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15524381122
  • 024-23410177
首页 > 备考资料 > 魔鬼题库

【真题解析六】2022年锦州市凌河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分享到:
点击次数:2794 更新时间:2021年11月08日17:22:07 打印此页 关闭

2022年锦州市凌河区教师招聘笔试真题

第一部分  教育学(共计40题,每小题1分)

1.D

【解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A

【解析】

3.D

【解析】教育对社会民主的推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

4.B

【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主张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5.D

【解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因此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孟子。

6.C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这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7.D

【解析】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层次分别是: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最高层次的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

8.A

【解析】课程即知识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是从相应学科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是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的。此种观点注重知识,没有体现“学习者是课程主体”的思想。B课程即复杂会话是美国课程论学者派纳的观点,认为课程是不同话语间的“复杂会话”。学校课程的宗旨在于促使我们关切自己与他人,帮助我们在公共领域成为致力于建设民主社会的公民,在私人领域成为对他人负责的个体,运用智力、敏感与勇气思考与行动。一旦我们视课程为自己作为公民、作为个人的机会,课程便随我们的反思、探究与行动而变化,走向我们理念与梦想的实现。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仅是一个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共的希望。课程不仅是我们劳作的场所,也是我们劳作的成果,在转变我们的同时也转变自身。此观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C课程即活动是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杜威提出的,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D课程即经验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解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意义的主观体验。

9.D

【解析】题干中表达的神学课程以及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都是各领域中知识的精选,属于学科课程。

10.B

【解析】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因为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因此教科书主要对象是学生。

11.A

【解析】课程改革就是要通过改变课程内容,使之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也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

12.B

【解析】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校工作中教学所占时间最多,因此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13.A

【解析】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活动课程为代表的课程范式。

14.B

【解析】A内容型策略: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可以有两条途径: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B形式型策略: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肯普提出下列三种形式:集体教学的形式、个别学习的形式和小组教学的形式。英国教育技术学家波西瓦尔提出两种策略:以教师为中心的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C方法型策略: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各样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的领域。D综合型策略:综合型策略与前面所述三种策略不同,它不是按教学过程的某个构成因素为中心,而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

15.C

【解析】个体享用功能指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层次是个体享用功能。

16.D

【解析】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7.B

【解析】班主任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中枢点,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引领主要通过班主任来具体实施。因此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班主任。

18.B

【解析】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包括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厄迪尔。A乌里是制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C梅伊曼是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D狄尔泰是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19.C

【解析】教育是有意识地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动物是没有教育的,因此C不属于教育现象。

20.B

【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因此B正确。A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C康德是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D凯洛夫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21.B

【解析】学校文化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础。学校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人类文化的神圣殿堂。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对优秀文化的继承整理、传播、创造是学校的职责和使命,让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校园传播,使一切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校园繁衍生息。所以,学校文化是国家和地域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C

【解析】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23.A

【解析】启发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

24.B

【解析】给学生安全感是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罗杰斯所期望的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允许学生做个人选择,而且承认学生选择的合理性,只有营造出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学生才能获得安全感,从而产生真正有效的学习。

25.B

【解析】我国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26.C

【解析】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体部分,也是一份教案的核心。

27.D

【解析】我国第一个使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时间属于清朝末年。

28.C

【解析】桑代克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

29.D

【解析】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否则就会抑制这一功能的正常发挥。

30.C

【解析】采用放任的领导方式的班主任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要过多地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对班级的正常运作起到不利的作用。

31.A

【解析】班级组织管理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1)丰富班级管理角色;(2)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其中,动态变化的班级角色分配制度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班级组织刚刚形成时,建立班级制度,初步形成班级岗位管理制度。第二阶段则进行岗位轮换,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班级小干部的岗位轮换,一类是其他各项岗位的轮换。

32.A

【解析】榜样示范法是德育方法不是德育模式。我国主要的德育模式包括: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价值澄清模式、集体教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等。

33.D

【解析】自我修养法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题干中“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这些例子都是依靠自己而使用的,因此属于自我修养法。

34.B

【解析】榜样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题干中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

35.C

【解析】政治制度对学前教育的制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制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性质;2.政治制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学前教育受教育权;4.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学前教育内容;5.学前教育为政治服务。A是经济对学前教育制约的体现,D是学前教育对文化的作用,这两个表述均是正确的。

36.A

【解析】教育指有意识地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的一切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动物是不存在教育活动的,因此B和D均是错误的。只要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在原始社会就有了教育活动,所以C是错误的。

37.C

【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8.“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把“教育”作此解释的是(    )

A.许慎 B.孔子 C.朱熹 D.韩愈

38.A

【解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作出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39.B

【解析】教学相长出自《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A源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40.A

【解析】题干中钟老师“分类展示在不同方面有进步的学生”就表明钟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多面的,不只是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正因为评价标准的多样,说明钟老师全方面的关注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B是错误的。CD和题干评价学生没有任何关系,可以排除。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共计40题,每小题0.5分)

41.B

【解析】三山实验,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42.C

【解析】认知方式指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43.C

【解析】效果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题干中取得好成绩就是满意的结果,所以会促使学生更加努力,也就是努力学习和好成绩的联结加强了,符合效果律。

44.D

【解析】智慧技能的特点包括: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45.A

【解析】原型定向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心智活动实际的操作活动程序、实践模式,了解动作结构,各动作成分及其顺序等。通过原型定向,学员在头脑中形成了有关活动方式的定向映象。题干中教师在黑板上演算例题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了解数学运算的程序等,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个映象,因此符合原型定向。

46.C

【解析】创造性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指在规定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变通性指指思维灵活,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功能固着、定势的约束。独创性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

47.B

【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自身的成败经验,所以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会增加自我效能感,反之,获得失败感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48.B

【解析】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49.A

【解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就是迁移,题干里已经获得的经验对新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就是两种学习产生的影响,属于迁移。

50.D

【解析】哈洛这个实验是证明学习定势影响迁移的经典例证。实验结果表明猴子通过多次的练习,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如果选出的物体受到奖励,下次就可以再选它;如果未受到奖励,下次就选择别的物体。依据这种定势,猴子解决新问题的速度越来越快,尝试的次数越来越少,即学会了如何学习。

51.B

【解析】题干中促进记忆的方法是利用了记忆术的一种——谐音联想法,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52.A

【解析】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题干中皮亚杰观点中“思维发展到一定逻辑抽象水平”这就是心理官能得到发展了,那么“适用于任何具体领域”就表明迁移无条件、自动发生了。因此皮亚杰的观点与形式训练说的观点接近。

53.D

【解析】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词语、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题干中画图表和列提纲都属于其中的纲要策略。画图表属于符号纲要法,列提纲属于主题纲要法。

54.A

【解析】动研究是指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55.A

【解析】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关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怎么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

56.D

【解析】手段一目的分析法,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爬山法与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类似,其不同之处在于,手段——目的分析法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距,以便最终达到目标。本题考查手段—目的分析法和爬山法的区别。

57.C

【解析】《人是教育的对象》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赞科夫的代表作是《教学与发展》,因此C对应错误。

58.B

【解析】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程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好。题干中10次背熟,如果想要效果更好些,应该过度学习50%,也就是多学5次,那么学习的总体次数是15次。

59.A

【解析】稳定性指相对稳定下来了,要想改变就比较困难。题干中两句俗语都是说人格很难改变,这属于人格的稳定性。

60.C

【解析】中学生发展的任务是培养自我统一性。A是1.5-3岁的发展任务;B是小学生发展的任务;D是3-6岁发展的任务。

61.C

【解析】对比大小是一种推理,属于逻辑思维。字母是抽象的,所以用字母对比大小属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生无法回答,表明此时学生还没有抽象的逻辑思维。用三位老师来对比高矮,老师是具体的形象,所以属于具体的逻辑思维。具体逻辑是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因此正确答案为C。

62.A

【解析】题干中小明认为不应该偷药的原因是“被惩罚”,所以属于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是前习俗水平。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年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63.C

【解析】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老师教的要比学生自身能达到的水平高一些,所以教学领先于学生的发展,也就是教学促进了发展。

64.A

【解析】划线是最常用的复述策略。

意志特征

65.A

【解析】性格的态度特征是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题干中的形容词就是形容对待集体、对待他人的态度的,因此属于性格的态度特征。

66.B

【解析】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属于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AC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D是成熟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67.A

【解析】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设置目标就属给学习做计划,属于计划策略。B属于认知策略中的组织策略。C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中的学业求助策略;D属于认知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

68.A

【解析】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9.C

【解析】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力、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70.A

【解析】学习成绩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智商和学习成绩之间并没有决定关系,也有智商高的学生因为在学习中没有发挥主动性而成绩低下的例子,因此A是错误的描述。

71.B

【解析】练习曲线的共同特点是:学习的初期进步快,中期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后期还会出现一个缓慢进步的阶段。

72.D

【解析】布鲁纳提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泊尔提出认知结构同化理论;桑代克提出尝试错误说;加涅提出信息加工理论。

73.B

【解析】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教学方法。因此,个别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按照各自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

74.D

【解析】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也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题干中“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就让我们知道了直角三角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属于命题学习。

75.C

【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三个阶段是:获得、转化、评价。

76.C

【解析】4岁是形状知觉的关键期。

77.D

【解析】效果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题干中获得表扬和鼓励属于一个满意的结构,会强化学习行为,符合效果律。

78.A

【解析】先行组织者指先于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79.C

【解析】奥苏泊尔提出的解释遗忘的理论是同化说。A是桑代克提出的,B是麦克奇提出的,D是弗洛伊德提出的。

80.A

【解析】情绪的主观性指每个人独特的情绪体验。同样是剩了半杯水,小丽的情绪体验是高兴,小悦的情绪体验是担忧,这就是独特的情绪体验,属于情绪的主观性。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法规及教师职业道德(共计40题,每小题1分)

81.D

【解析】《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学生具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题干中“停课”就侵犯了小苏的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82.C

【解析】《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因此C不是教师的权力,C是教师的义务。

83.B

【解析】《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我国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中第4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84.C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和教师负有保护学生的法定义务。如果教师没有积极履行保护职责或阻止有害学生行为即构成不作为侵权。体育课教师在学生进行危险动作时应在旁边指导保护,而题干中张老师在学生单杠练习过程中离开,也并未停止学生的练习,所以张老师构成了不作为侵权。

85.C

【解析】《教育法》第三十四条受教育者的权利中第5条规定: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因此题干中小强不服学校给出的决定,那么可以进行教育申诉。

86.A

【解析】题干是教育行政诉讼的含义,关键词是“向人们法院起诉”,起诉就属于诉讼范围了。

87.B

【解析】《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5年。

88.B

【解析】经费影响着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师资影响教学质量,所以二者是实施义务教育最重要的条件。

89.C

【解析】《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题干中老师给学生起侮辱性绰号,属于该条款中的(三),因此可给予该教师行政处罚或解聘。

90.A

【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91.D

【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一条规定:为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92.B

【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七)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题干中班主任知道学生有先天疾病,就代表学校应当知道,所以学校应当负责,学生父母的要求是合理的。

93.D

【解析】人格尊严权指学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因此体罚学生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94.A

【解析】专业品性几乎等同于专业道德,所以促进了专业发展的伦理性。

95.B

【解析】题干中“学生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这些是教育教学知识,表明片面注重了教育教学知识,符合教育教学知识取向模式。

96.A

【解析】教师职业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包括大众对教师职业的期待高,教师职业承载了太多职责,以及要维护社会上对教师职业形象的一贯要求。心理饱和是教师个人方面影响职业倦怠的原因。

97.A

【解析】教师公正的首要特点就是他的教育性。这里的教育性主要有两条。一是他的公正行为的教育示范性,二是他的公正调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或以师生关系为基础,体现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之中的。

98.A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为人师表。只有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要为人师表,其他职业的职业道德没有为人师表上的要求。但是,其他职业的职业道德也会要求要清正廉洁、敬业爱业、团结协作。因此BCD是各种职业在职业道德上的普遍要求,A是区别的显著标志。

99.B

【解析】《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00.D

【解析】德国、法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都把公立中小学教师定为公务员或者教育公务员。

101.B

【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102.C

【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103.D

【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04.D

【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105.D

【解析】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品,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因此,“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信息媒介。A中“唯一依据”说的过于绝对。B教材不仅包括教师教学用书,还有很多其他类型。C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客体,但不是目的。

106.B

【解析】学校对在校未成年学生没有监护职责,但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义务。

107.A

【解析】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学上是授受的关系;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08.D

【解析】因为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此应承担教育法律责任。

109.A

【解析】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选用经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审定或者其授权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审定的教科书。非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使用,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110.C

【解析】《教师法》第二条规定: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111.A

【解析】《教育法》第十二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教学。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就是普通话。

112.A

【解析】我国的教育法具有多变性的特点主要是由于教育立法主体的多元性决定的。教育法的多变性主要是由于具有立法主体的多元性所致。在我国,立法的主体不仅有最高权力机关,地方权力机关,而且有最高行政机关及其所属部、委以及地方行政机关。

113.D

【解析】孟子提出反省、知耻、改过等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上的方法。

114.A

【解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之间应当提倡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双赢协作原则,在思想、业务、工作和生活上,都要相互尊重,增进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115.B

【解析】《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116.D

【解析】《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117.B

【解析】《教师法》第七条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中规定: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因此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属于教育教学权。A科学研究权指:(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118.D

【解析】题干为行动研究法的定义,行动研究法强调身处实践第一线的教师为研究者,研究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再把研究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

119.B

【解析】校方责任险,因为校方责任而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进行赔偿,所以保障的是学校的利益,应有学校购买,所以这部分资金属于学校开支。

120.D

【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立德树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上一条:【真题解析七】2022年锦州北镇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下一条:【真题解析五】2022年营口市鲅鱼圈教师招聘考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