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沈阳浑南区教师招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教育的阶级性指教育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有教无类”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2.D【解析】这句话出自《学记》,意思是如果老师开导了还是不懂,暂时放弃开导,也是可以的。符合教学活动适合学生发展水平,体现量力性教学原则,也叫可接受性原则。
3.C【解析】“有的人...有的人”体现了个体差异性。
4.B【解析】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固然还要关心前一时期的种种问题,但是,同时也会关注教学上的种种需要或限制以及挫折。因为此阶段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技巧提出要求,所以教师较多关注教学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技巧,以及尽其所能地将其所学运用于教学情境之中。总之,在此阶段,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表现,而仍不是学生的学习。
5.C【解析】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6.A【解析】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方面:①机体的正常发育,是指机体在自然形体(身高、体重、性征等)和各功能器官的发育成熟水平方面达到正常指标和标准范围;②体质的增强,是指各种体能素质、功能参数向着健康方向的提高和增强。这两方面是相互促进的,正常的机体发育有利于体质的增强,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利于机体的健康发育。
7.B【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
学方法的变换或改革。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
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出新。③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教师备课,就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教学法进行加工,就像导演对剧本的再创造一样,教师对教材也需要再创造。④教师需要 “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 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
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教育机智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 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8.B【解析】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中心环节,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题干中描述“教师便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并以图表示。这样,学生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掌握了力的本质,得出了力的初步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过程体现是理解教材的过程。
9.D【解析】D选项说法错误。
10.A【解析】孟子是一位性善论者,并由此而得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结论。题干中提问的是教育论,只能在AB中悬则,CD属于人性论。
11.A【解析】结构型问卷又称为封闭式问卷。封闭式问卷是一种提出问题,在每个问题下面给出若干个答案,让被调查者选出其中的一个或若干个问题来回答的问卷形式。开放式问卷又称为无结构问卷。
12.B【解析】兴趣小组属于非正式群体。
13.B【解析】B选项正确说法应该是强调直觉思维。
15.C【解析】要素主义是 20世纪 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其代表人物是 巴格莱。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源于对杜威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课程的反思,认为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而教育和课程应当将人类文化要素传授给下一代。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16.B【解析】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地图和模型都属于模象直观。
17.A【解析】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所实施的课程与预定的课程计划之间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则课程实施越成功。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是被批判的实施取向。
18.A【解析】目标参照性评价又称为绝对评价,绝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劣。评价标准一般是教学大纲以及由此确定的评判细则。个体差异评价又称为自身评价。自身评价既不是在被评价群体之内确立基准,也不是在群体之外确立基准,而是对被评价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其若干侧面进行比较。例如,某学生上学期的数学成绩是 70 分,这学期是 80 分,说明他的数学进步了;若该生的语文成绩两个学期都在 80 分以上,说明他的语文成绩比数学成绩要好些。
19.B【解析】“学生举手提问时也不予理会,只顾讲知识”没有考虑到学生,违背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20.D【解析】“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开口说话”,是陶冶教育法中的环境陶冶。
21.B【解析】符号强化就是我们所说的“代币奖励”。
22.A【解析】榜样示范法指通过树典型、立榜样,让学生有学习的参照和目标,从而教育和鞭策学生的一种方法。榜样的类型包括优秀学生或学生干部的榜样示范、班主任的榜样示范和社会先进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等。在榜样示范中要注意榜样形象的选取要恰当和真实。材料中描述的是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事例。
23.C【解析】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是错误的。
24.D【解析】D选项应该改成一致性和连贯性。
25.A【解析】学生进行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6.B【解析】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包括个人主义。
27.C【解析】思维可逆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28.A【解析】红笔圈出生字词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
29.C【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不是绝对的正比反比关系。
30.C【解析】分析学生的成绩属于归因法。
31.A【解析】缩减和编歌诀属于精加工策略。
32.A【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加涅提出三种态度: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33.A【解析】1.表征性启发。表征性启发又称代表性启发,指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这种策略认为个体越是与某一群体的一般成员相似,他就越可能是那个群体中的一员。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特殊的行为风格,其中的成员总有共同的特征,因此表征性启发策略往往是准确的。但个人的特征往往与其所在群体中其他成员并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表征性启发就会产生基率谬误,即个体忽视事物发生的瞬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2.获得性启发。获得性启发又称易得性启发,指人们根据某种信息容易被回忆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被认为比不太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更平常。获得性启发容易产生的误差有:(1)人倾向于认为生动、显著的事件比平淡、熟悉的事件发生的频率更高。(2)人往往认为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事例的事情比不容易使人产生联想的事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调整性启发又称锚定启发,指人们进行判断时,往往抓住某一描定点开始,然后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当人需要对不了解的事件进行判断时,一般会找出类似事件作为锚定点,然后根据它稍加调整得出最后的判断。在社会认知中,人通常使用的锚定点就是自我
34.D【解析】提取失败说又称为舌尖现象。
35.B【解析】小吕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没弄清楚就开始解答属于冲动性。
36.D【解析】冲动型重视速度不重精度,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会马上说出答案。采用整体加工方式。对于冲动型学生,教师应该教育他们具体分析,比较材料的构成成分。并分析视觉刺激,对克服他们的冲动型认知较为有效。
37.A【解析】桑代克提出尝试错误说,做了饿猫实验。
38.D【解析】练习律的含义是在试误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弱。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形成的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的联结,正确的重复会增强这一联结。
43.C【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45.A【解析】晚上记单词没有后面的干扰作用,即没有倒摄抑制(后摄抑制)。
49.B【解析】赫尔提出内驱力理论。
68.B【解析】教师的职责是既要教学生有关事物的知识,又要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品德,这说明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69.B【解析】题干的描述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原则。
70.B【解析】所谓“取法乎上”的策略,就是指教师的人格修养须以价值和人格理想的确立为前提,高处着眼进行修养。
二、多选题
71.BD【解析】“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怎样才能背的又快又好,其中有个学生提议,可以把古诗和跳皮筋的动作结合起来,边跳边唱,通过游戏加强背诵训练”体现了学习者中心课程和活动课程。
72.AC【解析】文化是构成教育活动的背景和内容,但教育并非将所有的文化都进行传递,教育对文化的传递具有选择性。对此,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文化过分庞杂,不能全部吸收,必须通过教育"简化",吸取其基本的内容;文化环境中存在丑陋现象,必须通过教育"净化",清除其不良的东西,选择其中最优秀的东西;为了使人们避免他所在社会群体的限制,必须通过教育以"平衡"社会文化中的各种成分,以便和更广阔的文化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
73.ABCD【解析】班集体形成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包括:班集体有一个稳定、团结的领导核心,班干部能独立开展各项工作,班级目标已成为学生个体的奋斗目标,是非观念增强,正确的集体舆论和班风已形成。不过,班集体形成并不等于班主任工作结束,班集体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不断发展,班主任要根据班级情况提出更高层次的奋斗目标,争创优秀班集体。还要针对班内学生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从整体上提高全班学生的素质。因此本题选ABCD。。
74.BCD【解析】BCD都是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75.CD【解析】材料描述强调的是后天的重要性,所以选择CD。
76.CD【解析】CD选项说法比较恰当。
77.ACD【解析】教师威信建立强调班规与学生共同商量而不是强制服从,所以排除B选项。
78.ABCD【解析】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案例中的班主任就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任何活动都亲自过问,完全不相信学生的能力。
79.BCD【解析】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包括学生、社会、知识。
80.ABD【解析】运用情感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81.BCD【解析】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具体包括:第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第二,开展微格教学。第三,进行专门训练。第四,反思教学经验。另外推门听课有利于教师严格要求自己。
82.ABC【解析】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83.ABC【解析】应该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D选项说法错误。
84.BC【解析】王老师给学生们讲了数学分配律属于接受学习,学生答不出来说明是机械学习,学生没有理解。
85.AB【解析】影响响认知发展的因素包括成熟、社会经验、平衡、练习与经验,题干中描述的六年级和二年级的区别是成熟和社会经验。
86.AD【解析】BC属于智力因素,BD属于非智力因素。
87.ABCD【解析】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①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求;②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③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④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有效的指导;⑤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主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88.ABCD【解析】选项均是课堂气氛的特点。
89.ABD【解析】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以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90.ABCD【解析】选项均是开展安全教育的途径。
91.ABD【解析】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92.AB【解析】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学校教学工作造成损失。老师所在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可以给与教师行政处分或解聘。
93.BCD【解析】《义务教育法》五十二条的规定。
94.CD【解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CD选项做法适合。
95.ABCD【解析】ABCD选项均是学生的义务。
96.ABD【解析】C选项是放假期间。
97.ABCD【解析】(一)充分认识教师肩负的重任,培养自己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主动向教育大师、模范人物学习,认真寻找自身不足与差距,积极提高师德认识和水平。(三)树立理想、制定奋斗目标,用不懈的努力、增强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四)每一位教师都要长期修养,不断磨练,做到坚持不懈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品质修养不断提高,达到更高的境界水平,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98.AB【解析】AB属于师德。
99.CD【解析】道德具有5个方面的主要功能,即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平衡功能。
100.ABC【解析】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鲜明的继承性、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严格的标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