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葫芦岛市兴城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0.75分,共60分)
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近现代的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又被称为《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在全国正式实施的学制。选项A,壬寅学制是中国首次颁布的学制,但是只颁布并未实行。选项C,壬戌学制在1922年颁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被称为“六三三学制”或者“1922学制。”选项D,壬子癸丑学制颁布于1912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雏形”。《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论语》是由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理想国》的作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孟子》是儒家经典名著,记录思想家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四书”的其中一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学创立时期的人物思想。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选项A,柏拉图是“古希腊三哲”之一,他提出“寓学习于游戏”的教育思想,也是西方最早的提出“四学”的教育家。选项B,赫尔巴特是德国教育家,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现代教育学之父”。选项D,梅伊曼是实验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4.【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起重要作用。与物质资本相比在经济活动中,是更活跃更具发展特性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常常是更具关键性的因素。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调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索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类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因此,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因为教育支出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支出与资本形成及国民收入有密切关系。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记》的思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意思是建立一个国家教化人民,需要靠教学和教育首先来进行。综上所述,这句古语把教育和教学与国家的政体联系在一起,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6.【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遗传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四大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主要指人的感觉知觉的灵敏度、注意的持久性、记忆的强度、思维的敏捷性等。遗传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选项A,环境给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选项B,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选项C,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给人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综上所述,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由于外铄论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才能有效地学习。外铄论代表人物主要有:荀子、洛克、华生。洛克的主要思想是“白板说”,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的思想。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弗洛伊德也是内发论的人物,主要的思想观点是“性本能”。威尔逊的观点是“基因复制”,也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建构主义发展观,主要理论是个体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综上所述,此题应选择C选项。
9.【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选项A,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选项B,不平衡性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在同一方面或者不同方面存在的发展速度的差异。选项D,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
10.【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素质教育。
1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主题与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选项B,课程是学校所学习的各种科目的进程及其总和。选项D,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1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主张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1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三部分组成。课程计划,也叫课程方案,2001年新课改之前也称为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具有法定的性质。教材是教学的材料。狭义的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也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与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14.【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类型。根据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又叫“分科课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学科课程最大的特点。经验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也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对立观点,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1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演示法是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1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荀子的这句话是指在教学中没听说不如听说,听说了不如去亲自实践,所体现的是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1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一节好看的根本标准。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是教学,而教学主要的途径是上课,在上课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18.【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测验的指标。设计和编制任何一种测验,都必须使其在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方面达到一定要求,即起码达到有效、可信,具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真实地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信度是表明评价工具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主要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难度指测验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有时也称鉴别力,主要指测验对于不同水平的被试加以区分的能力。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高低水平的不同,所体现的是区分度的质量高低,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19.【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出自《论语》,意思是根据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来推测出这个人行为处事的特点,所体现的原则是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20.【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其主要特点有:(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最终形成。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2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主任工作。班集体不是自然形成的,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教育培养与社会化的过程。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学校生活和学校文化中相对独立的单元集体,班集体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有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发育过程。选项A,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选项CD都是班主任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2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级授课制在我国的发展。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出现时教育史上一大进步。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23.【答案】D
【解析】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于成年人,有自己的独特性。(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迅速,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的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说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24.【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的发展阶段。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经历了从非职业化、职业化、专门化到专业化的四个阶段。其中专门化阶段是指出现了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世界最早的独立师范教育机构严生于法国。1681年法国大主教神甫拉萨尔创立了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成为世界独立师范教育的开始。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2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性格的特征。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具有独特性,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他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选项A,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成规等。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选项B,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包括行为方式和水平的调节,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选项C,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选项D,性格的理智特征(也称人的认知风格或认知特征)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如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习惯于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等。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2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粘液质对应的气质类型是强、平衡、不灵活,其特点是情绪发生较慢,具有高度的耐受性。选项A对应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选项C对应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选项D对应的气质类型是抑郁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27.【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想象的分类。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形式,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28.【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动机冲突。双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双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趋避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多重趋避冲突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综上所述,题干总强调的是鱼和熊掌都想得到,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2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当人们从光亮处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分辨出物体的轮廓,约40分钟后,周围的一切更加清晰,这叫暗适应。暗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弱光的刺激下感受性提高了。而当人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约2、3分钟以后视觉才能恢复正常,这叫明适应。明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强光的刺激下感受性降低了。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30.【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的“遗忘曲线”证明了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3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主要有四方面: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注意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长,则稳定性高;持续时间短,则稳定性低。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3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记忆的分类。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终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3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记忆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记忆的过程主要由识记、保持和回忆构成。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回忆是指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再认是指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事物的过程。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34.【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的创立年代。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所以此题选择C选项。
35.【答案】D
【解析】规范学习是指学生获得一定的规范认识,并努力将规范的外在要求转化为
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起内部的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规范学习受规范本
身的特点、学生的交往需要、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外部反馈的影响,大致
经历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3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知识学习的分类。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是先学习动物,再学习鸟,是由大概念到小概念的学习,所以是下位学习。选项A,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选项C,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选项D,辨别学习是指能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作出相应的不同的反应。
37.【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38.【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产品的活动,后者产生的产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在学生身上,也同样存在着创造的潜能。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39.【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皮亚杰建构主义发展观。皮亚杰提出建构主义发展观。他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题干中强调的是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图式中,所以此题发生的是同化。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40.【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12~18岁是青年期,这一阶段儿童所面对的冲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4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其中罗杰斯提倡自由学习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者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而且是学习者所作出的一种自主、自觉地学习,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4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有相反倾向的部分组成,一种称之为力求成功,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种称之为避免失败,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他在研究中发现,由于这两种动机所占比重的差异,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人:一种称之为避免失败者,另一种称之为力求成功者。求成型的人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喜欢选择有50%把握的、有一定风险的工作,通过完成任务提高其自尊心,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败型的人倾向于选择或者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的任务,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避免失败;选择过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能找到借口以减少失败感。这种选择能防止自尊心受到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4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程序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产生式是条件与动作的联结,即在某一条件下会产生某一动作的规则,它由条件项“如果”和动作项“那么”构成。即在满足某个条件的时候,我们做出某个行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选项B
4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动机的构成成分。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需要转为动机,除了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还需要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学习需要就称为学习内驱力。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45.【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说的学习理论。巴甫洛夫提出了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46.【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元认知学习策略。“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6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理解和控制的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47.【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感觉的一般规律。后象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由兴奋过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在视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视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象保持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属性。负后象则与原刺激物所具有的性质相反。例如,注视亮着的电灯2~3分钟,然后闭眼,就会有一个灯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这是正后象。如果继续注视,便会有一个黑色的象出现在亮的背景上,这就是负后象。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48.【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乐队指挥能分辨出某个乐手演奏时的轻微失误,所以他的差别感受非常好,所以此题选择D选项。
49.【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50.【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课程实施。1.把握好新教材的内容是顺利实施新课改的关键。2.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学的立足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1)摆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两者间的关系(2)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去发现概念、规律、3.教师素养的提高是实施新课改的保证;4.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实施新课改的保证。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5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新课程改革中要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5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加强互动,共同发展。
5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54.【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指定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5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高中课程设置注重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5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1)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3)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57.【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的主要内容。1.把握好新教材的内容是顺利实施新课改的关键。2.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学的立足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1)摆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两者间的关系(2)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去发现概念、规律、3.教师素养的提高是实施新课改的保证;4.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实施新课改的保证。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综上所述,决定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的关键环节是课程实施,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5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59.【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中的教育观念的变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观都会发生改变,更加强调教师的引导及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同样在教学中要格外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功能上也更加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实施,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评价观上,新课程改革强调发展性评价观,在重结论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60.【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主要有四方面: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6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观。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的表述:(1)“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3)“建立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6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相关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该是国家课程,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64.【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观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建立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6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理想是在对教育事业伟大意义的深刻理解基础上产生的从事教育事业的志向、抱负和追求。具体而言,教师职业理想指的是教师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向往,也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追求的事业成就或奋斗目标,是形成职业态度的基础,也是实现职业目标的精神动力。选项A,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选项C,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
6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这句名言出自《论语》,意思是教师的职业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7.【答案】C
【解析】从教师个体职业良心养成的角度看,教师良心首先会受到社会生活、教师群体和教育对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良心形成的上述因素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情境的作用。日本教育社会学家研究发现,为期6周的教学实习对实习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职业意识的培养效果远高于为期15周的教育与心理课程的学习。
68.【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方法。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教育方法主要有:说理疏导法、榜样教育法、对比教育法、个别教育法、实践锻炼法。综上所述,题干中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通过观察别人,再结合自身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反思和教育,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具有高度的严格性、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具有强烈的自觉性、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具有独特的示范性、教师职业道德影响具有潜在的深远性、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中自觉性是指基于教师责任的重大以及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自觉性的要求较高,教师个人基于教育信仰和理念,往往对自身也有较高的自觉要求。综上所述,此题题干中强调的是“良心活,”所以是一种自觉的活动,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70.【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是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应遵守的原则如下:(一)客观性原则:评价的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实际情况。(二)科学性原则:评价的科学性原则是指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严格遵守评价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客观规律,恰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去设计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处理评价结果。(三)教育性原则:评价的教育性原则是指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要符合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作用,充分体现“教育是评价的基础,评价过程是教育过程”这一宗旨,通过评价使广大教师在评价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四)民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是指教师道德评价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要相信、尊重、依靠教育行部门学校领导、教职工和社会各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7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道德原则是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基本原则,对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道德体系的核心。同样,与一般的教师道德规范不同,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职业中最根本、最具普遍性的道德规则对建立和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7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教师的行为,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保证教育任务的出色完成。选项C教育功能,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对学生具有不同的教育作用,这说明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现象具有教育功能。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体现在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特点上。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7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教育的性质是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它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保证,以此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特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是对我国教育性质的本质规定。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74.【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义务教育的修订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时间:1986年4月1 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2006年9月1日起实施。根据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五部法律的决定》修正。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7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名共和国教师法》中的相关内容。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7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法规第九条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中规定: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是班主任知道,但并未提醒体育老师注意,所以违反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学校要为小李承担赔偿责任,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77.【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法规中第七十二条 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7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综上所述,义务教育实行的是两免一补,免除学费和杂费,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79.【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法规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所以,义务教育法主要为了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8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二、多选题(共40题,每题0.75分,共30分)
81.【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强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他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
82.【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的分类。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讲授法一种非常古老而又应用最广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
83.【答案】ABCD
【解析】根据学校教育的层次,可以把学校教育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幼儿教育,招收3岁到6岁的幼儿,教育方式以游戏为主,主要任务是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为接受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做好准备,其年限是1年到3年不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幼儿园或学前班。(2)初等教育,主要指的是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培养儿童少年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打好文化知识的基础,具备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奠定未来公民的全面发展的素质基础,为进入高一年级学校做好准备的养成教育。实施机构有两类:一类是对6-12岁左右儿童施教的普通小学,一类是为接受初等教育的成年公民开办成年初等学校,主要进行扫盲教育。(3)中等教育,主要指的事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等普通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中等职业学校也分初、高两个阶段。(4)高等教育,指的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专门的人才。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
84.【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选择功能、协调/调控功能、评价功能。选项A,教育目的为教育实践规定方向,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全部教育工作中最根本的问题。选项B,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可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选项C,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
85.【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特点。教师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延时性等特点。
86.【答案】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产力和教育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手段。选项AC,是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制度主要制约着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D选项。
87.【答案】A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理论。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因此,要倡导民族主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该观点强调社会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即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我国过去的教育目的的取向:我国的教育目的观长期以来是社会本位论,并且这种社会本位表现偏重于教育维护社会统治方面。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D选项。
88.【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二)开展微格教学、(三)进行专门训练、(四)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性教学的第一步是自我觉察,是否能够觉察到或描述自己的行为;第二步是思考,能否推之行为背后的原因;第三步是解决,能否积极有效地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布鲁巴奇等人1994年提出四种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记、2.详细描述、3.交流讨论、4.行动研究。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
89.【答案】A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的分类。根据课程的主要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是以单科形式呈现的课程,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基本上是一致的。综合课程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如:自然课(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社会课(历史、地理、经济、政治)。选项B,经验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选项D,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非预期性、隐蔽性、潜在性、多样性、广泛性、不易觉察性、非系统性等特点。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C
90.【答案】A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因材施教这一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D选项。C项应该是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
91.【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遗传决定论。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否定了儿童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及其对相应能力的发展。(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巳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人具有基本道德的萌芽,即善端,包括侧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儿童的发展就是让这些本来存在的萌芽能够生长。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认为,人对物的欲求是人性,而人性是恶的。荀子这种对人性的看法,导致了他注重教育对儿童的改造和外塑功能。以韩愈为代表的性三等论认为“学而愈明”为上等,“可导而上下”的为中等,而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罚来控制他们的行为。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
92.【答案】ACD
【解析】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1)直线式;(2)职能式;(3)直线职能式。直线式的结构比较简单明了,工作上容易沟通,易于指挥。其结构图式是:班主任―班长――组长―学生。职能式的结构,在班长与组长中间横向的层次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职责分工,负责在班长与组长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工作。一般情况下主要设置以下几种职位: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文娱委员、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等。在职能式的结构中,团支部、少先队的工作与班级组织的工作是并轨的,一般的情况下由班长兼任小队长或团支书的工作,或者小队长与团支书隶属于班长的领导,同其他的委员在组织机构中处于同
层次水平上。直线职能式同时兼具上述两种形式的特点,在这种建制中既有明显的垂直水平的支配关系,又有明显的横向水平的责任分工的关系。直线职能式的班级组织机构设置了与班长平行的团支书或小队长的职务,在与班级委员平行的水平上又设置了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等职务。因此,通过这种形式的组织建构,在班级组织内部形成了两种工作渠道,一种主要负责班级的教学、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另一种主要负责学生思想上的工作。这两种渠道由于在工作的总体目标上是相通的,因此工作上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的建构多数属于直线职能式的建制形式。
93.【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功能主要有三种: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1.选择功能:是注意的最基本的功能。通过注意,人们总是选择那些有意义的、有关联的亦即符合自己需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事物和活动,而同时抑制和排除那些无意的、无关联的亦即不符合自己需要的事物或活动。2.保持功能:这种功能使注意对象的印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一直保持到达到目的为止,一直保持到得到清晰、准确的反应。3.调节和监督功能:心理学认为注意最重要的功能是对活动进行调节与监督。注意使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过程,监督所从事的活动,使之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一旦活动偏离了预定的方向或目标,人就会立即发现,并予以调整,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
94.【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是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就叫知觉的恒常性。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
95.【答案】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时信息加工处理和储存方式的不同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C渗透性记忆,虽然并不等于陈述性记忆,但是此题为考试原题,估计是出题人弄错了选项,此题又是多选题,因此我们建议将错就错选择CD。
96.【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情绪情感的功能。1.信号功能:情绪的信号功能体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态度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它是非言语沟通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信号意义。2.调节功能:情绪的调节功能又称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活动具有引发、促进和调控的作用。3.感染功能:情绪的感染功能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相互影响和产生共鸣。4.适应功能: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婴儿出生时,还不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这时主要依赖情绪来传递信息,与成人进行交流;在成人生活中,人们通过各种情绪、情感,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需要,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5.动机功能:情绪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同时,情绪对于生理内驱力也具有放大新号的作用,成为你们行为的强大动力。6.健康功能:情绪的健康功能表现为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情绪。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7.组织功能:情绪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干扰和破坏的作用。还表现为人的行为上,如当人们处于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行为比较开放,容易接纳外界事物。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
97.【答案】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运动知觉中的似动知觉。似动知觉是指是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种。①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就会感觉到一个刺激物在向另一个刺激物做连续运动。②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③自主运动:如果你在黑暗的房间紧盯一个燃烧的烟头,过一段时间后,便会感觉它似乎在不停地游走。④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如在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之后,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D选项。
98.【答案】A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外部表现。人在注意状态下,常常伴随着一些特有的生理变化和外部动作,这种外部表现往往在不同的心理活动巾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注意发生时,最明显的外部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适应性运动出现: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官会做出适应性调整。当人们专注地观察事物时,其感官就会朝向刺激物,表现为感官的趋向活动。例如,人在注意看某个物体时,把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举曰凝视;注意听某一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侧耳倾听。当人们陷入沉思或浮想联翩时,就会表现出感官的回避活动,常常眼睛呆视,双眉紧皱,凝视沉思,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些举目凝视、侧耳倾听、凝神沉思等都是感官的适应性运动。 (二)无关动作停止:无关运动的停止是紧张注意的一种特征。当人注意紧张时,外部动作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一切多余动作都会停止下来。比如当儿童听精彩故事时,会身体微微前倾,一动也不动地望着老师。(三)生理活动的变化:人在集中注意时,其肢体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呼吸会变得格外轻微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会发生湿著的变化,吸短而呼长。当十分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即所谓的“屏息现象”。此外,人在注意时,面部表情也发生变化,特别是口型和眼睛的形态会随着注意对象和心理过程的不同而改变。当人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快、紧握拳头等现象。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C
99.【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根据学习材料自身意义性的强弱,可以将精加工策略分为两大类:对意义性不强的信息进行精加工的策略称为人为联想策略,而对意义性较强的信息进行精加工的策略则称作內在联系策略。(一)人为联想策略:人为联想策略通常也称为记忆术。(1)形象联想法:通过人为联想,使无意义的难记的材料和头脑中的鲜明奇特的形象(视觉表象)相结合,从而提高记忆效果。(2)谐音联想法:通过谐音线索,运用视觉表象,假借意义进行人为联想(3)首字连词法:利用每个词语的第一个字形成缩写,或者用一系列词描述某个过程的每个步骤,然后将这一系列词提取首字作为记忆的支撑点。(二)内在联系策略:对于意义性较强的学习材料则可以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连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三)生成策略:维特罗克强调学习是一种生成过程,提岀生成策略。研究发现,理解记忆的效果要比单纯记忆的效果好得多。具体而言有以下两种方式:(1)画线、摘要与做注释(2)标题目、写提要。(四)记笔记策略:记笔记策略是生成策略中使用较为普遍的精加工策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心不及墨。记笔记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还有助于概括新的知识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记笔记的主要作用包括: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和兴趣;有效地组织材料。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
100.【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能力的分类。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或按照能力的功能),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1)认知能力:是指通过人脑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储存的能力,这是完成活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条件。(2)操作能力:是指通过肌体的动作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如体育活动能力,艺术表演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劳动能力,等等。(3)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集体生活、与周围人保持协调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心理条件。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CD
101.【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划分。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这种内驱力,一般说来,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2.自我提高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一样,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自我提高内驱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外部的动机。3.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外部的动机。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D
102.【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综合已有的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后来人们普遍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并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利的行为,如安慰、谦让、分享、帮助、合作等。助人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等是亲社会行为的主要构成成分。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选项。
103.【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元认知的构成。董奇认为,元认知有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①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在这里是关于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它可分为三部分。关于个体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关于策略的知识。②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③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能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评价,适时调整,以保证任务的有效完成。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选项。
104.【答案】ABCD
【解析】瓦拉斯1926年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1.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2.酝酿阶段——问题的求解、3.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4.验证阶段——成果证明、检验。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选项。
105.【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三个基本特征。这既是新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以往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1.均衡性: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2.综合性: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来的,体现在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以及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3.选择性:选择性体现在新课程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在义务教育阶段,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拥有6%-8%的课时;还体现在国家课程的变通性上,而且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
106.【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合作性学习,是以学习者小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当学生遇到了不确定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他们最终必须确认、充分地描述以及用适当的方法解决时。问题学习便开始了。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要有助于促使学生去寻求探究的话题、概念和主题,并提供获得实际解决复杂问题所需要技能的机会。D选项强调的获得知识的一致性和统一性违背了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学生个性的发展。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
107.【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
108.【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下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和互动的,此题应该选择ABCD
109.【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1.建构主义理论;2.多元智能理论;3.人本主义;4.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选项。
110.【答案】ABD
【解析】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1.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2.重视基础学科科研成果知识的结构化;3.重视能力的培养;4.重视个别差异。
111.【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作性学习,是以学习者小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当学生遇到了不确定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他们最终必须确认、充分地描述以及用适当的方法解决时。问题学习便开始了。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CD选项。
112.【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D选项。
113.【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坚持知和行的统一、2.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3.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4.坚持个人和社会的结合、5.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结合。B选项是修养的方法。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CD选项。
114.【答案】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CD选项。
115.【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爱国守法要求教师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
116.【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公平。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教师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标志。教师公正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公平。教师公正的内容主要有:(1)坚持真理;(2)秉公办事;(3)奖罚分明。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
117.【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CD选项。
118.【答案】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聘任制度,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
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它具有以下特征:(1)聘任是聘任人和受聘双方的法律行为。(2)聘任双方在平等地位上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3)教师聘任制度应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D选项。
119.【答案】A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法规第四十七条规定: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选项。
120.【答案】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权利。《中华人共和国教师法》中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权利主要有:(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教师的义务主要有:(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综上所述,AB选项是教师的义务,所以此题选择BCD选项。
三、判断题(判断对错,并涂答题卡,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题共20题,每题0.5分,计10分)
12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以人的教育为对象,专门研究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具有永恒性,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但教育学是人类社会产生之后的产物,所以此题说法错误。
12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的分类。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隐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非预期性、隐蔽性、潜在性、多样性、广泛性、不易觉察性、非系统性等特点。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是错误的。
123.【答案】A
【解析】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较多地被采用。它起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五段教学”,后经苏联凯洛夫等人重新加以改造传入我国,我国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对其加以调整而形成。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是正确的。
124.【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品德构成要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12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品德构成要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题干中小亮的问题是不能克服困难,所以应该从道德意志入手。
126.【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2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因素的共有特性。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128.【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气质。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气质是受遗传影响最大的个体心理特征,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气质。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129.【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130.【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知识的表征。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是按照知识表征的类型划分的。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是正确的。
13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心理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潜意识;主张人格结构的三层次;该理论还认为,人的一生行为都带有性的色彩,受“力比多”支配,并随力比多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集中于身体某一区位的变动而出现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形成五个发展阶段。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华生、桑代克等。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13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加涅的学习分类和知识学习的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了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安德森根据知识的功能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他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智能借助某种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实际上是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这种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综上所述,智慧技能、动作技能和认知策略应该是程序性知识,所以此题说法错误。
133.【答案】B
【解析】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2001年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是错误的
134.【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是为了解决传统教学中暴露处的问题,但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改变,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13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观。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的表述:(1)“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3)“建立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136.【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探究学习的特征。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13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做到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在教育工作中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所以此题说法错误。
138.【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就是“慎独”。“慎独”一语最早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慎独”用我们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独自一人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则,不做任何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显然,这既是一种重要的职业道德修养方法,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正确。
139.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是教育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综上所述,此题说法错误。
140.【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综上所述,此题说法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