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15524381122
  • 024-23410177
首页 > 备考资料 > 魔鬼题库

真题解析答案31

分享到:
点击次数:1516 更新时间:2020年10月01日10:39:46 打印此页 关闭


2019年盘锦教师招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

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共90题,每题0.5分,共45分。)

1.A【解析】在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未从哲学、政治、伦理学中分化出来。

2.A【解析】关于教育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 的三个要素。

3.B【解析】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应以统觉原理为基础,可以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4.C【解析】苏联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是克鲁普斯卡娅。

5.D【解析】在我国,“教育”一词中的两个字最早并不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中,“育”字最早见于小篆,均为象形文字。

6.A【解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7.D【解析】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这说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8.B【解析】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接受指导和引导的一方。

9.D【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机会和程度;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及内容体系等。  

10.C【解析】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快于或者慢于社会的发展。

11.A【解析】《理想国》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涉及到政治。

12.D【解析】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是课程内容。

13.A【解析】弗洛伊德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14.A【解析】威尔逊提出“基因复制”。

15.B【解析】根据题干描述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所以选择社会环境。

16.D【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出差异性。

17.D【解析】资本主义社会为培养合格工人发展资本主义,开创了义务教育制度。德国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18.A【解析】英国实行双轨制。

19.B【解析】毛入学率小于15%是精英阶段,15%-50%是大众化阶段,大于15%是普及阶段。

20.B【解析】育人为本。

21.C【解析】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政治和经济。

22.A【解析】指书中什么都有,要好好读书,不要被外物所扰。强调的是个人的收获。

23.C【解析】“两个方针”指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4.D【解析】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5.B【解析】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26.D【解析】题干体现长期性。

27.B【解析】陶行知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崇高职业道德素养。

28.C【解析】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9.A【解析】学科课程以知识为中心。

30.D【解析】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属于综合课程中的核心课程。

31.C【解析】杰克逊1968在其《班级生活》一书中最早提出隐形课程。

32.A【解析】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学科结构主义。

33.A【解析】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34.D【解析】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中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国家级、必修课程。

35.B【解析】授人以渔体现的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属于发展能力。

36.D【解析】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37.C【解析】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活动,其主要矛盾是

教师提出的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矛盾,即教师教育学生学的矛盾

38.A【解析】教师掌握教材的深化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39.A【解析】教师上课的必要补充是课外辅导。

40.B【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41.A【解析】“教书育人”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42.C【解析】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体现了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43.C【解析】C选项是因材施教的缺点。

44.B【解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体现的是合作学习,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

45.A【解析】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46.D【解析】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一个课时。

47.B【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48.D【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爱国主义情感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49.D【解析】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发展处于公正阶段的儿童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50.C【解析】社会契约属于后习俗水平。

51.D【解析】德育方法是依据德育内容制定的。

52.A【解析】“三生教育”是指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

53.D【解析】题干强调把德育教育贯彻在教学、活动、教师榜样、学生的自我教育以及管理中,体现了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54.D【解析】题干中描述“屡教不改”体现了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55.D【解析】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了知行统一是德育原则。

56.D【解析】“三位一体”指以学校为中心,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

57.C【解析】情感陶冶法强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8.A【解析】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题干中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意思是“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炼,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体现了实际锻炼法的内涵。

59.C【解析】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60.B【解析】班级管理主要功能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61.D【解析】规章制度的管理并不利于学生恶个性的发展。

62.C【解析】历史法是人们研究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它是以时间为线索,追寻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其方法的根据是,人们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时间的函数。只要把时间理清楚,就会摸索到研究对偶的轨迹和自在规律,从而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63.A【解析】课外活动包括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

64.A【解析】级家长会是一种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使家长与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直接面对面地集中沟通,交流意见或建议,增进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协调配合。

65.A【解析】班群体相当于班级,班级不等于班集体。

66.B【解析】班集体的形成首先要有共同的目标,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共同的目标。

67.A【解析】班级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场所。

68.A【解析】A选项正确,BCD选项说不通。

69.D【解析】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控制,它具有的特征包括约束性、标准型、自律性。

70.B【解析】兴趣小组属于集体促成。

71.D【解析】被学校行政处分后,张老师认为学校对自己不公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张老师可以向当地教育部门提出申诉。

72.C【解析】法律法条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而学校则是推广这种语言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教学,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73.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74.A【解析】国家教育经费投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渠道为辅。  

75.A【解析】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可给与行政处分和解聘。

76.C【解析】C选项属于家庭保护。

77.B【解析】法律法条规定属于社会保护。

78.C【解析】父母的做法部不正确,父母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有直接责任。

79.D【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28条。

80.D【解析】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或者因学生、教师及其他个人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由致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题目中,赵某的事故是由李某故意而为的,所以李某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学校和李某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故选D。

81.D【解析】题干描述违法了免试就近入学校的规定。

82.C【解析】《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83.A【解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84.C【解析】 义务教育法第五十六条 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85.B【解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9条。

86.A【解析】A选项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87.D【解析】教师对解除收容教育、劳动教养后回学校复学的未成年学生,应当允许参加各项活动。

88.B【解析】课程标准是统一要求。

89.A【解析】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

90.D【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教师队伍建设,D选项和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关系。

 

 

 

 

 

 

 

 

 

 

 

 

 

 

 

 

 

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0.5分,共35分。)

1.B【解析】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2.C【解析】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是有意后注意。

3.C【解析】不由自主属于无意注意。

4.C【解析】不能专心听课属于注意的分散。

5.A【解析】早上没有前面的干扰,相当于没有前摄抑制。

6.B【解析】学习程度达到150%最优。

7.C【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开始学习开始忘,速度先快后慢,材料先多后少,应采取及时复习的策略。

8.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短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研究表明,主要是由于其他信息的干扰而不是消退。

9.B【解析】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进行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10.D【解析】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在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他们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

11.C【解析】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12.D【解析】思维发生和发展的次序是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抽象逻辑。

13.D【解析】有机体在作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 为消退。

14.B【解析】让学生认真听课的行为增加,属于强化,撤销批评相当于撤销厌恶刺激,所以属于负强化。

15.B【解析】奥苏泊尔根据学习材料的复杂程度,将有意义学习分为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6.C【解析】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的是建构主义。

17.B【解析】经常坐在后排还趴桌子属于行为的增加,不大被提问,相当于撤销厌恶刺激,所以属于负强化。

18.B【解析】儿童的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而通过观看他人的行为及结果而习得的行为称为观察学习。

19.B【解析】题干描述属于外部动机。

20.C【解析】力求成功的人会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完成,即50%难度的任务。

21.B【解析】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容易让人产生孤独感。

22.A【解析】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23.A【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B、C项均属于外部动机D不属于学习。而A项课间休息时,王峰回到教室看书,则是从内部进行自我激励。因此A项是正确选项。

24.A【解析】归因理论认为教师最好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因为努力是唯一可控因素。

25.C【解析】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互相影响。

26.A【解析】有助于相当于产生积极影响,属于正迁移。

27.A【解析】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28.D【解析】变式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在讲果实的概念时,不要只选可食的果实(如苹果、西红柿、花生等),还要选一些不可食的果实(如橡树子、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看到一切果实都具有“种子”这一关键属性,而舍弃其“可食性”等无关特征。

29.D【解析】认知结构有三个特点:稳定性、可利用性、可辨别性,最重要的就是可利用性。

30.A【解析】贾德提出提出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论。

31.B【解析】学习策略的概念。

32.A【解析】划线属于复述策略。

33.B【解析】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34.C【解析】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替代性经验、 言语说服、 情绪唤醒。

35.C【解析】奖励应把物质性奖励和精神性奖励结合起来。

36.B【解析】归属与爱属于成长性需要。

37.C【解析】内心非常高兴,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反应了青少年情绪发展具有隐掩饰性。

38.A【解析】多血质:这种人感情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能力强;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39.C【解析】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个体有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 抑郁症的表现:(1)情绪消极、悲观、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对生活的乐趣;(2)消极的认 知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对未来没有期望;(3)动机缺乏、被动、缺乏热情;(4)肢体疲劳、失眠、 食欲不振。

40.D【解析】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41.C【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42.C【解析】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43.B【解析】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难以抑制的情绪状态。如成功之后的欣喜若狂,惨遭失败之后的痛苦绝望等。

44.C【解析】所谓消退法,指的是撤销促使某些不良行为的强化因素,从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消退法常被用于治疗儿童的多种问题行为,如攻击行为、暴怒发作、多动症等。

45.C【解析】当一个人处境困难或陷于尴尬境地时,有时可使用幽默来化险为夷,渡过难关;或者通过幽默间接表达潜意识意图,在无伤大雅的情形中,表达意见,处理问题。我们将这种心理防卫术称之为幽默作用。

46.D【解析】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 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等心理因素。

47.C【解析】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刻苦学习外语,这属于外在、近景的学习动机。

48.D【解析】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

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

获得标准,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

49.A【解析】体现了情绪的主观性

50.A【解析】强化法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题干中体现的是正强化,即在所期待的行为出现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如糖果、金钱、微笑、表扬等),使这种行为模 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51.D【解析】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是由艾里斯在美国创立。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通过改变不合理信念调整自己的认知,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52.D【解析】题干中小岩先对灯灭的原因进行推测,然后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推测(他检查闸盒里的保险丝),这属于检验假设阶段。问题解决一般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基本步骤。因此本题选D。

53.D【解析】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 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 受人欢迎的特征。

54.B【解析】李老师能兼顾学生各种活动,体现了很好的注意分配能力,因此选择B项。

55.B【解析】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刻苦学习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属于外部动机。

56.C【解析】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同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同时性和继时性不是加工水平的差异而是认知方式的差异。

57.C【解析】一般来说不合理的观念有三个特征:绝对化,过分概括、糟糕至极。糟糕至极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种想 法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自拔。

58.A【解析】努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59.C【解析】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60.A【解析】内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由外部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

61.B【解析】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62.D【解析】气质与性格的联系:一方面,气质和性格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另一方面气质与性格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二者相互 影响。这表现在:第一,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 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另外,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第二,性格可以掩蔽和 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63.B【解析】需要层次理论中,前四种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

64.A【解析】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65.D【解析】维果斯基强调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66.D【解析】布鲁纳在1966年出版的《教学论》中指出发现学习的作用表现在提高智力的潜力;

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学会将来作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67.C【解析】规则学习相当于命题学习,强调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68.B【解析】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因某个共同成分互相联系,从而构成了语义网络即命题网络

69.B【解析】随机通达教学,也称随机进入教学,是斯皮罗等人在认识灵活性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针对高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70.B【解析】大多人认知,情感,行为成分不一致。

 

 

上一条:真题解析答案32 下一条:真题解析答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