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15524381122
  • 024-23410177
首页 > 备考资料 > 魔鬼题库

真题解析答案2020年抚顺市清原县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分享到:
点击次数:2176 更新时间:2020年10月01日09:54:12 打印此页 关闭



2020年抚顺市清原县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因此,要倡导民族主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该观点强调社会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即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代表人物主要有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等。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古希腊教育。希腊的众多城邦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斯巴达的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其教育目的完全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斯巴达重视军事体操和道德训练,而文化教育和科学教育被认为是无意义的事情。其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教育方法主要是实践练习。从18-20岁,青年进入军事训练团(也翻译为“埃弗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雅典也非常重视教育,但在教育内容中有更多智育的成分。教育机构有文法学校(教读写算)、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等。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道德高尚、能言善辩的公民和商人,即“身心既美且善”的人。15岁左右开始学习“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等。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明显是全面的、和谐发展的。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由于外铄论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才能有效地学习。代表人物:1.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而起伪”。2.洛克:“白板说”。3.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4.欧文:“性格形成说”,“人的性格不是由他自己形成的,而是由外力为他形成的。”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4.【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题干中这句话出自于《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四名弟子的评价,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孔子是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后来宋朝的思想家朱熹总结孔子的思想并指出:“夫子施教,各因其材。”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5.【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的学制。1911年到1912年清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学制中规定了男女同校,并主张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选项A,壬寅学制被称为《钦定学堂章程》是1902年颁布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颁布的学制。选项B,癸卯学制被称为《奏定学堂章程》是1904年颁布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并实行的学制。选项D,壬戌学制被被称为“1922学制,”是中国使用年限最长的学制。

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的古代教育。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教育是“六艺。”“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国学中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内容;乐——诗歌、音乐、舞蹈;射,射技教育;御——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教育;数——简单的计算教育。其中礼乐教育称为六艺教育的中心。选项A,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选项CD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教育内容。

7.【答案】B

解析】教育目的正是依据社会要求促进人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确立教育目的既要考虑个人发展需要与规律,又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规律,而后者则是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规律是主要依据,只有AB属于社会需要,对比起来,建议优先选B。

8.【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功能。选项A,教育目的为教育实践规定方向,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全部教育工作中最根本的问题。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选项B,教育目的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有了教育目的,就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选项C,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选项D,教育目的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是一种教育理想。在对教育目的的规定中,渗透着教育目的制定主体对于未来的美好设想。因此,教育目的同现实总是有一定差距的,它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教育目的可以鼓舞教育活动主体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教育活动的主体皆为目的而存在,教育目的越具体,目标越明确,就越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9.【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有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之分。配置性评价,也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通过配置性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10.【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也是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所以A错误。B选项,学校不能开发地方课程,学校根据学校传统和优势自主开发的是校本课程,所以B错误。但是,此题属于单选题,建议优先选A,错误更明显。

1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级管理。现代班级的管理机制是以学生为核心来建立的。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1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其基本内涵是: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促进发展学生的教育,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13.【答案】B

【解析】资源性原则。所有的媒体展现出来的资源,都服务于课标,它替代不了课本,也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媒体素材只能是师生共享的资源。如在生物教学中,经常把收集的各种数码图片、影视素材片段调用到课堂的某一环节中,探究中有生趣,课堂活跃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反之,整节课全面运用媒体,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个性被扼杀在媒体的主导中。

1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出现时教育史上一大进步。班级授课制优点主要有:(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不足之处主要有:(1)难以因材施教;(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缺乏灵活性。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1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导入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直切主题。一人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人。选项A,直观演示是指老师上课之始,通过展示图片、图表、音像片等直观教具,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或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等,引起学生对即将讲授内容的关注,然后从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直接进入寻求新知识的一种导课方式。选项B,又被称为问题导入,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16.【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会教学内容,而只能决定他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对该项内容的掌握程度。选项A,发现学习是由布鲁纳提出的,提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索学习。选项B,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思想提倡通过同伴之间的互相学习来完成制定好的学习任务。选项C,程序教学是基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提出的教学理论。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1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过度学习。”所谓的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的记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综上所述,他应该再读五遍,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1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感知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来了解客观事物,能获得生动、具体、直接的知识,能增强人们的理解效果,而且,只有在获得有关事物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选项A,这是针对感知对象与它的背景的差异而言的。凡是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选项B,活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感知。选项C,对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选项D,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而为我们清晰地感知。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是字不宜3太小,所体现的是强度律,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19.【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专心听讲受到表扬,从而逐步养成习惯,说明是先有了具体的行为,然后得到了强化。综上所述,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20.【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1.先天素质2.早期经验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内在因素)。能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和教学不但使儿童获得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促进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选项A,研究表明早期阶段所获得的经验越多,能力发展的就越迅速,不少人把学龄前称为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5岁前视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选项C,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选项D,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要想发展能力,除必须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理想、兴趣及勤奋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2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有些因素则妨碍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这些因素可以分成问题因素和个人因素。问题因素包括问题的刺激特点、功能固着以及反应定势。个人因素包括有关的知识背景、智慧水平、对问题的敏感性、好奇心和综合各种现念的能力以及动机和气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题干中强调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放置不管之后在睡前有了灵感,所体现的是酝酿效应。酝酿效应是指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都报告过许多这类经历。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22.【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题干中强调的是自主发现问题,发展自己的能力,所体现的是探究式学习。当学生遇到了不确定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他们最终必须确认、充分地描述以及用适当的方法解决时。问题学习便开始了。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要有助于促使学生去寻求探究的话题、概念和主题,并提供获得实际解决复杂问题所需要技能的机会。学生在这种问题探究学习中能培养他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2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海德的“控制点理论”。海德将人的归因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两种。外控型倾向于将成败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例如任务难度、外部奖励、运气等。外控型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动机水平低,对学习成绩抱有侥幸心理或者“听天由命”。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2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手教师的特点。新手型教师的特征:理性化,会在分析、思考基础上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缺乏创新与灵活性,刻板依赖原则和计划选项D,直觉性是专家型教师的特点。

2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师生关系。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1)专制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教师在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的情境,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学生的行为,老师对学生严加监视,要求即刻无条件地接受一切命令;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2)民主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教师在教室内以民主的方式教学,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计划,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指引学生对照着目标进行学习。(3)放任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在教学中,以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为主的教师采取放任的作风,不负任何实际责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他们学习自己所高兴的东西。教师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也不指示学习的方法,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26.【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特点。富有创造性是现代教师劳动的突出特点之一。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2)表现在对教育和教学原则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有规可循,但无死框框可套。教学绝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教学在根本上是一门艺术,是一个创造的过程。(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高级的教学教育艺术才能表现的典型形式,是教师“灵感”的表现。

27.答案】A

【解析】突破学科中心。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28.【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是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29.【答案】D

解析】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彼此之间亦存在着矛盾,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学中的基本决定性矛盾。综上所述,此题D说法错误。

30.【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斯宾塞的生活效用原则。这个原则以个人的社会生活为着眼点,认为对人生有用的教材即为好教材。斯宾塞博比特等人均持此原则。在斯宾塞,博比特等人看来,以个人的生活为着眼点,凡是能促进各类活动的课程内容,即为有用的课程内容。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3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集体的社会化功能。社会化功能:(1)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2)让学生学习“做人”之道;(3)为学生做一个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32.【答案】D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的是学校的管理思想。题干中强调组织学生在冬季雾霾天气中进行体育锻炼,导致学生出现了疾病,说明该学校在组织活动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情况。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33.【答案】D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学生自身具有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于未成年学生而言,受教育权是其在学校各项权利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其中学习权是指学生有权利在义务教育年限内在校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犯或剥夺学生参加学习活动,诸如听课、写作业等的权利。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3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新课改提倡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35.【答案】D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其基本内涵是: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班主任把班会、自习课的时间平均分配给语数老师补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3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动机冲突。双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双避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趋避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多重趋避冲突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是想当学生干部,又担心影响学习,所体现的是趋避冲突,所以此题选择B选项。

3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6、7岁到11、12岁的孩子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培养的主要的品质是能力。选项A是婴儿期面对的主要矛盾;选项B是儿童早期面对的主要矛盾;选项C是学前期儿童主要面对的矛盾。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38.【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题干中强调芳芳一边看书一边读出声,体现的是复述策略中的多感官参与。复述策略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所学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复述策略既可以促进工作记忆中信息的保持,又适用于在长时记忆中保持信息。多感官参与是指在进行识记时,要学会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练以及用手写等。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39.【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韦纳的成败归因论。维纳及其同事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大量关于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

他们归纳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推断(归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因素:3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内外性维度指的是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的因素,天资、能力、心境、努力等因素都是由个体本身的力量决定的,是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运气、教师偏见、别人帮助等则是由个体之外的力量决定的,是外部原因。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指的是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能力和任务难度等因素是稳定的,心境、运气和一时努力因素是不稳定的。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是指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或他人所支配或驾驭。如努力、教师偏见、别人帮助是可控的,而天资、心境、任务难度和机遇是难以控制或不可控的。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40.【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有些因素则妨碍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这些因素可以分成问题因素和个人因素。问题因素包括问题的刺激特点、功能固着以及反应定势。个人因素包括有关的知识背景、智慧水平、对问题的敏感性、好奇心和综合各种现念的能力以及动机和气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综上所述,问题解决会受到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4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选项A,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选项B,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就叫知觉的恒常性。选项C,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选项D,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从不同角度看,都能感知为圆形,所体现的是知觉的恒常性,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4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技能的形成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定向、模仿、整合、熟练。选项A,操作定向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选项B,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个体在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而在模仿阶段则尝试做出某种动作。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定向映象的模仿是机械的模仿。就有效操作技能的形成而言,模仿需要以认知为基础。选项C,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选项D,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动作灵活性较差,所以体现的是模仿阶段的特点,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43.【答案】C

【解析】认知冲突是指人在原有观念与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而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

44.【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认知过程。选项A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选项B表象,表象是事物不在前面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选项C,后象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由兴奋过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在视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选项D,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是人们寄托的东西。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头脑中出现的形象,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4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选项A,注意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选项B,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长,则稳定性高;持续时间短,则稳定性低。注意的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重要意义。选项C,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选项D,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是联系成一个整体来感知,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46.【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他在儿童认知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确切地说是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自我中心到权威阶段,再到可逆性阶段和公正阶段。9-10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只要大家同意,规则也可以修改。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间可以发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规则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的、互惠的可逆特征,这意味着儿童开始进入自律道德水平。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47.【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其特征是持久性与一致性。沉思型的学生在做出回答之前倾向于进行深思熟虑的、计算的、分析性的和逻辑的思考,往往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对于沉思型的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鼓励他们快速解决问题,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冲动型的学生会更多关注材料的整体,所以可以教育这些学生更多关注材料的细节。选项C,场独立的学生倾向于非指导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应该对其减少指导。选项D,场依存学生容易受到他人影响,所以应该教育这些学生自觉独立学习。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48.【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态度和品德的形成阶段。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选项A,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选项B,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选项C,不良行为的转变会经历三个阶段:醒悟、转变和自新。选项D,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49.【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选项A体现的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是一种替代性强化。选项B,看病之后不再发烧,所以下次生病后会去医院看病。去医院看病这一行为频率在增加,同时发烧这个厌恶刺激也在减少,所以是一种负强化。选项CD体现的都是惩罚,是为了降低行为。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50.【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其特征是持久性与一致性。赫尔曼威特金将个体的认知风格划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型,场依存型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5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5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智力的发展。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上。智力分布近似正态分布,有些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称为智力超常或天才,有些人的发展水平较低,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选项A,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即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多;选项C,影响智力的因素有很多,诸如遗传、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等。选项D,智力的核心是抽象思维力。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5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习得性无助。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是小明对成绩不在乎,所体现的就是习得性无助。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54.【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选项B体现的是酝酿效应。选项CD和问题解决无关,是本题的干扰选项。

5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56.【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5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职业应该做到为人师表及爱岗敬业,所以教师本身应该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体现的就是教师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5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师德修养的时代性是指教师职业道德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独特内容,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中国传统教师道德具有自己的特点,如强调个体道德服从整体道德,在此基础上对教师提出综合的道德要求,倡导以积极人世为道德追求,重在启发内心自觉,教师职业道德在内容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反映时代的要求。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59.【答案】A

解析】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60.【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相关内容。第十三条规定下列情形下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其他有关规定认定:(一)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二)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三)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四)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61.【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讨论法的贯彻要求。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第二,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第三,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对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62.【答案】A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启发性原则的贯彻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选项。

63.【答案】ABD

【解析】(1)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2)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养成;(3)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4)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

64.【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是一位在西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都享有盛誉的学者。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强调直觉思维,认为直觉思维是发现学习的前奏。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D选项。

65.【答案】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性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D。

66.【答案】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领导方式。勒温把教师的领导方式划分为专制、民主和放任型三种。专制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教师在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的情境,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学生的行为,老师对学生严加监视,要求即刻无条件地接受一切命令;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D选项。A属于放任型师生关系特点,C是民主型师生关系特点。。

67.【答案】A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技能的分类。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以把技能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和开放性操作技能。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选项。

68.【答案】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意志品质。意志品质主要有四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坚持性又叫坚韧性,是指在行动中能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一种品质。选项A体现的是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在行动中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CD。

69.【答案】BC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题干中强调刘老师在教学中自知教学比不上其他老师,然后就对教育和教学进行了改革,这说明刘老师是具有一定的教学反思意识和学习态度。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并不能完全照抄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为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面对的学生是具有巨大的差异性的,所以该老师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同样也缺乏教学创新,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C选项。

70.【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校工作队伍的组成人员。教导处主任、团委书记、校长、年级组长等均为学校工作队伍的组成人员。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

三、判断题(共40题,每题0.5分,共20分)

71.【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72.【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

73.【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这是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实现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障。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74.【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义务教育的特点。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表明,它既是公民必须依法履行的义务,也是受到法律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75.【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比较。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评价上都存在差异。在教材呈现上,专家教师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76.【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校本研究。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77.【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其中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等。综上所述,此题是正确的。

78.【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79.【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五育的一部分内容。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作用。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和技能。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中所获得的知识、情感、态度、方法和能力,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是错误的。

80.【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情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题干中强调的是道德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81.【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要求。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82.【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威信。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指个人、群体或社会组织对其他人的影响,是社会对其功绩承认的程度。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83.【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直观性教学原则。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题干中强调的是实地参观,所以体现的是一种实物直观。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84.【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中的特定性原则。特定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题干中强调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用起来效果不一样,所以体现的是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重新进行加工,产生某种新东西。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85.【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题干中强调不同年龄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用策略的效果不一样,体现的是学习策略训练中的特定性原则。特定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生成性原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重新进行加工,产生某种新东西。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86.【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技能形成中的高原现象。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新动作组织体系还没有建立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个进步的暂时停顿时期,这就是高原时期。高原现象的出现,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高度的水平线上而不上升,有时还有下降的趋势。当动作改组成功后,曲线则开始上升。综上所述,此题是正确的。

87.【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强调的是学科整合,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如:自然课(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社会课(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综合课程代表人物是怀特海。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88.【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通过对学生的不健康思想和行为进行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内疚、悔恨的体验,进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合理的惩罚能引起学生的认真反思。惩罚分两种: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某种喜爱刺激或剥夺某种权利,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89.【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需要达到三个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客观条件);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主观条件);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主观条件)。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90.【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近代迁移理论。贾德通过水下打靶试验证明了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称为“概括说”或“类化说”。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91.【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社会惰化现象。社会惰化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92.【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宜作为评价的准则。该评价模式对目标评价模式的批判是击中要害的。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是正确的。

93.【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个体的认知发展。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顺序性和方向性,但这种顺序和方向本身是不可逆的。皮亚杰、埃里克森和维果斯基的理论中都证明,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一定是具有不可逆的,会表现出顺序不变的几个阶段。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94.【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的意思是如果学生在情感上愿意和老师亲近,他就会更加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所体现的应该是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95.【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即具体经验迁移到另一种学习。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特殊迁移的应用范围只局限于具体经验。

96.【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在整体上呈正相关趋势。其基本关系表现为: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97.【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1.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98.【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爬山法。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这就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上山峰,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99.【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难度和区分度的关系。区分度有时也称鉴别力,主要指测验对于不同水平的被试加以区分的能力。区分度用鉴别指数D来表示,它的取值范围是-1~+1。当D为正数时,D值越高,项目越能有效区分测验的高分者和低分者,称作积极区分。区分度和难度有明显关系,一般来讲,难度适中,区分度越大。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100.【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得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101.【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但不是两个水平,而是多个水平。柯尔伯格认为,大部分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102.【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高尔登是“优生学”的代表人物,也是“内发论”思想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教育所起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但却不能改变和决定人的发展。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103.【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104.【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四个环节。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又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协调发展。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105.【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同样,在教师义务中规定:教师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106.【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法规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107.【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规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108.【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做到关爱学生。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109.【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教师上课拖延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学生的休息时间,所以此题说法错误。

110.【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上一条:真题解析答案16 下一条:真题解析答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