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15524381122
  • 024-23410177
首页 > 备考资料 > 郭帅请回答

【8000题】4676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群体心理

分享到:
点击次数:3069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26日00:44:09 打印此页 关闭

第五章  群体心理

4676.B【解析】态度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4677.C【解析】态度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4678.D【解析】自我防御功能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在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他们自己。例如,有些人看到商人赚很多钱,他会显示出自命清高和鄙视“为富不仁”者的态度,以保持心理平衡。

4679.B【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晕轮效应。宽大效应是指一般说来,个体对他人往往是积极的肯定估计高于消极的否定估计,这种心理倾向叫宽大效应。实验表明,无论对方是不是熟悉的人,被试者对他们的估计中肯定多于否定。有人解释这种效应的原因在于人们都期待着得到他人的承认、接受,所以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意愿,放宽了看待他人的尺度。

4680.B【解析】首因效应又叫第一印象,它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4681.C【解析】刻板印象又叫定型效应,这是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后,在对人的认知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地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中去。例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

4682.D【解析】刻板印象又叫定型效应,这是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后,在对人的认知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地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中去。例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

4683.C【解析】投射效应人际交往中会把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特征强加于他人身上,以己度人。例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4684.C【解析】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期望是向学生传递教育要求的最理想方式,最容易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我要求。

4685.B【解析】社会惰化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正如我们常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社会干扰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抑制。比如,考试时,有些考生会因为老师站在旁边,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社会助长,又叫社会促进效应。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例如,个体在独自骑单车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24英里,如果与别人骑单车竞赛,时速会更快。

4686.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理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1.包容需要2.控制需要3.感情需要。尊重的需要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4687.B【解析】从众的类型(1)真从众这种从众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于群体。真从众是个人与群体最理想的关系。它不会引起个人心理上的任何冲突。(2)权宜从众在有些情况下,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真理在自己心中。(3)不从众 不从众的情况有两类:一类是内心倾向虽与群体一致,但由于某种特殊需要,行动上却不能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如在群情激愤时,作为领导者,情感上虽认同于群体,但行动上却需要保持理智,这是表里不一的假不从众。另一类不从众是内心观点与群体不一致,行动上也不从众,这是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

4688.B【解析】,监考老师属于旁人干扰。社会惰化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正如我们常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社会干扰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抑制。比如,考试时,有些考生会因为老师站在旁边,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社会助长,又叫社会促进效应。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例如,个体在独自骑单车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24英里,如果与别人骑单车竞赛,时速会更快。

4689.A【解析】一起劳动属于社会惰化。社会惰化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正如我们常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社会干扰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抑制。比如,考试时,有些考生会因为老师站在旁边,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社会助长,又叫社会促进效应。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例如,个体在独自骑单车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24英里,如果与别人骑单车竞赛,时速会更快。

4690.A【解析】从众的概念。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日常生活中的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暴乱中跟随大家一起破坏。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作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服从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和在有一定组织的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不是自愿的,是按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

4691.C【解析】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作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服从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和在有一定组织的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不是自愿的,是按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

4692.B【解析】刻板印象又叫定型效应,这是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后,在对人的认知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地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中去。例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

4693.C【解析】晕轮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例如: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

4694.B【解析】晕轮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例如: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

4695.D【解析】刻板印象又叫定型效应,这是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后,在对人的认知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地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中去。例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

4696.D【解析】本题考查从众现象。从众现象的产生大致有两个原因:①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将有助于他;②一个人往往不愿意被群体视为越轨者或不合群者,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避免受孤立,从而产生从众。故本题选D。

4697.B【解析】从众的概念

4698.A【解析】相似与互补。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相互吸引。他人与自己的观念、态度的相似或一致,是对自己观点正确性的证实。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4699.D【解析】投射效应人际交往中会把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特征强加于他人身上以己度人。例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4700.A【解析】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题干中,日常教学中老师更加关注和赞许这类学生,强调的是一类学生,将群体的特征加以概况,认为数学成绩好的这类学生,物理学的一定很好,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属于社会刻板效应。

4701.A【解析】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教育评价中“以差概好”的“扫帚星效应”就是晕轮效应。

4702.C【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心理中的去个性化。去个性化,又叫个性消失,亦可叫去压抑化、去抑制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故本题选C。

4703.D【解析】投射效应人际交往中会把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特征强加于他人身上,以己度人。例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4704.A【解析】晕轮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例如: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

4705.B【解析】本题考查群体心理。这种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作社会抑制,也称社会干扰。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从众指的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责任扩散指的是他人在场会抑制人们的助人行为。

4706.A【解析】社会惰化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正如我们常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社会干扰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抑制。比如,考试时,有些考生会因为老师站在旁边,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社会助长,又叫社会促进效应。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例如,个体在独自骑单车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24英里,如果与别人骑单车竞赛,时速会更快。

4707.B【解析】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在与熟悉的人的交往中,近因效应起很大的作用。此外,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的产生。一个心理开放、灵活的人更容易产生近因效应。而保守、缺乏适应性的人则更容易受首因效应影响。

4708.B【解析】晕轮效应是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做出相似判断。题干中教师看好学生的成绩好,那么其他方面也肯定很好,属于印象形成的晕轮效应。

4709.C【解析】晕轮效应是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做出相似判断。题干中教师看好学生的成绩好,那么其他方面也肯定很好,属于印象形成的晕轮效应。

4710.C【解析】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对别人做出评价时,常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效应,如题干中以个体的某一个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能力或外貌等为中心而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

4711.C【解析】花盆效应又称局部环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在一段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很好,但一离开人的精心照料,经不起温度的变化,更经不起风吹雨打。在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就像种在花盆中的花朵,本题属于花盆效应。

4712.B【解析】辽宁教材的版本里,男生女生为定势效应。其他地区倾向于刻板印象。

4713.B【解析】霍桑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比如:小明同学正在上作文课,老师要求同学们写作文,这时候,小明同学偷偷的再看小人书,老师巡视过来,小明赶紧把小人书收拾起来,这就是霍桑效应,当观察者知道自己被观察之后,改变自己的行为。

4714.B【解析】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

4715.C【解析】在法律范围内的改造属于再社会化。

4716.A【解析】角色效应

4717.D【解析】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这就是角色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①角色冲突(个体不同角色互不相容,出现矛盾,角色冲突有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两种);②角色不清(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③角色中断(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比如从旧角色退出来了,却不知如何或来不及建立新角色规范和行为准则,就会造成角色中断);④角色失败(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4718.D【解析】定型效应即刻板印象,题干中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就符合定型效应。

4719.C【解析】林格尔曼由此得出结论:当人们参加社会集体活动时,他们的个体贡献会因人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林格尔曼将其称之为“社会惰性”。而题干所述的做法则是将责任归到个人,是在消除林格尔曼效应。

4720.ABCD解析印象形成效应又叫人际偏差。

4721.ABCD【解析】.影响从众的因素

1)个体的特点

①年龄与性别。从性别来说,女性比男性更易从众。从年龄来说,儿童比成人更易从众。

②知识经验。人们对刺激对象了解得越多,就越不容易从众。

③个性特征。能力强、自信心强的人不容易发生从众。

2)群体因素

①群体的一致性强、群体人数的增加和群体的凝聚力增强,群体成员的从众倾向都会增强。

②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

3)刺激物因素

①刺激物的清晰性。刺激物越模糊不清,人们越可能表现出从众行为。

②刺激物的内容。如果刺激物的内容是无关紧要、不涉及原则问题,人们较易从众。

4722.BCD解析A属于错误的知觉。E属于运动知觉

4723.BCD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理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1.包容需要2.控制需要3.感情需要。尊重的需要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4724.ABCD解析功能

4725.ABC【解析】没有这个印象效应有刻板效应也有印象形成效应。

 

上一条:【初审公告】大连市甘井子区2023年教育系统自主招聘 全日制优秀毕业生(第二批)资格初审情况公告 下一条:【8000题】4261-4675普通心理学第四章个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