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15524381122
  • 024-23410177
首页 > 备考资料 > 郭帅请回答

【8000题】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

分享到:
点击次数:3997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24日16:50:57 打印此页 关闭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

一、单项选择题

758.C【解析】使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759.B【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互补性的特征进行。

760.C【解析】C选项错在始终顺应儿童的成熟,教育要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但并不是始终顺应,教育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经过努力去达成目标,所以C选项错误。

761.B【解析】学生主体性的内涵有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做到: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762.D【解析】“知子莫如父,知子莫如母”说明家庭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这句话的意思是最了解孩子的是父亲和母亲,所以家庭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763.A【解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句话的意思是遗传因素起决定作用,所以这一说法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764.C【解析】心理学家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学习对成熟起促进作用。

765.A【解析】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766.D【解析】根据马克思哲学原理,这里的原始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先天存在的生理素质上的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人的才能高低的决定因素。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是指人和人之间后天才能上的差异,主要是社会实践。所以选择D。

767.A【解析】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768.C【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互补性的特征进行。

769.A【解析】“揠苗助长”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770.D【解析】“狼孩”的意思是小孩和狼生活在一起,没有和社会接触,没有与人沟通交流,所以出现了心理障碍,题干问的是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没有和社会接触,缺乏社会性刺激,而不是狼的影响,要提取出这个题目问的重点。

771.D【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互补性的特征进行。

772.C【解析】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773.A【解析】威尔逊提出基因复制,格塞尔做了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出了成熟机制说。

774.C【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775.C【解析】题干的描述说明错过了关键期,抓关键期对应的是不平衡性,所以选C。

776.D【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777.B【解析】抓关键期对应的是不平衡性。

778.C【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干国、越国,夷族和貊族的孩子,生下来时而他们的哭声是一样的,他们长大后却习俗不同,这是因为后天的教育使他们这样的。根据这句话本身的含义,所以这道题选C。

779.D【解析】小学阶段运用直观形象教学,中学阶段运用抽象讲解,强调的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阶段性的意思是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780.B【解析】新生儿和青春期是生长的关键期,关键期对应不平衡性。

781.C【解析】A选项“循序渐进”应该是顺序性,B选项“因材施教”应该是个别差异性,D选项两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是新生儿和青春期应该是不平衡性。C选项说法正确。

782.D【解析】因材施教是个别差异。

783.D【解析】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784.C【解析】题干描述的意思是男生和女生喜欢的东西不一样,个别差异性的意识是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所以这句话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785.C【解析】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786.D【解析】“生而知之”的意思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都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787.C【解析】“身残而志不坚”的意思是虽然身体机能某一方面损失但是意志却很坚强,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788.B【解析】题干古文的含义如下: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让你的君主向善吗?我明白的告诉你。譬如这里有个楚国大夫,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是找齐国人辅导他呢,还是找楚国人辅导他呢?”
戴不胜说:“找齐国人辅导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辅导他,众多的楚国人高声喧哗,即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假如领他到齐国临淄的闹市街巷之间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让他住在王宫中,在王宫中的人,如果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君主和谁做不好事呢?王宫中的人,如果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君王和谁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君主怎么样(又能对宋王起到什么作用)?”根据古文的含义这道题选择B。

789.B【解析】洛克提出白板说属于外铄论的观点,格赛尔、霍尔、威尔逊属于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所以选择B。

790.B【解析】这个题干问的是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进度等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才能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获得更好的效果。这是教学的量力性原则,又叫可接受原则。

791.A【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意思是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这句话体现了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792.C【解析】这句话的含义是树的生长不用管理,长大了自然就直了。引申意思是先不用着急,到时候问题总可以解决。这句话属于内发论的观点,强调内在力量。

793.B【解析】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的听报告、搞活动、开批评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就违反了个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794.B【解析】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包括: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

795.D【解析】格塞尔做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所以选D选项。

796.B【解析】“狼孩”的故事是小孩和狼生活在一起,没有与人沟通交流,缺乏社会性刺激,出现了心理障碍。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不起决定作用,人的发展还要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797.B【解析】人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会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选择B选项。

798.A【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799.A【解析】洛克的白板说属于外铄论的观点。

800.C【解析】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学生具有可塑性的意思是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题干中强调小学老师激发了他的进取心,最终成了杰出的作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发展的可塑性。

801.D【解析】教育者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遗传决定论。

802.B【解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先后顺序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803.B【解析】针对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对应的教学方法体现了阶段性的特点。

804.D【解析】不同点兴趣小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个别差异性的意思是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805.B【解析】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他认为儿童“天生的野性”即天生性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儿童“天生的野性”。因为儿童生来就有不符管束的本性,行为盲目冲动,经常会扰乱成人的计划,这种自然的本性如不及时加以管束,势必会影响儿童的正常发展。

806.A【解析】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发展。

807.B【解析】遗传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808.D【解析】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09.D【解析】“白板说”强调外在力量,“龙生龙,凤生凤”强调内在力量,“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强调外在力量,所以选D。A选项的辐合论也称二因素论,这种观点强调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810.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是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孟母三迁”也是强调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811.A【解析】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递减趋势,影响越来越小。

812.B【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

813.D【解析】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因)。

814.C【解析】威尔逊提出基因复制。

815.A【解析】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内在的需要的观点属于内发论。

816.D【解析】不同年龄段不同的任务和特征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817.C【解析】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

818.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抓住关键期。

819.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要做到长善救失。

820.A【解析】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821.A【解析】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均衡性,其中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过了关键期,即使勤奋下苦功,效果也不会好。

822.D【解析】0-3岁是一个年龄段,不是关键期,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

823.B【解析】华生的行为改变说属于外铄论的观点,同时华生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824.B【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825.B【解析】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

826.A【解析】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提前教小孩爬楼梯效果并不好,因为小孩受到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

827.C【解析】人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会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能动的过程。

828.D【解析】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物质基础,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决定论本身的观点就是错误的。题干中描述方仲永先天聪颖,但是没有经过教育变得和普通人一样了,这个例子不能体现出遗传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829.C【解析】

图片 1.png

830.D【解析】个体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831.C【解析】儿童音乐发展的关键期是5岁。

832.A【解析】人的道德认知是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到发展过程,从…到…再到…发展过程体现了顺序性。

833.A【解析】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和生理前提,但是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教育和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发生改变。

834.D【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橘树生长在南方,则为橘树;橘树生长在北方,则为枳树。常被引申为:同一个物种,因生长环境有所差异,而发生变异。所以这句话反映了环境因素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835.B【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不包括精神活动。

836.C【解析】C选项是属于生理的发展,不属于心理发展。

837.B【解析】注重教育的价值,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强调外在力量属于外铄论的观点。

838.C【解析】高尔顿《遗传的天才》中提到,“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839.B【解析】有的人在好的环境中没有什么成就,有的人在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这句话体现了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

840.A【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B选项强调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C选项强调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D选项的意思是不用学习天生就知道,不用求教于人什么都明白,自古至今,这样的事从未有过啊。

841.A【解析】遗传是人发展的前提,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842.D【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内心世界各不相同,就好像他们的面貌各不相同一样。这一说法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具有差异性的特征。

843.A【解析】“欲速则不达”的意思是不从实际出发,一味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教育工作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844.D【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要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也就是因材施教。

845.A【解析】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表现在:一方面受个体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个体对外部信息具有选择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受个体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个体对外部信息具有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846.A【解析】生命的个体形式是具体的、独特的、丰富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兴趣和爱好。即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要注重生命教育。

847.A【解析】按照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848.A【解析】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提出性善论,即人向内修身养性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849.A【解析】人的一些习性是天生就有的属于内发论的观点。

850.D【解析】威尔逊的“基因复制”属于内发论的观点。

851.A【解析】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属于外铄论的观点,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

852.D【解析】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又称共同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853.B【解析】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上、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类型。

854.A【解析】“三翻六坐八爬十二月会走”的意思是到了一定的月龄有相对应的身体发展特征,即遗传素质成熟制约儿童身心发展年龄特征。

855.A【解析】

图片 2.png 

856.A【解析】格塞尔的“个体发展成熟决定论”的依据是双生子爬梯实验。

857.A【解析】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因素是教育的主要条件。

858.A【解析】个体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及提供可能性的是遗传。

859.B【解析】个体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及提供可能性的是遗传。

860.B【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先天的聪明和愚笨是不可改变,孩子生下来便知晓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寓意生来便十分聪明。

861.A【解析】霍尔提出的“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862.B【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蓬草长在麻丛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

863.C【解析】“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种观点属于人的发展因素的教育万能论。

864.D【解析】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主观能动论。

865.B【解析】人的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和整体性。

866.C【解析】循序渐进原则对应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教育活动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因为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一般规律。

867.B【解析】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比如心理发展不随年龄均速发展,生理发展不随年龄均速发展。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868.C【解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869.A【解析】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并据此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体现了考虑到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这种做法表明王老师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870.B【解析】少年期又被称为“危险期”“心理断乳期”。

871.A【解析】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针符合人身心发展的整体性特点。

872.D【解析】顺序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老师不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知识体现了顺序性的规律。

873.C【解析】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出生后一年,第二个高峰期为青春发展期。体现了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平(均)衡性。

874.D【解析】弗洛伊德属于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875.B【解析】B选项是荀子的观点,荀子属于外铄论代表人物。主张教育“化性起伪”。“故胜任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人的人性,生来就追求利益,于是争夺产生了,礼让消失了,所以要通过教育去改变。

876.D【解析】华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华生提出行为主义改变说。

877.A【解析】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内部矛盾。

878.B【解析】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①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教育在促进个体个性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③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879.B【解析】马克思的这段话出自《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段话强调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历史条件有关。

880.C【解析】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强调共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

881.B【解析】对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应该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

882.A【解析】题干中说是一个典型的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883.B【解析】“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提出的观点不包括发展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884.C【解析】题干例子说明遗传对人的发展起到作用,但不能表明人就是遗传决定的。

885.B【解析】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平衡性认为:心理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匀速的,其达到成熟的时间及最终达到的高度也不尽相同。题目中所述的“青少年的感知成熟先于思维成熟,而思维成熟先于情感成熟”,这体现了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是不平衡性的表现。

二、多项选择题

886.AD【解析】一个人有着对音乐的敏感性强调的是发展的内部因素,但是不喜欢音乐,没有主观努力,很难成为音乐家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所以选择AD选项,题干中没有提到环境和教育,所以不选BC。

887.AC【解析】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

888.ABCD【解析】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包括: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89.ACD【解析】B选项“一锅煮”、“一刀切”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890.ABD【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随年龄的增长而在总体上呈减弱趋势,但是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891.BCD【解析】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892.ABC【解析】

图片 3.png 

893.ACD【解析】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不同,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不同。优势领域不同指的是个体差异性。

894.ABCDE【解析】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阶段性、不平衡性、顺序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895.ABD【解析】C选项天才在于勤奋强调的是个体的主观努力,而不是遗传决定论。

896.ABCD【解析】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897.ABC【解析】题干中的原始差别指“遗传”,分工造成的指“后天环境因素”,所以题干的意思是搬运工和哲学家的差别不是遗传造成的,而是后天环境因素造成的,强调了环境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选项中ABC都是强调环境因素的影响,D强调遗传因素的影响。

898.ABCD【解析】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人具有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2)人的各种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在出生时是很不完备和孱弱无力的。个体的器官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都随年龄而发展。(3)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格赛尔据此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这虽然夸大了成熟的作用,但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4)成熟的作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同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899.ABCD【解析】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①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②教育的自身状况③家庭环境的因素④社会发展状况

900.BD【解析】要注意看清楚题干问的是不属于内发论,相当于问的是属于外铄论的观点,BD选项是外铄论。

901.ABC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包括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辐合论(二因素论)。

902.AC【解析】D选项体现了人没有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人受到了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903.ABC【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层次包括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活动。

904.AB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系统掌握其成长发展的资料,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培养,采取弹性教学制度等教学组织形式,如允许加速学习或减速学习,采取能力分组及组织兴趣小组等。

905.ABC【解析】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人作为主体是通过他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事物

(2)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认识。经验以及需要、兴趣等来对客观事物作出反应,并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向,自觉地、有目的地开展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活动。

(3)能否正确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

906.AB【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C选项是不平衡性,D选项是阶段性,E选项提出高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要求是最近发展区的观点。

907.ABCD【解析】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对因材施教有正确恰当的理解;②公正的前提是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③有教育教学工作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④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⑤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

908.ABCD【解析】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先天素质、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个性品质。

909.AE【解析】环境决定论即外铄论强调外在力量,如“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否定了遗传因素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910.ACD【解析】B是环境决定论,故排除。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是说生下来就是善或者恶,天生的,所以都属于遗传决定论。如果说到荀子这个人的时候才是环境决定论,并不是性恶论这个理论是环境决定论,因此,C选项属于遗传决定论是没有问题的。

三、判断题

911.错【解析】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三合力,所以题干说法错误。

912.错【解析】身残志坚是心理对生理的互补,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等心理机能是存在互补性的。

913.错【解析】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914.对【解析】关键期体现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915.错【解析】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占据主导作用。

916.对【解析】题干说法正确。

917.错【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题干中说法错误。

918.错【解析】“不陵节而施”表明教育必须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919.错【解析】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互补性的特征进行。

920.错【解析】虽然高中生在遗传素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但这只是一种发展的可能性,要把可能变为现实,必须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付出努力。故本题错误。

921.错【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属于外铄论的观点。

922.错【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923.对【解析】题干说法正确。

924.错【解析】格塞尔做了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925.错【解析】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不要被题干混淆进去。

926.错【解析】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

927.错【解析】主要考点阶段性,但是特征描述的是童年期的教学方法

928.对【解析】题干说法正确。

929.错【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次是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930.错【解析】教学中可以将任何知识交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931.对【解析】题干中说法正确。

932.对【解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最佳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最佳期)。

933.错【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934.错【解析】并不是被动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和固有特点,而是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经过努力去达到更高的要求。

935.对【解析】题干说法正确。

936.错【解析】题干古文体现了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937.错【解析】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还有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938.对【解析】持有遗传决定论的人就认为遗传决定了一切。他们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939.错【解析】学校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上一条:【8000题】940-1187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下一条:【8000题】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