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单选题(共50道题,每题0.88分,共计44分)
1.A
【解析】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四有”要求,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做具有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厚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坚实基础。
2.D
【解析】布鲁姆提出只要用于学习的有效时间足够长,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基于此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因此题干中王老师说“基础薄弱的同学多给一些时间”就符合布鲁姆掌握学习的观点。
3.D
【解析】题干中同学们意识到的服饰、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思维方式、民主观念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名族文化”,通过学习让同学们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体现了教育的文化功能。
4.A
【解析】美育的差异性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美育。所以本题选择A。
5.A
【解析】通过大学的学习大学生(劳动力)的素质得以提高,达到一定要求就可以获得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这表明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之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体现了教育可以促进劳动力再生产。
6.A
【解析】19世纪以来,教育学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许多教育理论家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教育学发展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出现了很多教育学的流派,例如文化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等。
7.D
【解析】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包括:沛西·能、利托尔诺、桑代克。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孟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包括:米丁斯基、凯洛夫等。因此,对应全部正确。
8.A
【解析】题干中第一句古文的含义是: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第二句古文的含义是:荀子说“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这两句古文表达的含义都是选择居住的环境,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9.C
【解析】阶段性指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小学一二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在思维上的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五六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在思维上的特征是抽象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两个阶段思维上的特征不一样,老师根据阶段特征选择了实物教具和抽象模型教具,体现了阶段性的规律。
10.A
【解析】诊断性测评是教学开始前进行的,为了摸清学生的底细以便安排教学。形成性测评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总结性测评是教学结束后进行的。常模参照测评没有时间上的特征,与时间无关。
11.D
【解析】成绩只能说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代表智商和升学的几率。因此AB都错误。有的时候因为题目简单可能整体分数普遍偏高,因此单一的分数不能看出学习的水平,只有互相比较之后才能看出水平,因此C也不正确。D又快又好、满分,都说明该生对此部分知识很熟悉掌握得好。
12.B
【解析】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13.D
【解析】题干中是通过组织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反映了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深化道德教育。
14.C
【解析】群众性活动包括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社会公益活动、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等。C学科小组明显是小组活动,不属于群众性活动。
15.A
【解析】教育即生长是杜威提出的,陶行知没有相关表述。BCD均和陶行知有关。
16.B
【解析】斯克里文提出的目标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17.C
【解析】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题干中老师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所收获,属于活动课程。
18.A
【解析】苏霍姆里斯基说的名言表明老师是学生的典范,也就是老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19.B
【解析】教师的类型可以分为ABC三种类型。其中生存型教师从生计出发,被动、消极看待看待教师职业,关注功利,迫于无奈且痛苦地当教师。享受型教师从兴趣出发,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热爱,关注非功利,喜欢且幸福快乐地当教师。发展型教师从自身和社会需要出发,完善自我、奉献社会,关注发展,过崇高而有意义的人生当教师。题干中刘老师符合生存型教师的特点。
20.B
【解析】现代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友谊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因素;学生人际交往是通过非正式群体实现的;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人际交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具有明显的校园属性。
21.D
【解析】题干中老师拓展了课程内容,丰富学校的课程,因此体现了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22.D
【解析】冲动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反应迅速但错误多,老师提问后学生立刻回答“黄色乒乓球更多”,反应非常迅速,因此属于冲动型。
23.A
【解析】理智取向强调“知识基础”对于教学专业的重要性,而这种知识主要是科学的知识,主张教师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提高专业性。题干中王老师就认为作为教育者必须具备“知识储备与教育基本学科素养”这就吻合理智取向。
24.A
【解析】解读班规——前提(理解班规是班规发挥作用的前提);重视检查和评比——关键(检查和评比是班规发挥作用的关键);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运用奖励和惩罚是班规发挥作用的手段);协调班级教育环境——前提(教师集体和家长的支持也是班规发挥作用的前提)。
25.B
【解析】知识性活动。以培养对基础学科的兴趣、扩展并运用学科知识、加强技能和智能训练为主要内容。通过组织课外兴趣小组、举行知识竞赛、学习操作微机等各项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有条件的,应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到社区内的高校参观学习等等。各项活动都要体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班级活动成为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发展学生能力特长的摇篮。
26.C
【解析】民主型班级管理方法的特征是:(1)与集体共同制定计划和做出决定;(2)在不损害集体的情况下,很乐意同教师一道工作民主型给个别学生以帮助和指导;(3)尽可能鼓励集体的活动;(4)给予客观的表扬与批评。题干中“同学生商量,举手表决”就体现了民主。
27.D
【解析】教师教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其他三个选项也不符合三观,直接排除。
28.C
【解析】自觉纪律是学生纪律性水平高的表现,其成分包括纪律认识、纪律态度、纪律意志和纪律习惯。自觉纪律从态度上讲有三个特点:自愿遵守,主动执行,积极维护。
29.B
【解析】理解水平的教学指的是教师变换各种角度对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和解释,设计各种例题和变式,使学生对知识加以领会,并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在一定范围内的新的情境中加以应用。题干中老师联系实际讲解等描述可见老师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加以领会和应用的,因此符合理解水平。
30.B
【解析】情感领域目标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个性化五个水平。其中,接受水平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如课堂活动、教科书、文体活动等)。包括三个水平: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地注意。这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B专注于教科书和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符合接受水平,属于情感领域。
31.A
【解析】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料向学生提出质疑性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思维,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更好地认识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这部分知识点时,在学生了解掌握了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小明认为,与艾滋病患者交谈、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同学们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重新温习回顾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2.D
【解析】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的第四阶段“方法”指通过实际练习,运用系统知识,使之变得更熟练、牢固。题干中老师讲完知识后让学生做练习题,就符合第四阶段“方法”。
33.D
【解析】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题干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问题、获取问题的答案,就符合研究法。
34.D
【解析】量力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题干中教研组根据各班教学进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难易不同的题目,就体现了量力性原则。
35.A
【解析】正强化指给予愉悦刺激使行为反应发生概率提高。发奖状就是给予愉悦刺激,所以属于正强化。
36.B
【解析】“碰巧常熟悉的题目”属于运气好,运气属于外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37.D
【解析】马蹄形座位排列最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突出教师权威地位的座位编排,D就属于马蹄形。
38.C
【解析】要点式板书指根据授课内容,在黑板上只列出标题、要点和层次。要点式板书能清晰地反映出授课内容的逻辑思路和层次,便于学生把握主要观点。但它高度概括,只适合于高年级。
39.D
【解析】教师备课要先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这些都预计好了才能做好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因此,备课最后才做的就是做好教学设计,编写教案。
40.A
【解析】活动变化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天空是相对静止的,飞过的鸟群是活动变化的,因此鸟群容易引起我们的无意注意。
41.A
【解析】若长期把个别化教学形式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会削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竞争意识的形成。
42.A
【解析】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包括ABC。去个性化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和忽视的态度。去个性化的教师表现为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对待有些学生像对待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个别学生。题干中蒋老师与学生比较生疏就符合去个性化。
43.B
【解析】共同要素说的观点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迁移。题干中因为平行四边形和矩形都是四条边构成的图形具有共同要素,所以发生迁移,就符合桑代克提出的共同要素说。
44.D
【解析】教育作用指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教师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教师的道德信念,形成教师的职业风范,塑造理想的教师人格,从而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和师德水平,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
45.D
【解析】题干中“尊重、理解、包容”这些词汇都表明教师的爱,也就是教师要有仁爱之心。
46.C
【解析】《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规范从教行为”规定:勤勉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不得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题干中王老师就向他人介绍生源获取报酬了,所以违背了规范从教行为。
47.B
【解析】《教师法》第七条关于教师的科学研究权规定: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题干中教师参加专业学术年会就属于他的科学研究权,校长阻碍,那么侵犯了该教师的科学研究权。
48.C
【解析】《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五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落实工作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健全学校学生保护的支持措施、服务体系,加强对学校学生保护工作的支持、指导、监督和评价。
49.B
【解析】题干中“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和预防性侵害、性骚扰的制度”属于《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三章专项保护中的具体规定。
50.B
【解析】《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负刑事责任。
第二部分 多选题(共30题,每题1.08分,共计32.4分)
51.BC
【解析】题干中表达“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这表明很复杂,我们需要在复杂现象中梳理,因此B正确。题干中“看似教育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中的体现”这表明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C正确。题干中并没有表达量变和质变,所以A错误。D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
52.ABCD
【解析】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
53.AB
【解析】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4.ABC
【解析】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选项中ABC歌唱、美术、舞蹈都艺术项目,属于美育的途径。但是,D篮球属于体育项目,是进行体育的途径。
55.ABC
【解析】德育的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其中A属于政治教育,B属于道德教育,C属于心理教育,都是德育的范畴,符合这次班会的主题。D数学小能手,是数学方面的内容,属于智育。
56.BD
【解析】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形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这种组织方式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选项中A的意识是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B的意思是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超过学习者的自身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C的意思是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D的意思是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根据解释可知,只有BD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57.ABCD
【解析】日常理解类的题目。四个选项均符合常理,全选。
58.ABCD
【解析】班主任根据学校的要求,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评定工作,一般从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学习品质、个人心理品质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定。
59.ABD
【解析】日常理解类题目。ABD都符合常理,C对于拒答的学生应该加以引导,不应直接跳过。
60.AC
【解析】教学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其中AC属于心理环境,BD属于物质环境。
61.BD
【解析】题干中是因为陶婉父亲无法承担读书费用和学校没有过多干涉这两点原因致使陶婉退学打工,因此BD正确。不是因为陶婉的个人能力才退学的,因此A错误。并且我国有《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因此C错误。
62.ABD
【解析】案例中陶婉有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需要反省改正。因为是父亲和学校的原因,所以要想摆脱这种困境,陶婉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跟父亲和学校方面解决,所以BD正确。C是消极的做法,也不能改变当前的困境。
63.ABCD
【解析】影响再认的因素:①对旧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②当前出现的事物与以前识记过的有关事物的相似程度。③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④学习与再认的时间间隔。⑤思维活动的积极性。⑥期待和情绪状态。期待可以促进再认,也可以造成再认错误。⑦人格特征。场独立型的人不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场依存型的人易受环境影响。
64.ABC
【解析】日常理解类问题。D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惩罚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该找到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去解决,才能激发出学习动机。
65.ABC
【解析】归因理论中归因因素有: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以及其他等等。其中努力是可控制的内在因素,是积极的归因因素。因此本题中ABC是消极的归因因素。
66.AB
【解析】不连续的动作技能只包含较短的动作序列,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选中A和B都是突然爆发,并且动作较短,属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CD属于连续的动作技能。
67.AD
【解析】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题干中晓云没有进行刻意练习英语的表达能力就有了替身就属于不知不觉地获得了经验,属于内隐学习。非正式学习是一种无组织、自主性强的学习行为,可以在有意识、目的,也可以在无意识、无目的的情况下发生的学习行为。题干中晓云的学习就是无组织的、自主的、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属于非正式学习。
68.AB
【解析】A属于嗅觉适应;B属于温度觉适应;C属于感觉的继时对比;D属于同时对比。因此,属于感觉适应的是AB。
69.AC
【解析】题干中是语文语法迁移到了英语阅读中,这是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之间的迁移,属于水平迁移。并且这是语法规则上的迁移,属于一般迁移。
70.BCD
【解析】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选项中B遇到持刀抢劫、C听到消防警报、D遇到肢体冲突,这都属于意外的刺激,因此属于应激。A中遇到难题属于情感中的理智感。
71.ABC
【解析】易怒的表现包括:①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②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③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因此ABC是正确的。D是嫉妒的表现。
72.AB
【解析】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两类。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AB都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的,属于陈述性知识。CD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的,属于程序性知识。
73.AC
【解析】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词语、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A和C都属于组织策略中的纲要策略。B是精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D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监控策略。
74.AB
【解析】题干中“学完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记得很清楚,又学了几个不平等条约之后就混乱了”这属于后学习的内容对先前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干扰,属于倒摄抑制。题干中“学了汉语拼音再学习英文就会受干扰”这属于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后面学习内容产生了干扰,属于前摄抑制。
75.AD
【解析】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A属于道德感中的义务感;D属于道德感中的爱国主义情感。B做奥赛题属于理智感,C参观美术馆属于美感。
76.AC
【解析】习俗水平包含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A属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C属于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因此AC是习俗水平。B是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属于前习俗水平。D是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属于后习俗水平。
77.ABC
【解析】教师的职业良心对教育行为的调控作用表现在教育过程的全部环节中。在教育工作开始之前,教师的良心会行使对准备采取的教育行为的“预审权”。教师的良心会问教师自己:“这样的行为合适吗?”“这样的行为有益学生成长吗?”“他会受到伤害吗?”等等。在实际教育过程之中,教师的良心则会努力行使“监察权”,它会提问:“预期的行为有应有的效果吗?”如果没有,良心会引导教师采取措施上的调整。教育活动结束,良心会行使“鉴定权”。教育良心对特定教育行为或褒或贬,教师也就或者自豪,或者忏悔。教育良心因此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最好的导师或学校。
78.ABCD
【解析】师德师风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行业风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了教师的文化素质、道德意识、道德素质以及道德活动等内容。
79.AD
【解析】《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因此A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因此B和C不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D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80.ABCD
【解析】我国教师职务聘任主要有招聘、续聘、解聘、辞聘这四种形式。
第三部分 判断题(共40道题,每题0.59分,共计23.6分)
81.正确
【解析】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
82.错误
【解析】我们对教育本质也可表述为: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通过传递人类文化,对人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促使其社会化,进而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实践活动。教育本质的这一表述,概括了教育与人、社会的关系,也包括了教育两方面功能:对人的发展功能,对社会发展的功能,两方面功能是内在的统一的。
83.正确
【解析】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可能对自己的自尊心构成威胁时作出的一种情绪反应倾向。适度的焦虑能够激起教师努力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过高或过低的焦虑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良的影响。
84.正确
【解析】课堂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一般有两种:一是获得老师或同伴的注意,二是逃避不愉快的状态或活动。
85.错误
【解析】《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86.正确
【解析】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应有速度。
87.错误
【解析】所谓“学在官府”指的是只有官方才有权利办学、上学。所谓“政教合一”主要指的是把教育作为国家政治的一部分,二者紧密不可分割。因此体现了阶级性。
88.错误
【解析】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人身权是公平最重要的权利。
89.正确
【解析】教育部发言原文。
90.错误
【解析】“生存关注”阶段是入职初期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其突出特点是“骤变与适应”。
91.正确
【解析】班主任在组织校外活动的过程中,要真正从锻炼、教育学生出发,抓落实,抓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92.正确
【解析】题干是教学策略的指向性的体现。
93.正确
【解析】教师的讲解只应当是学生思维的牵引工具,而不是教学本身,教学的本意是师生思维的互动,本质上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去认知、理解、建构知识,需要学生思维的全面参与。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才是教学的核心。因此,课堂上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只是听听、记记,学习就没有发生。
94.正确
【解析】“一桶水”比喻教师广博的知识,因此题干表达正确。
95.正确
【解析】题干是识记的定义。
96.正确
【解析】认知内驱力是为了获得知识本身而学习,属于内在动机,是一种重要、稳定的动机。
97.错误
【解析】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98.正确
【解析】题干问题清晰,有明确解决办法,并且答案唯一,因此属于结构良好的问题。
99.正确
【解析】爬山法是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个演变,然后爬山法是以渐进的步子像目标状态靠近,它的优点的在于可以衡量每一步是否接近目标,缺点就是容易陷入中间状态,有时候会倒退。当然对于爬山法的理解版本有很多,这只是其中一种理解的版本而已。
100.错误
【解析】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101.正确
【解析】认知冲突是指人在原有观念与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而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题干中小学生原有的观念是6比3大,新经验是-3比-6大,这就出现了矛盾,也就是产生了认知冲突。
102.正确
【解析】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控制动作执行的合乎法则要求的行动方式。所以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103.正确
【解析】学习工具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源,学会有效利用学习工具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中的学习工具的利用。
104.正确
【解析】厌学的原因很多,教育者一定要找到厌学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厌学的问题。
105.错误
【解析】练习律指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即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频次越多,则联结得越强。
106.正确
【解析】题干是教师布置作业时的一些要求。
107.正确
【解析】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主要是形成性评价。
108.正确
【解析】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其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109.错误
【解析】间接经验是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成了书本知识,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110.错误
【解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分组时应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通常由4—6名在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征、家庭及社会背景等方面具有异质性的学生组成。
111.正确
【解析】题干表述属于三观问题,我们还要杜绝学术造假。
112.正确
【解析】师德的核心是爱学生,爱生如子。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
113.错误
【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14.正确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都是师德模范,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
115.正确
【解析】《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五条指出:家庭教育应当符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的要求。
116.错误
【解析】《义务教育法》中没有相关规定,并且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是以九年一贯制为主的多种学制并存的情况。
117.正确
【解析】申请筹设民办学校,举办者应向审批机关提交的材料包括:(一)申办报告。(二)举办者的姓名、住址或者名称、地址。(三)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四)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资产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118.错误
【解析】《教师法》第二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予以补贴。
119.正确
【解析】《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儿童之家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社区公益性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以及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植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120.错误
【解析】题干描述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是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