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沈阳市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1-30每题0.89;31-60每题0.87;61-75每题0.83)
1.【答案】D
【解析】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1.教师的道德形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它是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2.教师的文化形象:教师是以文化为中介来与学生发生关联,对学生产生实质影响,并实现对社会的文化功能。文化不仅提供了教师形象确立的源泉、材料,而且使教师形象设计与塑造有自己的个性。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传统的教师文化形象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维护者,所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皆是教师的典型文化特征。3.教师的人格形象: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复杂多样的人,其劳动是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五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选项A,五育并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选项B,五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选项C,五育之前是相互独立且相互联系的。选项D,五育中各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的分类。新课程改革根据课程管理和开发的主体不同将课程分为三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题干中强调的课程体现的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4.【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培根的教育思想。培根被誉为“科学归纳法的第一人。”他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题干中强调的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体现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7.【答案】B
【解析】皮亚杰用4个基本概念阐述了认知发展的本质,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同化是指个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其实,同化就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8.【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9.【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选项A,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强调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顺序对教学的影响。选项B,体现的是直观性原则。选项C,体现的是量力性教学原则。选项D,体现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
10.【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其基本内涵是: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所以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提高成绩,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1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方法。题干中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这种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1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教师在教室内以民主的方式教学,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计划,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指引学生对照着目标进行学习。专制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教师在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的情境,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学生的行为,老师对学生严加监视,要求即刻无条件地接受一切命令;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放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在教学中,以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为主的教师采取放任的作风,不负任何实际责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他们学习自己所高兴的东西。教师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也不指示学习的方法,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1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14.【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题干中强调的现象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1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16.【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级授课制在我国的发展。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是由昆体良提出,夸美纽斯系统论证。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1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被称为万世师表。孔子的思想主要记录在《论语》一书中。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首倡启发式教学;实行因材施教;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18.【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特点。富有创造性是现代教师劳动的突出特点之一。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2)表现在对教育和教学原则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有规可循,但无死框框可套。教学绝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教学在根本上是一门艺术,是一个创造的过程。(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高级的教学教育艺术才能表现的典型形式,是教师“灵感”的表现。
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1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题干中强调的背乘法口诀表所体现的是机械的接受学习,,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2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2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关键期。关键期又被称为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个体某一机能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四岁是形状知觉的关键期,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2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有关教育的本质有多种观点,目前普遍认可的观点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2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的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又被称为《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部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学制。选项B,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以法令形式颁布的学制。选项C,壬戌学制也被称为“六三三学制”或者“1922学制”,是中国第一部以美国为蓝本颁布的学制。选项D,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2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封建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四书分别是《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25.【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题干中强调的华生的研究,违反的是教育性原则。从伦理上讲,研究者必须尊重被研究者的人格和意愿,防止对被研究者在心理、生理和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涉及被研究者隐私的内容,必须严格保密。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的研究,在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设计,以及研究实施过程中,都必须保证对被研究者有积极的教育影响,绝不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任何损害。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26.【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作品名和作者的对应。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科学的教育心理学正式诞生,桑代克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选项A弗洛伊德的代表作是《梦的解析》;选项B杜威的代表作是《我的教育信条》,《人是教育的对象》代表人物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选项C,赞可夫的代表作是《教学与发展》。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2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的确定性是衡量一个学科领域研究成熟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提出是教育学萌芽的标志,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2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的分类。学科课程又叫“分科课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学科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当今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类型。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综上所述,此题优选C选项。
2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2到7岁对应的是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会表现出思维的不可逆、刻板、集中化及自我中心等特点,题干中孩子的表现体现了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3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儿》是卢梭的代表作,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所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选项B是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选项D是洛克的代表作。
3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广义的师德范畴包括教师道德原则、规范中所有的基本概念,也包括反映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基本概念,还包括教师道德评价、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概念等等。狭义的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并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如: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等。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32.【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斯金纳的强化程式。强化的程式是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强化程式可分为连续强化程式和间隔强化程式。间隔强化程式根据时间和比率,固定和可变两个维度组合出四种强化程式。每一种不同的程式都产生相应的反应模式。连续程式的强化在教新反应时最为有效。间隔式强化又称部分强化,它比起连续程式具有较高的反应率和较低的消退率。定时强化由于有一个时间差,强化后随之以较低的反应率,但在时间间隔的末了反应率上升,出现一种扇贝效应。学生在期终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就证明了这一点。定比强化对稳定的反应率比较有益,而变比强化则对维持稳定和高反应率最为有效。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3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桑代克的学习定律。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准备律指导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获得准备状态。(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练习律指导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作。(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效果律指导教师对希望保留的行为给予奖励以维持联结,奖励不仅限于物质上的。题干中强调的是给与肯定与表扬,体现的是效果律,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34.【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资格证的获取。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选项A,小川顺利完成了学业,所以他可以正常取得教师资格证。选项B,教师法规定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的刑事处罚的,终身不得获取教师资格证。选项CD,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所以其学历不符合。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3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主要有: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题干中强调的现象体现的是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3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37.【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分类。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这种内驱力,一般说来,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2.自我提高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一样,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自我提高内驱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外部的动机。3.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外部的动机。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38.【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它来自班杜拉对功效期待与结果期待的区分。结果期待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行为将造成某种结果的估计,功效期待指一个人能成功地执行某种可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的信念。当确信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一个人就会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去进行那一活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39.【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倦怠。长期的职业压力会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它是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马勒诗等人提出了职业倦息的三维度模型,这三个维度分别是:①情绪衰竭。即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林态,工作热情完全失,情绪消极,对工作产生厌倦感。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②非人性化。即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的态对待服务对象,即表现为冷酷、麻木。③低个人成就感。即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40.【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法律法规。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教育法规。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4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过度学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所谓的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的记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4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气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是俄国的巴甫洛夫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气质是由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决定的。巴甫洛夫发现,大脑皮层的基本神经过程有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三种基本特性,根据这三种特性可以将个体的神经活动分为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能力,兴奋与抑制能力强,其神经活动就是强型;兴奋与抑制能力弱,其神经活动就是弱型。均衡性是指兴奋与抑制能力的相对强弱。根据神经活动的均衡性,可以将强型又分为两类:如果兴奋与抑制的能力基本接近,就是平衡型;如果兴奋能力明显高于抑制能力,就是不平衡型。灵活性是指兴奋与抑制之间相互转换的速度。根据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可以将平衡型分为两类:抑制与兴奋转换迅速的,叫灵活型;抑制与兴奋转换慢的,叫不灵活型。选项A是多血质,选项B是抑郁质,选项C是粘液质,选项D是胆汁质。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4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选项A,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选项B,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选项C,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就叫知觉的恒常性。选项D,稳定性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是此题的干扰选项。题干中强调的是汽车大小没有变化,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44.【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苛勒的学习理论。苛勒是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完形顿悟说的学习理论观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4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他在儿童认知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确切地说是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但不是两个水平,而是多个水平。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46.【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是一种不合理的认知,会使人们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包括抑郁、自卑、焦虑和恐惧。韦斯勒(Wessler)经过归纳研究,总结出了非理性信念的3个共同特征:绝对化、概括化、糟糕至极。(1)绝对化要求。绝对化要求指人们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信念通常与“必须”“应该”这些词联系在一起。例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等。(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其内容的好坏一样。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例如:一个人因为恋爱失败,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亳无魅力,从而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过分概括化的另一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从而导致人际摩擦增加。(3)糟糕至极。这是一种将可能的不良后果无限严重化的思维定势。一且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即使发生的是一个小问题,也会认为是非常可怕和非常糟糕的,甚至是一场灾难。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如,得了感冒就认为自己病情很严重,甚至会死;领导没有和他打招呼就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以致会影响到自己的前程;一个人没考上大学,就觉得世界末日到了,自己没有前途,活不下去了等等。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47.【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义务教育。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48.【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福勒和布朗的“教师关注阶段理论”。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3)关注学生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可以说,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数学名师张老师,所以张老师应该更加关注的是学生,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49.【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知识的分类。安德森根据知识的功能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他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智能借助某种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实际上是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这种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50.【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有些因素则妨碍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这些因素可以分成问题因素和个人因素。问题因素包括问题的刺激特点、功能固着以及反应定势。个人因素包括有关的知识背景、智慧水平、对问题的敏感性、好奇心和综合各种现念的能力以及动机和气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题干中强调的是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5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维纳及其同事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大量关于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1.三维度六因素:他们归纳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推断(归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因素:3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内外性维度指的是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的因素,天资、能力、心境、努力等因素都是由个体本身的力量决定的,是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运气、教师偏见、别人帮助等则是由个体之外的力量决定的,是外部原因。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指的是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能力和任务难度等因素是稳定的,心境、运气和一时努力因素是不稳定的。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是指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或他人所支配或驾驭。如努力、教师偏见、别人帮助是可控的,而天资、心境、任务难度和机遇是难以控制或不可控的。可控的归因只有努力,努力是不稳定的,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5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包括:1.发现教学: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2.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策略。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发展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5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申诉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54.【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零迁移(中性迁移)。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作用,称为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2.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3.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有时也称零迁移或中性迁移。综上所述,选项C提到有利于学习物理,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D举一反三也可以体会出是好的影响,可以是正迁移,但是在选项中没有C表达的明显,因此建议选C。
55.【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题干中描述的是焦虑症。焦虑症的含义:焦虑症是个体不能达成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另一方面,焦虑也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焦虑症的矫正: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所以C选项不合理,不是所有的焦虑行为都是焦虑症。
56.【答案】C
【解析】《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诉讼的权利”。《教师法》则规定了教师申诉的权利。行政救济是教育法律救济的主要方式。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5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流派。他的学习联结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他用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观念之间的联结,提出学习无需意识参与的观点,受到后来的行为主义者的关注。综上所述, 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58.【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5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罗杰斯的非制导教学模式。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人。这种知情融为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完人”或“功能完善者”。而要想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应该有一个现实的教学目标,这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人本主义者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而且是学习者所作出的一种自主、自觉地学习,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1)学习具体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2)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3)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4)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是否满足,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罗杰斯主张用“学习的促进者”代替“教师”这个称谓。教师的任务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和条件,促进个体自由地成长,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模式,教师的角色是“助产士”或“催化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强调教学过程是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其步骤: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抉择—整合。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60.【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知识学习的分类。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选项A,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选项C,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选项D,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是以桌面、墙面、地面为例证,比较其中大小,得出面积的定义,所体现的是上位学习。综上所述, 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6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综上所述, 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6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权利。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6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题干中强调的“为之计深远”体现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长远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深入学生心灵,不仅影响学生的今天,甚至使学生终生难忘。这种影响具有潜在性,它所产生的效果,不一定立竿见影,往往具有迟效性和后显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还具有广泛性。它不仅作用于每一个学生,而且会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和社会,在现代社会,普及义务教育已经是世界性潮流,每个人都要受到教师的培养,师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64.【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权利。题干中强调的劝退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指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于未成年学生而言,受教育权是其在学校各项权利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6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题干中老师的做法是体罚学生,体罚学生没有做到职业道德中的关爱学生。关爱学生要求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6.【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该具有以下义务:第四十四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
6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的基本特性有普遍性(普及性)、强制性(统一性)、公共性(公益性)、免费性(义务性)。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8.【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典型性: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示范性:人们对教师在道德上的要求一般都高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
6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校的法定职责。《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但法律有规定的或者学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担相应监护职责的情形除外。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7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调节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两种形式来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能够通过激发动力、评价优劣、调节行为来处理和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保证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育任务的圆满完成,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社会作用。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7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具有不断提高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的义务,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7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题干中程老师带伤上课,做到了职业道德中的爱岗敬业。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综上所述, 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7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师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应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准则,他指明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总方向。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74.【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75.【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校履行的义务。学校要为受教育者、校内其他职工及教师履行义务、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二、多选题(76-85每题1.43;86-95每题1.39;96-100每题1.31)
76.【答案】A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单行法。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的,规定和调整国家教育事业某一方面具体法律关系的法律。通常规定和调整的对象较窄、内容较具体。《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和修改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的法律。”包括《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选项B,《教师资格条例》是国务院颁布的教育行政法规。选项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切教育法律的母法。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D选项。
77.【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内容:严而有度、严而有理、严而有方、严而有恒。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选项。
78.【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主体是学生与教师。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产生教师、学生权利、义务的基础。主要的法律关系有: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D选项。
79.【答案】ABCD
【解析】教师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其特殊性表现在:(1)教师劳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特殊性;(2)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3)教师劳动工具的特殊性;(4)教师劳动结果的特殊性。
80.【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四有教师。四有好老师是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其奖励计划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四有好老师出自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师生的讲话。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选项。
81.【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主要有: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教书育人、依法执教、人格示范等。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CD选项。
82.【答案】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申诉。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选项AB,学生的合法权益并没有被侵犯。综上所述, 此题应该选择CD选项。
83.【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法律法规。根据违法行为的一般特点可以把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有损害事实的存在:即行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学秩序及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客观事实存在。(二)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即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假若行为人的行为没有违法,他就不承担法律责任。行为违法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没有违法行为就没有法律责任。(三)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所谓过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所谓故意的心理状态,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所谓过失的心理状态,是指行为人在本应避免危害结果发生时,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而没有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四)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即违法行为是导致损害事实发生的原因,损害事实是违法行为造成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前者决定后者的发生,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因果关系是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条件之一。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选项。
84.【答案】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权利。学生具有受教育权、人身权和财产权。其中人身权是公民一项最基本的权利,主要包括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生命健康权。受教育权是学生一项最基本的权利,主要包括受宪法规定的法定年限的教育权,学习权、公正评价权。财产权包括财产所有权、继承权、受赠权、知识产权等。题干中强调康老师在全班面前朗读短信内容并嘲笑成绩不好,这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权,最后又把学生的手机摔在地上,这侵犯的是学生的财产权。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CD选项。
85.【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选项。
86.【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新时代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1.尊师爱生:现代教育中的“尊师爱生”并非封建等级关系、政治连带关系、伦理依附关系,而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与信赖,学生对教师的这种尊敬与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2.民主平等:民主平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另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民主平等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3.教学相长: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4.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BCD
87.【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素质是身心发展的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学校教育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导,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决定性因素。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选项。
88.【答案】A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选项A,晏阳初被称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他认为中国农民的四大问题是“愚穷弱私。”选项B,陈鹤琴是幼儿教育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黄炎培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代表人,所以该选项不正确。选项C,蔡元培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选项D,“活教育”是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所以D选项说法错误。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C选项。
89.【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三部分组成。课程计划,也叫课程方案,2001年新课改之前也称为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具有法定的性质。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考试命题、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材是教学的材料。狭义的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也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与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它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或练习、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分部分构成,其中,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选项。
90.【答案】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柏拉图和荀子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卢梭和孟子是个人本为论的代表。
91.【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选项D,练习法是以实践锻炼为主的方法。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选项。
92.【答案】A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教育所起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但却不能改变和决定人的发展。代表人物主要有:1.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2.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3.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格赛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5.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被誉为“儿童研究之父”,其教育代表作是《青年期的心理与教育》。霍尔曾被说成是“心理学的达尔文”。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7.卢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8.柏拉图:“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D选项。
93.【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知识建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会话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由此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成为了学习的四大要素。建构性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综上所述, 此题应该选择ACD选项。
94.【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主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①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②社会即学校、③教学做合一。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CD选项。
95.【答案】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96.【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练习曲线的特点。在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可以用练习曲线来表示。练习曲线呈现几种共同趋势。如下:从练习曲线中可以看出技能随练习量的增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虽然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共同点,表现在: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CD选项。
97.【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选项A体现的是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当人们从光亮处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分辨出物体的轮廓,约40分钟后,周围的一切更加清晰,这叫暗适应。暗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弱光的刺激下感受性提高了。而当人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约2、3分钟以后视觉才能恢复正常,这叫明适应。明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强光的刺激下感受性降低了。听觉适应也很普遍。选项B体现的是嗅觉适应。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说的是嗅觉适应。不同的刺激,嗅觉适应的时间不同,有的只需1、2分钟,有的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选项C体现的是听觉适应。例如,去参加一个舞会,刚到舞会现场时会觉得音乐声很强,待2、3分钟后,会觉得音乐声没有刚开始听起来那么大。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选项。
98.【答案】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感知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来了解客观事物,能获得生动、具体、直接的知识,能增强人们的理解效果,而且,只有在获得有关事物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感知规律主要有:强度律、差异律、对比律、组合律、协同律等。强度律是指对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差异律是针对感知对象与它的背景的差异而言的。凡是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对比律是指凡是两个显著不同甚至互相对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楚地感知。活动律是指活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感知。组合律是指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而为我们清晰地感知。因此,在实际观察中,要把零散的材料或事物,按空间接近、时间连续、形式相同或颜色一致的形式组合起来进行观察,从而找出各自的特点。协同律指在观察过程中,有效地发动各种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协同活动,这样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也指同时运用强度、差异、对比等规律去观察对象。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D选项。
99.【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中的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所学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复述策略既可以促进工作记忆中信息的保持,又适用于在长时记忆中保持信息。常见的复述策略有以下几种:(1)利用不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不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条件: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如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如积极地情感态度,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主观期待等。在学习中,要尽量地能够运用这些条件,来加强不随意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要想记住某一信息,就需要有意识地、用心地去记它,尝试着自己复述一遍,看看自己能否重复出来。(2)排除相互干扰:人们之所以没有记住某一信息,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一信息在识记过程中受到了其他信息的干扰。在进行其他活动之前,一定要花时间在头脑中复述刚刚获得的新信息。识记还有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即将整篇材料分成若干段,先一段一段地牢记,然后合成整篇识记。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即整篇阅读,直到记牢为止。(4)多种感官参与:在进行识记时,要学会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练以及用手写等。(5)复习形式多样化: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是对知识的最好复习。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如将所学的知识再用实验证明、写成报告、做出总结、与人讨论以及向别人讲解等,这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反复应用有利于长时间记忆。如某行业的专家能记住许多专业知识,就是这个原因。(6)画线: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在教学生画线时,首先解释在一个段落中什么是重要的,如主题句等等;其次,教学生谨慎地画线,也许只画一到二个句子;最后,教学生复习和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画线部分。此外,还可教学生一些圈点批注的方法,与画线策略一起使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选项。
100.【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主要有:相似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等。相似性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个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相似性可以是学习材料、学习情境、学习结果、学习目标等方面,也可以是学习过程、态度与情感等方面。原有的 认知结构主要包括:1.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 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反之,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提高迁移发生可能性的有效途径。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BCD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