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鞍山市海城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
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教育家的思想。陈鹤琴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他在1923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稚园。陈鹤琴主张“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选项A,蔡元培,蔡元培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主张“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并且改革北京大学,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提出教育独立论的思想。选项B,梁启超,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他的著作《变法通议·论师范》是近代中国最早阐述师范教育的专著。选项C,陶行知,陶行知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中国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主张“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陶行知先生先后三次创办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综上所述,此题考查的是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所以此题选择D选项。
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在教育中提出“朱子读书法”,朱熹认为读书需要有几个环节,分别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其中,切己体察是指在读书时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选项A,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包含三个意思:一是读书时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选项C虚心涵泳,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选项的,居敬持志,居敬持志是朱子读书法中的核心思想,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注,注意力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读书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还要求身体力行,所以体现的是切己体察,所以此题选择B选项。
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的学制。《壬寅学制》又被称为《钦定学堂章程》,是清政府在1902年颁布的学制。《壬寅学制》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是只颁布并没有实行。选项B,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被称为《癸卯学制》,它是中国近代开始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选项C,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是1912年到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在教育总长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的学制,学制中提出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将学堂改为学校,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选项D,1922年《壬戌学制》,《壬戌学制》是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制定的学制,规定了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办学体系,所以又被称为“六三三”学制或者“1922学制”。综上所述,此题选择A选项。
4.【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第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体现的是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当学生心里有疑惑,想了却想不通的时候;或者当学生对问题有答案,但却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再去启发他,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第二句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学记》,这句话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而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启发学生而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所体现的也是启发性的教学原则。第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学习中要做到经常性的复习,才能够不断提高,所体现的是巩固性的教学原则。第四句话,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苏格拉底在教学中主张“助产术”,通过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到新东西,所体现的也是启发性的教学思想。综上所述,1、2、4三句话所表示的都是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所以此题选择C选项。
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而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则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舒尔茨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美国的教育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选项B,经济水平通过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及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等方式来完成对教育的制约。选项C,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及受教育权等方式来完成对于教育的制约。选项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及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综上所述,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充分体现的是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此题选择A选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公共基础知识。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学创立阶段教育家的思想。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将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用到教育学中,强调在教授学生新知识时,必须唤醒学生心中已有的观念。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将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形成了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所以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选项A,“白板说”是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思想,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所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来自于后天。而卢梭主张的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性善论”的人性论思想。选项C,德国教育家康德主张“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同样,康德也是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思想家。选项D,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思想,认为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除此之外,杜威同样主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与改造”等思想。综上所述,此题考查的是搭配正确的教育家,所以选择B选项。
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论。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方面:内发论、外铄论、辐合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其中内发论和外铄论都是在考试中比较高频的考点。选项A内发论的基本观点中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强调人的内在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选项B,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认得影响和学校教育。外铄论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但是同样忽视了个人内在因素的影响。选项C,内发论和外铄论都会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所以并不合理。选项D,体现的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综上所述,此题选择C选项。
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能对教育活动作出参与或回避的选择,能对教育影响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取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它表现在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或在某种情境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识,如超越书本、超越教师、超越自己和群体等。综上所述,此题选择的是A选项。
1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型、互补性、差异性。选项A阶段性,阶段性是指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选项B顺应性,顺应性不是身心发展的具体特征,是本题的干扰选项。选项C互补性,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选项D可变性,可变性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此题的干扰选项。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机体某一方面受到损伤,可以通过其他方面起到调节作用,所体现的就是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方面: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四种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遗传是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环境则是把遗传的可能性变为了现实,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后天的多种可能。学校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的发展。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是指人的发展在刚出生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在后天中接触到的各种环境才是导致人不同发展的原因。所以此题选择A选项。
1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争论最大的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需要。选项A环境本位论不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本题的干扰选项。选项B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的哲学基础是人性不变的哲学观,认为人性是美好的,而且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教育目的也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性,永恒不变的人性在于人的理性,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人的理性。代表人物主要有孟轲、卢梭、裴斯泰洛齐等。选项C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主要有斯宾塞和杜威两位教育家,其中斯宾塞提出教育准备生活说,杜威则主张教育适应生活说。选项D,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斯宾塞、涂尔干、柏拉图等人。综上所述,卢梭认为在人的心灵中没有天生就有的邪恶,所有的邪恶都是在后天中形成的,是典型的“性善论”的观点,所以此题体现的是个人本位论,选择B选项。
1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新课改在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上提出四方面内容: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综上所述,此题选择A选项。
14.【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按照教育作用的性质进行划分,可以把教育功能划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按照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将教育功能划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开展竞赛能提高学习成绩,说明是对个体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样的作用也是充分体现在计划之内的,所以是正向显性功能。但是同样同学们之间会相互猜忌,说明是对个体发展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这样的作用很明显也是不在计划之内的,所以是负向隐形功能。所以此题选择B选项。
1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现代化的特征。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是:①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发展他们的体力。不仅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的充分的发展。②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打破同步化、集中化,根据受教育者工作、生活、年龄等不同特点,从学制、课程、质量标准到具体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尽可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使他们能在多种选择中必能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的、一统天下的局面,积极寻求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单位教育的合作。③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丰富学生的个性。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是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主体性。教育的民主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使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即满足所有公民受教育的愿望。二是指教育过程的民主化。教育的主体性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负责;二是给教育者以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综上所述,此题选择A选项。
16.【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功能。选项A调控功能,调控功能是指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选项B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可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选项C导向功能,教育目的为教育实践规定方向,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全部教育工作中最根本的问题。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选项D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么也就应该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们的学习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所体现的就是教育目的的调控功能。所以此题选择A选项。
1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的要求主要有几方面:(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综上所述,此题选择D选项。D选项所体现的是德育原则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18.【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在德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全面性和多端性。其中,全面性是指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多端性是指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综上所述,此题选择的是B选项。
19.【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四方面: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规律、教育性规律)、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综上所述,此题选择D选项。
2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内部矛盾是德育中各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基本矛盾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在其内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的动力。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任务(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2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特点。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有:(1)复杂性和创造性(2)连续性和广延性(3)长期性和间接性(4)主体性和示范性(5)个体性和群体性。选项A广延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个特点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选项B长期性,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选项C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这个特点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选项D示范性,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第一时间给小学老师写信,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所以此题选择B选项。
2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职业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因此,除了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以外,教师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本职工作的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首先,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其次,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2)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例如,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等。(3)一定的研究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不能停留于照本宣科,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另外,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教师要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综上所述,此题选择C
2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主要特点。学生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是指在校的儿童和靑少年。学生是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要素之—,是教师工作对象。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也可说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选项A主体性,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任何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来起作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突出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选项B发展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含义: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性;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同时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由于青少年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尚不够成熟,获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就成为他们发展中的必然需要。选项C差异性,差异性是指学生和学生之间会存在着巨大的不同,针对差异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选项D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识,如超越书本、超越教师、超越自己和群体等。综上所述,题干中数学老师因为小明暂时的成绩落后,就认为永远不可能学好数学,说明数学老师忽视了小明的发展,所以此题选择B选项。
24.【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角色特点。传统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师角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角色的多样化。选项A研究者,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是指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选项B示范者,教师的示范者角色是指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选项C管理者,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选项D授业解惑者,授业解惑者是指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的建设者。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学生对教师“度德而师之”,就是看教师的道德高低来去模仿和追随教师,所体现的就是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所以此题选择B选项。
2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核心目标。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上所述,此题选择D选项。
26.【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养方式。选项A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选项B参观教学法,参观教学法是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选项C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实际锻炼法包括两种形式:常规训练,实践锻炼。选项D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通过历史课、语文课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体现的是德育方法中的实践锻炼法,所以此题选择C
27.【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在人性论上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是要把人的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和扩充发展。孟子在教学上同样有诸多思想,他在教学上主张“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以及“专心致志”等。选项A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所主张的教学方法。孔子注意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视其所以”,“舰其所由”,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循循善诱地实施有效教育。选项B立志有恒,立志有恒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一部分内容。孔子认为立志是—个人成长的关键。选项C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指按照发展的顺序进行相应的教育和教学。选项D深造自得,“深造自得”是指在教学的时候要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的智慧,孟子为此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题干中强调的“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所体现的是孟子的“盈科而进”的教学主张,强调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循序渐进。所以此题选择C选项。
28.【答案】A
【解析】发现学习模式的步骤是:问题情境、假设-检验、整合与应用。
2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的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题干中③重视组织各种复习体现的是巩固性教学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题干中④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综上所述,此题选择A选项。
3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因此,此题选择C选项。
3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差异等。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在学生这一要素中,无论群体差异还是个体差异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综上所述,此题选择A选项。
3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其中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选项A微课,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选项B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选项D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综上所述,此题选择C选项。
3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选项A讲授法,讲授法是一种非常古老而又应用最广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选项B演示法,演示法是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选项C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选项D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运用谈话法,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谈话法的前提。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教师给学生做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所体现的是教学方法中的演示法,所以此题选择B选项。
34.【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设计教案要考虑的几方面内容。教案是一个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它阐明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标,等等。一般说来,设计教案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教学目标:阐明期望幼儿通过这一活动能学习到的知识、或态度、或技能。(2)教学方法:描述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教学步骤:计划好怎样开始,怎样进行,怎样结束。(4)教学内容和教具的选择:怎样配合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教具以有效地达到目标。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3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学习诊断式,这是教师运用心理诊断技术帮助学生具体找出并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指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这种方式一般来说具有较好的效果。它的优点是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但使用范围小,只能个别进行或在群体内进行,同时对人员素质求较高,耗费人力也多。
3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课堂互动方式。根据互动过程中,教学信息的传播形态的不同,课堂互动方式又可以分为双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和网状型互动三种。①在双向型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是一种“交”与“流”的彼此交融,相互反馈的过程。在具体的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师生对话形式。②在多向型互动方式中,课堂教学过程除了有师生之间的相互反馈与交流外,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常见的多向型互动方式主要有小组合作学习、同桌讨论和小组竞赛等。③在网状型互动方式中,每一位学生或教师都看作一个一个的节点,这一个个的节点进而构成了一张紧密联结的网,使得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彼此之间发生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成为可能。这种互动方式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多元化,广泛化,老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三种互动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往往是交织在一起,联合使用,缺一不可。
37.【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国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选项A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式教学法或启示法,是教师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倾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提高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其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选项B程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倡导的。他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法,给美国和世界教育带来了广泛的影响。选项C范例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范例,是指教材中那些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选项D发现学习法,发现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进行学习,所体现的就是暗示教学法的主张,所以此题选择的是A选项。
3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有很多,美国学者马杰认为对教学目标的陈述可以采用ABCD模式。(1)对象A:目标描述的对象应该是学习者;(2)行为B:目标的陈述采用行为动词,尽量避免使用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3)条件C: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和条件;(4)标准D:教学所要求的行为完成的质量水平,即对目标应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如:在指认和书写中(C条件),学生(A对象)能迅速无误地(D标准)读出和写出10个生字(B行为)。选项ABD在表述的时候均缺少条件,表达目标不够清晰,所以此题选择C选项。
39.【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形态。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种类型;选项A,根据教育的形式化程度,可将教育划分为形式化教育和非形式化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选项B,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看,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种类型。比较来说,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选项C,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选项D,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机构。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4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不是随意的行动,其背后有深厚的理论支持。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就无法很好地理解儿童和教育的本质,也不可能发挥教育机智,但只掌握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也很难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在积极调控自己情绪的前提下,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幼儿的尊重,才能用好教育机智。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4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课外活动的意义包括: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多渠道地及时获得各种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42.【答案】B
【解析】三班班主任既肯定了同学的努力,也指出了不足,并鼓励同学继续改机努力。因此最好。一班班主任肯定了同学的努力,鼓励了同学获得冠军,但是没有总结经验。二班班主任只说明了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也没有为未来总结可借鉴的经验。四班班主任否定了同学,表达了失望,这样更加打压了同学的积极性。
4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班级管理的社会化功能。班级管理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2)让学生学习“做人”之道;(3)为学生做一个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44.【答案】C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的是对叛逆学生的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同样也会出现叛逆的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要进行耐心的引导,而不能一味的把叛逆的放弃叛逆的学生,这样也不利于学生后续的成长。综上所述,此题选择C选项。
4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是处在发展中需要被鼓励的人,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积极鼓励来引导学生。表扬的策略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表扬应该合理的使用,所以并不意味着在学生学不会的时候也进行表扬。所以此题选择D选项。
46.【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的分类。根据课程内容属性进行划分,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选项A,根据课程的实施要求,可以把课程分为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选项B,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选项D,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综上所述,此题选择C选项。
47.【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48.【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选项A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选项B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选项C量力性,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选项D巩固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所体现的就是复习的重要性,所以此题选择D选项。
49.【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的种类。根据实施的功能,可以把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选项A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选项B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选项C决策性评价,决策性评价一般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的专门机构所作出的评价。主要是针对课程与社会、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与学生等宏观性、整体性问题进行的评价。选项D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了解某个阶段的教学结果和问题,所以是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所以此题选择D
5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堂导入的种类。课堂教学导入艺术,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选项A直观导入,直观演示是指老师上课之始,通过展示图片、图表、音像片等直观教具,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或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等,引起学生对即将讲授内容的关注,然后从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直接进入寻求新知识的一种导课方式。选项B问题导入,问题导入是指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选项C直接导入,直接导入是指教师直接阐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和要求的导入方法。直接导入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选项D温故导入,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综上所述,此题选择C选项,直接导入是最常用的导入方式。
5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的选用依据。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题干中强调不同学科用不同的方法,同一学科因为学习内容不同方法也是不同的,充分体现了教育内容对教学方法的影响,所以此题选择C选项。
52.【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终结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它的功能主要有:(1)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2)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3)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4)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5)为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选项A是诊断性评价的主要目的;选项B是配置性评价的主要目的;选项C是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综上所述,此题选择D选项。
54.【答案】C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特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当学生在成绩上暂时落后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多的给学生鼓励。同时,新课程改革中也强调要采用发展性评价的方式,在重结论的同时更加重视过程。题干中班主任老师的处理方式能很好的找到小红成绩落后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补救。而语文老师虽然没有批评,但对问题并没有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式。数学老师的做法没有做到重视学生的发展,化学老师批评,没有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所以班主任老师比语文老师做的好,数学老师比化学老师做的好,综上所述,此题选择C选项。
55.【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常用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历史法、比较法等,另外还有行动研究、质性研究和叙事研究等新兴的研究方法。它们有着各自的内涵、特点,有着不同优点与局限,各有其适应性。综上所述,此题选择C选项。
56.【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知识学习的分类。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选项A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选项B下位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选项C符号学习,又称代表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选项D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组合学习(又称为并列结合学习):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组合学习。例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综上所述,此题选择D选项。
57.【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心理学流派。格式塔心理学派也称为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流派在研究的过程中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Gestalt”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选项B机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和安吉尔。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是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认为意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选项C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要对人的异常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人格结构的三层次。综上所述,此题选择A选项。
5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主要有四方面:范围/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选项A广度,注意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选项B分散,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又可称“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选项C分配,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选项D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题干中强调左手和右手同时进行,所体现的就是注意的分配。所以此题选择C选项。
5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思维的特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分别是概括性和间接性。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题干中李清照的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思维活动的间接性,并没有直接进行观察,而只是根据过去经验进行推测。选项B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反映了思维的速度,是指能单刀直入的指向问题核心,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能在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选项C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思维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2)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选项D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的深度,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综上所述,此题体现的是思维的间接性,所以此题选择A选项。
60.【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迁移的分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选项A顺应性迁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选项B同化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选项C重组性迁移,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选项D非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不能解释概念,所以需要改变之前的认知结构,因此此题选择A选项。
6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动机冲突。选项A,双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选项B,双避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选项C,趋避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选项D,多重趋避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怕冷但也怕迟到被老师惩罚,所以此题选择B选项。
6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根据神经活动的类型将我们的气质类型划分为胆汁、粘液、多血、抑郁四种。选项A胆汁质,胆汁质所对应的气质类型是强而不平衡。选项B多血质,多血质所对应的气质类型是强、平衡、灵活。选项C粘液质,粘液质所对应的气质类型是强而平衡但灵活。选项D抑郁质,抑郁质所对应的气质类型是弱型。综上所述,此题选择C选项。
6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选项A前运算阶段,进入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能运用言语或较为抽象的符号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或“象征性思维”。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选项B感知运动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选项C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在7到11岁处在这个阶段,逐渐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上出现了可逆性和去集中化。选项D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种能力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儿童能够推断出影响钟摆摆动幅度的影响因素,说明儿童的思维处在形式运算阶段,所以此题选择D
64.【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知识学习的分类。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选项A,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学习。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便产生相关类属学习。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使其精确化。选项B,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选项C,并列组合学习是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组合学习。选项D,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先学习大概念之后在学习小概念,所体现的是相关类属学习,所以此题选择A选项。
6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其中明了又被称为清楚,联想又被称为联合,所以此题选择B选项。
66.【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时期代表人物。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选项B廖世成,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选项C布鲁姆,布鲁姆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目标分类和教育测验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选项D加涅,加涅,原是经过严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训练的心理学家,主要代表著作是《学习的条件》。加涅的学习模式是在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被公认为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代表。综上所述,此题选择A选项。
67.【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比较简单也比较低级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主要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题干中校长建议上课时不穿奇装异服,是为了减少刺激物的新异性对学生的影响。重点内容用彩色笔标注,是为了突出刺激物的特点。讲课的时候语调抑扬顿挫,是为了通过语言强度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所以123观点是正确的,所以此题选择A选项。
68.【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所以此题选择D选项。
69.【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选项A是儿童在0到18个月面对的主要矛盾,主要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克服自卑感。选项B是儿童在18个月到3岁之间面对的主要矛盾,主要让儿童自己从事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培养儿童的自主感。选项C是儿童在6、7岁到11、12岁面对的主要矛盾。选项D是儿童在3到6、7岁时面对的主要矛盾,通过儿童自己为别人做事来培养其主动感。综上所述,此题选择D选项。
7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其特征是持久性与一致性。选项A是是冲动型的认知风格,冲动型的学生倾向于根据几个线索做出很大的直觉的跃进,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就做出反应。选项B是沉思型的认知风格,沉思型的学生在做出回答之前倾向于进行深思熟虑的、计算的、分析性的和逻辑的思考,往往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选项C是复合型认知风格,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索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指向一个方向,逐步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答案。选项D是发散型认知风格,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总是使自己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的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综上所述,此题选择C选项。
7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成动作技能学习(如射击)、态度学习((如爱好看小说)、认知策略学习(如怎样进行记忆,提高记忆效果)、言语信息学习(如了解、知道学习对象的名称或称呼)和智慧技能学习(如运用三段论推理对问题做出结论或从事实概括出原理或原则等)。选项A动作技能,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组成部分。选项B概念学习,是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基于事物的某些特征而作出的,如圆的概念和质量的概念的学习。选项C辨别学习,辨别学习是能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作出相应的不同的反应。选项D心智技能,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故又称过程知识。他把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依次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性程度划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题干中强调用圆规画圆,说明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所以此题选择D选项。
7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感觉的一般规律。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任何感觉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主体的感觉能力;另一个是客观世界的刺激。前者是感受性的问题;后者是感觉阈限的问题。选项A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选项B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选项C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选项D差别感受性,是指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是前后两次的音量变化,所以此题选择C选项。
7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技能形成的特点。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对技能进步有促进作用。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灵活性都会逐步提高。C选项应该改为出现暂时的停滞或起伏。
74.【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知识的分类。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人类经验、思想、智慧赖以存在的形式。选项A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他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选项B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智能借助某种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选项C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选项D感性知识,感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这些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所以此题选择A选项。
7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布鲁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他的认知目标分类影响深远。认知领域目标是指认知的结果,从低到高依次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级水平。综上所述,此题选择D选项。
7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的学习理论。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选项A直接强化,直接强化(外部强化)是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的强化。选项B替代强化,替代性强化(内部强化)是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选项C自我强化,自我强化(内部强化)是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选项D正强化,正强化是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提出的,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小明受到了贝克汉姆的影响,并且以贝克汉姆为榜样不断督促自己,所体现的就是观察学习中的替代强化,所以此题选择B
7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建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会话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由此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成为了学习的四大要素。建构性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综上所述,此题选择B选项。
78.【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分类。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一样,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外部的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进行划分,可以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社会地位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社会地位本身也算是一种外部动机,所以此题选择2和5,所以此题选择B
7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是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他提出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认为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综上所述,此题选择A选项。
8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交往问题。丹丹在整个学习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该如何和其他同学进行沟通,针对这样的问题,主要从交往心理方面进行辅导,让丹丹学会更好的和其他同学进行交往。综上所述,此题选择C选项。
8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富勒和布朗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富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关注情境阶段是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关注学生阶段是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可以说,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综上所述,本题应该选择234,1是关注学生阶段所体现的,所以此题选择C选项。
8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选项A,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选项B,暂时隔离法是指在某种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选项C,消退是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选项D,自我控制法是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的一种方法。题干中小丽的心理问题是强迫症,四个选项中涉及到的疗法,只有系统脱敏法适用于治疗强迫症,因此建议选A。
8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选项A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所学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选项B精细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层加工策略。选项C组织策略,组织是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和表格,以及归类策略。选项D调节策略,调节策略是元认知策略的一种,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果发现问题、遇到困难或偏离目标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把头脑中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增强新信息的策略,所以此题选择B选项。
8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中的元认知策略。所谓元认知策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策略,也就是说,个体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及其情感体验。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选项B调节策略,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果发现问题、遇到困难或偏离目标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选项D监控策略,监控策略指在认知活动的实际过程中,根绝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AC选项不是元认知策略,做为本题的干扰选项。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看阅读理解的时候要带问题去看,所以是对整个阅读的监控,所以此题选择D
8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迁移理论。题干中强调把方程的解法中获得的规则运用到不等式的问题解决中所体现的是经验类化说的观点。经验类化说是贾德提出的迁移理论,贾德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称为“概括说”或“类化说”。选项A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是桑代克提出的迁移理论,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选项C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对学习迁移现象作出最早的系统解释的理论。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乃是官能心理学。选项D关系转化说,关系转换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从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综上所述,此题选择B选项。
86.【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态度与品德形成的阶段。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选项A从众阶段,从众阶段不是品德形成的阶段,是本题的干扰选项。选项B内化阶段,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选项C认同阶段,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选项D依从阶段,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稳定性,所以此题选择C选项。
87.【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的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8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义务教育的实施。在教育方面,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它以基本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法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教育法制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在实行义务教育的时候,更多的还是要靠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力,所以此题选择C选项。
89.【答案】A
【解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全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以此题选择A选项。
90.【答案】C
【解析】浓缩为“天天陪九”是缩减,并用“天天陪酒”帮助自己记忆是谐音联想法。最终帮助记忆的是谐音联想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5分)
91.【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政策。给生活困难教师救济跟师德师风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不选。
92.【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的教育思想。选项A陈鹤琴的思想,陈鹤琴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他主张“活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目的论中主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中强调课程应结合自然、社会等教育内容,并提倡“五指活动。”选项B梁漱溟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致力于乡村建设和乡村改造的教育家,他提出了“创新新文化,救活旧农村。”的思想,认为“愚穷弱私”只是中国农民的表面问题,其根源在于社会文化的失衡。选项C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被毛泽东主席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选项D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晏阳初被称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他提出中国农民的四大问:“愚穷弱私,”认为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综上所述,此题选择ABCD
93.【答案】A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和传统的学校教育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教育制度,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学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综上所述,此题选择AD
94.【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素质教育。B项错误,因为素质教育不是不看重考试的教育,素质教育只是不以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95.【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又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指保证校园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它包括教育方针政策、校园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取向、典礼仪式、节日活动、公共关系、文化传播等。综上所述,此题选择ABD
96.【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关系。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选项A,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或前提)。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办、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选项B,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作用,并协调着各育的发展。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学校美育的内容: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选项C,智育是各教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智育的主要任务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它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社会工作的本领。选项D,劳动技术教育是各教育的实践基础。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作用。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和技能。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
97.【答案】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特点。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1)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形成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潜力,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2)学生具有依赖性。学生多属未成年人,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家里,他们要依赖父母,入学后他们将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转移到教师身上。(3)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入学后,会自然地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教师,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CD
98.【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测验的指标。设计和编制任何一种测验,都必须使其在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方面达到一定要求,即起码达到有效、可信,具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选项A,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真实地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一次测验是否有效,主要看其是否能准确地测量所要测量的东西,是测验的最重要质量指标。一个测验若效度差,则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测量功能。因此,在编制教学测验时应首先考虑其效度要求。选项B,信度是表明评价工具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主要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选项C,难度指测验的难易程度。类似的指标是“通俗性”。在教学测量中,通常用答对或通过测验的人数比例作为难度值。选项D,区分度有时也称鉴别力,主要指测验对于不同水平的被试加以区分的能力。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
99.【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提问技能。A是分析型提问。D是应用型提问。
100.【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中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门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和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
101.【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一旦形成,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学习过程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综上所述,题干中首先强调教师讲课之前先给学生提出问题,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通过这样的提问的形式也可以加强教学的新颖性,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BC选项。
102.【答案】A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直观性教学原则。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选项A实物直观,实物即实际事物,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选项B模象直观,所谓模象直观即在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映。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象直观。选项C多媒体技术,不是直观教学的手段,是本题的干扰选项。选项D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想象而进行的一种直观的能动的反映形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景与人物形象的领会。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教师通过展示实验,并且通过言语讲解,所以老师主要用了实物直观和言语直观,所以此题选择AD
103.【答案】ABC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材料中老师在面对班级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并没有立刻给予否定,而是耐心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说明该老师做到了因势利导。当学生想自己进行尝试的时候,教师同样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进行设计,说明老师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主动思考。D项错在,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选项。
104.【答案】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中的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是:(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选项A是长善救失原则的贯彻要求。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CD
105.【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主任从事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班主任从事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道德反思能力、精神关怀能力。选项A,班主任只有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谙熟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才能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有效统领和协调各科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教育工作。选项B,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复杂、专业性强的工作,因此,班主任必修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选项C,新时期,班主任教师必须自觉提高自身的道德反思能力,反复比照自己的教育言行与社会的价值标准和师德规范之间的差距,不断发现并弥补自身缺陷,提升自我修养。班主任教师要善于从自身的经历、学生的反馈、同事的交往和社会的评价中不断审视自己职业道德实践的理性自觉。选项D,班主任最根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教育品质就是对学生的精神关怀,能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精神关怀主要是关怀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及其成长与发展。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的基本内容。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
106.【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家庭教育的问题。A项是家庭教育的特点,并不是存在的问题。BCD均是不好的方面,而且家庭教育确实存在这些问题。
107.【答案】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想象的分类。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选项A,属于有意想象中的创造想象。选项B,听别人读书时产生的想象,是有意想象中的再造想象。选项C,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所以符合题干含义。选项D,不由自主的想象也是一种无意想象。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D
108.【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他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有将需要系统分为七个等级的说法,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理解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所谓“匮乏性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所谓“成长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七种层次理论还包括认知理解需要和审美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成长性需要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CD
109.【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的人物思想。选项A,裴斯泰洛齐被誉为“慈爱的儿童之父,”他是西方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教育家。选项B,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选项C,1908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选项D,罗杰斯主张“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主张通过有意义的自由学习来完成教育和教学。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CD
110.【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迁移的分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1.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2.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3.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D
111.【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鲍姆宁的家庭教养方式。 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4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3种教养方式:(1)民主型:社会交往能力强,自立、自尊,与人相处融洽。(2)专制型:社会行为能力、自主性差,沟通能力不强。(3)放纵型:缺乏控制力,为所欲为。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CD
112.【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堂管理的原则。课堂管理的原则:1.目标原则。课堂管理应当有正确而明晰的目标,让师生双方都能明确共同努力和前进的方向。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能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并且,目标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管理参与者,对于发挥学生自觉的求知热情,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2.激励原则。在课堂管理时,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课堂学习。3.反馈原则。课堂管理的反馈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运用课堂上即时获得的各种信息,主动自觉地调整管理活动,因势利导,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
113.【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选项A,连续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有序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同时,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新质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时,心理发展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选项B,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的方向和顺序是不可逆的,不同阶段之间也不可逾越。选项C,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在发展进行的速度、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即使对同一个体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不尽相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仍然不同。选项D,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但各种心理机能发展的进程、达到的水平则是因人而异的。发展既有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个别差异,共性中包含着特殊性。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
114.【答案】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命题中的内容选题的注意事项。无论学绩测验的试题形式是什么,但在编制时必须遵循六大原则。1.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测验目的不同,编制测验的取材范围及试题难度也就有所不同。2.试题内容的取样要有代表性:试题内容的取样应有代表性,能代表该学科的全部内容。3.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在同一份试题中,应依据测验目的与要求的不同,选用各种不同的题目形式。题目格式应明确,不要使学生产生误解。4.文句要简明扼要:测验题目的文字应力求浅显简短,不使用艰深的字句,排除与题目无关的多余信息干扰。5.答案应正确可靠:测题的答案应是没有疑义的,是可靠的。6.测题应彼此独立:各测题不能含有暗示本题或他题的正确答案的线索。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D
115.【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在2到7岁期间处在前运算阶段,进入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能运用言语或较为抽象的符号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或“象征性思维”。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前运算阶段的主要特点有:自我中心、“泛灵论”、思维不可逆、刻板、集中化等。题干中儿童对着玩偶说话,是前运算阶段“泛灵论”的体现;“三山实验”则很好的证明了在这个阶段儿童存在着思维的自我中心;儿童只能前推不能后推,不能判断别人的左右手,这些都是儿童不可逆的体现。选项C,儿童在具体运算阶段才具备守恒能力的。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D
116.【答案】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分类。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选项C辨别学习,辨别学习是指能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作出相应的不同的反应。选项D社会规范的学习,是我国学者的学习划分,是指对于社会的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的接受和认同。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妈妈及时制止小迪,并且给小迪讲道理。说明小迪是听妈妈讲解了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所以此题选择BD
117.【答案】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是一位在西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都享有盛誉的学者。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1.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获得: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炼,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转化:我们可以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或者运用得是否正确。因此,评价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CD
118.【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由于外铄论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才能有效地学习。代表人物主要有:1.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而起伪”。2.洛克:“白板说”。3.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D
119.【答案】A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人格”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优良的情感及意志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教师人格的特征包括先进性、示范性、继承性和稳定性、奉献性和合作性。对学生起教有作用的因素很多,如家庭、学校及各种学生团体组织等,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人格。由于培养人的教育是由教师实施的,因此,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的直接传播者。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
120.【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CD
三、阅读材料解答题(每题1.25分)
121.【答案】D
【解析】此题是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的是德育的原则。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题干中李老师通过班会上的讲解以及对小明的家访对小明进行相应的教育,说明贯彻了这两个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题干中李老师发现小明具有唱歌的优点,就让小明参加歌唱比赛,说明李老师重视对小明的个性关注,并通过唱歌促进了小明的学习,说明贯彻了这两个原则。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122.【答案】A
【解析】此题是材料分析题,考查的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通过自我意识、自我态度,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思想,主动、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认识和实践的特性,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了教师的引导和教学、小明唱歌的基因、以及小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123.【答案】A
【解析】此题是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的是教师的教学原则及教学手段。题干中教师通过出示瑞雪图让学生观察,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很好的利用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同样,在讲解形近字的时候教师采用颜色的组合对比来给学生更清晰直观的印象,运用的是感知规律中的对比率。教师在讲解雪花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形状,采用的不是启发式教学,而是直观性教学。教师在提问环节并没有很好的关注到班级同学,也没有针对性的点评学生的答案。综上所述,此题中教师的做法正确的是前两项,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124.【答案】D
【解析】此题是材料分析题,主要是对上述材料的分析。结合材料可以发现,该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充分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是只通过自身的讲解把课堂的主要内容呈现给学生,所以并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中,当面对争论的时候,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改改革中重视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特点。材料中乙同学对教师的问题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说明乙同学的求异思维能力强,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125.【答案】B
【解析】此题是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的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关系。通过材料可以知道,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的比重只有3%,充分说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是很强。同样,提问的学生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好学生,也可以说明差生不愿意主动提问。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很充分的说明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是需要改进的,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更多的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整个现象中,并不能说明教与学的状态是良好的,在一定程度上,暴露的问题特别也是需要及时加以解决的,否则班级学生的学习只会越来越被动。综上所述,此题选择的是B选项。
126.【答案】C
【解析】此题是材料分析题,是对上述材料的进一步分析。为了改善举手学生少的情况,可以通过增设讨论、引导学生思维等方式进行。但不能让学生灌输式的给学生传授答案,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127.【答案】D
【解析】此题是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的是教师的课堂管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题干中老师在面对张平的喊声的时候,采用的是立刻批评的处理方式,这样的方式很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该老师的处理方式是不正确的。课堂气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靠教师,所以老师的做法打破了原来活跃愉快的气氛,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张平的学习积极性。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128.【答案】A
【解析】此题是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的是教师的课堂管理。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教育机智来处理突发事件,同样,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尽可能做到多保护学生,少批评学生,因为批评和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们形成自我约束的纪律,所以要尽可能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权威只是为了维持课堂管理,但教师同样需要发挥其自身的个性影响力。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