和蔼,虽然是课外辅导的要求,但是题干表述的案例并没有体现出来。
79.【答案】ABC
【解析】考查家庭教育。ABC都属于在学校的班级中学习和交往才有的特点。班级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在班集体中与其他同学交往,可以培养人际关系、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并且学校中才有严格的制度。所以ABC都不符合家庭自主学习的特点。
80.【答案】ABCD
【解析】教学基本文件是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及教学进程表、课表、学期总结等。
81.【答案】BD
【解析】考查体罚。体罚的目的也是为了惩罚,是由于学生的某些错误而去惩罚。B中学生扰乱课堂秩序了,张老师惩罚抄写。D中学生未按时完成作业,王老师惩罚蛙跳。都是由于学生犯错后老师的惩罚,并且数量很多,属于体罚。但是,A中体育课前跑步不是惩罚学生,而是为了热身。C中让学生反复练习三次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为了纠正不规范动作。这俩都是正常的教学行为,不是对学生的惩罚,更不属于体罚。
82.【答案】ACD
【解析】考查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体现在:(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增长;(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3)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83.【答案】BCD
【解析】考查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可以分为主观性教学资源和客观性教学资源。主观性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活动的依存于教学活动主体自身的特征。BCD都属于主观的教学资源。客观性教学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活动的作为认识对象的教学材料和支持系统。例如:教学材料、教学设施等。A属于客观性教学资源。
84.【答案】ABCD
【解析】在问卷中的问题要具有普适性,也就是对被调查者普遍适用,不能调查100人,其中一多半不适合这些问题,那么问卷也没有意义。问题的提出也要多样,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全面提问,这样得到的信息才多。提的问题也要明确,不能含混不清,让人读不明白题。问卷中也不要直接提敏感问题,直接提问敏感问题被调查者可能放弃作答或者故意欺骗,所以问卷中遇到敏感问题可以委婉提问,或者迂回提问。
85.【答案】ACD
【解析】考查体谅模式。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从实证研究出发,建立起关心他人、发展利他主义观念的理论基点,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同时,该模式为学校道德教学提供的《生命线丛书》别具一格,设计有趣,内容逼真,问题引入深思,深受学生欢迎。这对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教材存在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无兴趣的现状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体谅模式的主要方法是角色扮演法,这种方法目的就是站在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发思考自己的道德行为。B缺乏实践性,并不符合体谅模式。
86.【答案】AD
【解析】根据教师在课堂情景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发挥的功能,可以将教学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①主要教学行为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直接采取的行为,如教师的陈述、展示、指导、提问等行为。大多数的主要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规划好的,以学生的学习为其主要指向,其质量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②辅助教学行为是为主要教学行为服务的行为、如强化、管理、提出期望、倾听等行为,以主要教学行为的顺利开展为目标。大多数辅助教学行为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即时行为,无法预先计划,其质量取决于教师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水平。辅助教学行为不是伴随状态的行为,也要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过多的辅助教学行为必然挤占主要教学行为的时间,所以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教学行为应少而精,在辅助教学行为上花费过多时间的教学必然不是有效教学。
87.【答案】ABCD
【解析】规范学习作为学习的一种类型,必然会受到学习过程中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有规范本身的特点、学生的交往需求、认知发展水平、外部反馈等。
88.【答案】ABCD
【解析】直观的形式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B说的是言语直观、D说的是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A日常观察、C运用感知规律也有利于直观,所以四个选项均有知识直观的策略。
89.【答案】ABCD
【解析】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包括:①当学习缺乏必要知识准备时更为有效;②学习材料缺乏良好组织时,作用较大;③测验概念性知识的迁移效果比测验具体知识的保持效果更佳;④通常具体形象化的先行组织者比抽象的先行组织者效果更好。
90.【答案】ABC
【解析】考查观察学习相关知识点。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习得效应指通过观察习得新的技能和行为模式。去抑制指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行为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其原本受到抑制的不良行为重新发作。“我爸妈也这样说、隔壁小孩也说粗话”表明小周粗话连篇是跟爸妈、隔壁小孩学来的,属于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学来的,也体现了习得效应。并且爸妈这样说、隔壁小孩说粗话也没啥啊,说明小周观察到没有人因为说粗话而受到批评,促使了小周说粗话的行为,这属于去抑制效应。
91.【答案】ABCD
【解析】考查支架的分类。支架分为两种:(1)互动式支架包括:教师示范、出声思维、提出问题。(2)非互动式支架包括:改变教材、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
92.【答案】ABCD
【解析】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93.【答案】ABCD
【解析】有效问题解决者特征:在擅长领域表现突出;在较大单元加工信息;能迅速处理有效信息;能在短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愿花时间分析问题;能很好的监视自己的操作。
94.【答案】AD
【解析】考查反射的类型。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各种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的具体信号引起的反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活动具体形象和无意性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是由抽象的语言文字引起的条件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抽象概括和有意性的生理基础。因此,BC属于第一信号系统。AD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95.【答案】BCD
【解析】质性研究也称为“实地研究法”或“参与观察法”,它是基于经验和直觉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可以概括为一种归纳的、描述的、现场参与的研究方法。因此,B根据教学经验、C根据访谈、D根据随堂听课,这些做法进行的研究都是一种归纳的、现场参与的研究,属于质性研究。A中调查问卷,是典型的量化研究。
96.【答案】ABD
【解析】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分化是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A杯弓蛇影,是蛇和弓的影子发生了泛化;B因噎废食,是吃了一个食物噎着了泛化到了不敢吃所有的食物;D草木皆兵,是把草木也当成了兵,发生了泛化。C听声辨人,可以分辨不同人的声音,不属于泛化,这是分化的表现。
97.【答案】AD
【解析】干扰说代表人数是达伦巴希、詹金斯。奥苏贝尔是同化说的提出者。凯洛夫没有提出过遗忘的理论。
98.【答案】ABC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书育人的规定包括: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ABC与此种规定含义相类似。D属于为人师表的要求。
99.【答案】BCD
【解析】《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00.【答案】BCD
【解析】《教育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