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4881.B【解析】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这一时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心理发展主要体现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又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4882.A【解析】关键期最早由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洛伦茨在研究小鸭的习性时发现,动物追随行为——印刻现象,只在特定的时期出现,这一时期被称为关键期。心理学家将动物关键期的概念引入儿童行为学习的研究领域。关键期是指个体的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4883.D【解析】不同的行为或能力有不同的关键期,比如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心理学的研究证明,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学习外语应该从10岁以前就开始;学习乐器在5岁左右为最佳,9岁(小学三年级)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期。
4884.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皮亚杰自我中心言语的理解情况。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言语的一种原始和幼稚的状态,没有社交作用,只是用来伴随、加强和补充自己的行动。包括重复、独白、集体独白三个范畴。其中,集体独白是指在集体中,在他人面前,大声对自己说话而不听别人讲话。B 项正确。A 项:角色扮演是个体承担和表现某个角色的过程与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C 项:泛灵论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前运算阶段儿童的特征,儿童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具有意识和灵性。与题干不符,排除。D 项: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B。
4885.C【解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理论之一就是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这主要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阶段性的特点。
4886.B【解析】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后期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段为2~7岁。
4887.D【解析】守恒观念的形成是发生在具体运算阶段。
4888.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掌握守恒概念
4889.A【解析】幼儿在1岁左右获得客体的永久性
4890.B【解析】处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此题考查的是泛灵论。
4891.C【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初高中,青年期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总是会问“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问题。
4892.C【解析】6~11岁为勤奋感对自卑感的时期,埃里克森指出,这一阶段危机的解决对今后乃至一生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影响。未来形成的优秀品质叫胜任力或能力。
4893.C【解析】研究表明,13岁以前智力是直线上升的发展,以后开始缓慢到25岁达到最高峰,26~36岁保持高原水平,36岁有下降趋势。
4894.B【解析】场独立的学生在判断时运用的是内部参照,独立的作出决定,我们可以理解成遇事我自己说的算,由我自己来决定。而场依存的学生重视外部参照,常常把别人的意见看得很重要,我们可以理解成爱听别人的话,特别是权威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概念中的场我们可简单理解为环境,场独立就是独立于环境,自己的想法很重要,场依存就是依靠于环境,由环境或者周围人们来作出决定。场独立型的学生喜欢自然科学和数学,经常是自觉独立的学习,喜欢结构不严密的教学。而场依存的学生喜欢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学习欠主动,喜欢结构严密的教学。在这里我们来简单理解一下,场独立的学生我们可以理解为喜欢理科,正因为他们是在作出决定时运用的是内部参照,所以经常主动的学习,还因为他可以构建属于自己的结构,所以喜欢结构不严密的教学。而场依存的学生我们可简单理解为喜欢文科,那么正因为他们学习欠主动,所以在学习时易受外在动机支配,还因为他们很难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需要他人对自己的提醒与建议,所以表现在教学上喜欢结构严密的教学,依靠外在的人给他们一个确定的结构,这样效果才好。
4895.A【解析】一、基础知识点
1.人物:赫尔曼·威特金
2.实验:镶嵌图形实验、棒框实验、旋转房子实验
3.内容:
(1)场独立:能够自己做出判断,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更多依靠自己内部的参照;更加喜欢与人无关,打交道少的学科。Eg:物理、化学等。
①特点:内部参照、不易受到干扰、喜欢独立做判断:
②擅长学习方式:分析和组织Eg:喜欢搞研发。
③喜欢学科:自然科学、数学
④学习策略:独立自觉、具有内在动机
⑤学习偏好:结构不严密、自主学习
⑥教育指导:A:提供宽松环境,独立思考;
B:提供可选择的课题;
C:鼓励利用课外资源
(2)场依存:独立性差,易受他人影响,需要根据他人的提示或者帮助来做出决定。更加喜欢学习具体的知识,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工作。Eg:教育、人文学科等。
①特点:外部参照、易受干扰、(权威人士)
②擅长学习方式:察言观色
③喜欢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
④学习策略:欠主动、外在学习动机
⑤学习偏好:结构严密学习、合作学习
⑥教育指导:A:提供严密教学,详细讲解;
B:制定明确连贯规则;
C:经常变化步调;
D:经常评估困难,渐渐以小组工作转向讨论;
二、扩充难点知识
1.教师:
(1)场独立:正规教学方式(指导性、任务定向)
(2)场依存:非正规教学方式(非指导性、以学生为定向)
2.匹配方式
(1)教师独立+学生独立
(2)教师独立+学生依存
(3)教师依存+学生独立
(4)教师依存+学生依存
教师独立+学生独立>教师独立+学生依存>教师依存+学生独立>教师依存+学生依存
场独立教师教出的学生受益更大(倾向于高估学生)
场独立教师高估自己不匹配学生,场依存相反。
4896.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此阶段青少年形成了抽象的、系统的、科学的思维能力。此时他们不再需要凭借具体的事物和事件进行思考。形式运算阶段有两个主要特征: 1.假设—演绎推理 面对问题时,他们先提出假设,或者先对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作出检测。然后根据假设作出合乎逻辑的、可以检验的推论,再把几个变量加以分离及合并,查明哪些推论可以在真实世界中得到证实。 皮亚杰设计了钟摆问题来说明这种推理方法。他让青少年判断哪些因素会影响钟摆的摆动速度。青少年会提出假设,包括绳子的长度、被悬挂物体的重量、物体被提起的高度、推动物体摆动时用力的大小等。然后他们会一个一个地检验这些变量、在必要时几个变量一起检验,最后才作出结论。
4897.C【解析】吉尔福特 辐合型: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4898.C【解析】本题考查能力的分类。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其中,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集体生活、与周围人保持协调关系最为重要的心理条件。C项正确。B项:操作能力是指通过肌体的动作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如体育活动能力、艺术表演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劳动能力等。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认知能力是指通过人脑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储存的能力,这是完成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条件。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或活动,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4899.D【解析】冲动型往往很快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快,但容易发生错误。这是最容易给学生在校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方式。冲动型学生往往阅读困难,较多表现出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常不及格。在某些涉及多角度的任务中,冲动型学生则表现较好。
4900.B【解析】前运算阶段
4901.D【解析】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4902.B【解析】定向性与顺序性的定义。
4903.C【解析】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904.B【解析】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高速不均衡的过程
4905.B【解析】蒙特梭利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发现了:“人”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
4906.A【解析】都是依靠吮吸,所以没有质的变化,所以是同化。
4907.D【解析】抽象、假设是关键词,因此是形式运算阶段。
4908.A【解析】A属于皮亚杰的观点,C属于维果斯基的观点。
4909.D【解析】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个体只有在掌握了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意志等。
4910.B【解析】学习的最佳时期的研究发现,早期经验、早期学习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
4911.C【解析】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是指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题干所述儿童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
4912.A【解析】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不断作用的过程。心理机能包括适应和组织。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认知技能。同化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儿童通过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题干中的鹏鹏将解答两位数的运算纳入到解决个位数的运算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经验。因此是同化。故本题选A【解析】。
4913.D【解析】感知阶段不能脱离实物;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不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但仍旧不能脱离具体实物;形式运算强调的是一种抽象逻辑思维。浮力看不见摸不着,是通过抽象思维推理出来的力,儿童理解浮力,说明其思维已经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4914.D【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出现“守恒”概念。所谓“守恒”是指,无论物体的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4915.A【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1-16岁的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主要特征有:(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2)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3)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题干中,中学学生能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处于形式运算阶段。A项正确。B项: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其认知特点有:(1)“万物有灵论”;(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4)没有守恒概念;(5)集中化思维,即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7-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认知特点有:(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4)思维具有可逆性、去集中化。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0-2岁的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他们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其认知特点包括:(1)通过探索感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2)低级的行为图式;(3)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4916.B【解析】B同化中图式只发生量的积累,而没有质的改变。顺应属于图式质的改变。
4917.A【解析】图式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是同化。
4918.C【解析】
阶段 | 危机 | 解决 | 未解决 | 品质 |
婴儿期 |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 需求得到满足的信心 | 又不确定的满足导致的愤怒 | 希望 |
儿童早期 |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 来源与自我控制的独立 | 又被控制导致的疏远 | 意志力 |
学前期 | 自主对内疚 | 作用与欲望、冲动和潜能 | 良心一直追求 | 目的 |
学龄期 | 勤奋对自卑 | 集中注意力与“工具世界” | 缺乏技能和地位 | 能力 |
青春期 |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 确信一致性可由他人看出 | 先前同一性发展失败 | 忠诚 |
成年早期 | 亲密对孤独 | 与他人的同一性相融合 | 没有亲密关系 | 爱 |
成年中期 | 生产感对无用感 | 对社会和社区做贡献 | 疏远感 | 满足感 |
成年晚期 | 繁殖对停滞 | 指导下一代成长 | 成熟过程的延滞 | 关心 |
老年期 | 整合对失望 | 情感的整合 | “时光是短暂的” | 智慧 |
4919.D【解析】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格的发展不仅仅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被称之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故本题选D。
4920.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前运算阶段,表象和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上的重要作用,形成表象图式。因此,前运算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D互反性也就是相互性A>B得出B<A,属于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AB也属于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
4921.C【解析】维果茨基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提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即教学发挥的作用。这样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最近发展区强调既要看到已经达到的水平,也要考虑在帮助下可能达到的水平。最近发展区所代表的提前教学,实在潜能之内的范围内。由于教学,而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其含义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4922.B【解析】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发展了象征性功能(语词和表象),就可以进行假装游戏,他能把眼前不存在的东西假想为存在的。例如,在儿童驾着木棍当马骑。皮亚杰从儿童认知发展角度将儿童游戏发展分为是三个阶段,分别是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和规则性游戏阶段(7—11、12岁)。假装游戏属于象征性游戏,故选择B。
4923.B【解析】修正自己的知识也就是改变图式,因此选择顺应。
4924.A【解析】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与皮亚杰一样,维果斯基也重视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心理差异,但其认知发展观更重视教育中的协作和社会背景的重要性。
4925.A【解析】离差智商是一种以年龄组为样本计算而得的标准分数,为使其与传统的比率智商基本一致,韦克斯勒将离差智商的平均数定为100,标准差定为15。所以离差智商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之上,它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比率智商(IQ)被定义为心理年龄(MA)与实足年龄(CA)之比。一个测验分数的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标准九分是一较知名的标准分数系统,其量表是个9级的分数量表,它是以5为平均数,以2为标准差的一个分数量表。因此答案为A。
4926.B【解析】本题考查认知风格。根据学习者对信息加工时的深度可将认知风格分为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深层加工指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将所学内容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以获得内容的深层意义。表层加工指记忆学习内容的表面信息,不将他们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系起来。故本题选B。
4927.D【解析】D属于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
4928.D【解析】钟摆实验,浮力实验都属于假设演绎推理,属于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
4929.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少年期的典型特征。故本题选B。
4930.C【解析】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创造性。故本题选C。
4931.D【解析】AB属于属于前运算阶段,C属于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
4932.B【解析】关键词,从什么到什么,先什么后什么。有自上而下强调了顺序,因此选B
4933.A【解析】冲动型 往往很快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快,但容易发生错误。这是最容易给学生在校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方式。冲动型学生往往阅读困难,较多表现出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常不及格。在某些涉及多角度的任务中,冲动型学生则表现较好。
4934.B【解析】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在智力上男女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即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多。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男性的视觉分辨以及视觉空间定位能力较强,女性的触觉、嗅觉、色觉及听觉分辨能力比较灵敏;男性偏于抽象思维,综合概括能力较优,喜欢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但往往对细节注意不够,女性长于形象思维,喜欢语言、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处理问题时注意部分和细节;女性比男性口语发展早,在语言流畅性及读、写、拼等方面均占优势,但男性在语言理解能力等方面又比女性强;男性擅长科技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女性则擅长精巧的手工和文娱表演。
4935.C【解析】
阶段 | 危机 | 解决 | 未解决 | 品质 |
婴儿期 |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 需求得到满足的信心 | 又不确定的满足导致的愤怒 | 希望 |
儿童早期 |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 来源与自我控制的独立 | 又被控制导致的疏远 | 意志力 |
学前期 | 自主对内疚 | 作用与欲望、冲动和潜能 | 良心一直追求 | 目的 |
学龄期 | 勤奋对自卑 | 集中注意力与“工具世界” | 缺乏技能和地位 | 能力 |
青春期 |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 确信一致性可由他人看出 | 先前同一性发展失败 | 忠诚 |
成年早期 | 亲密对孤独 | 与他人的同一性相融合 | 没有亲密关系 | 爱 |
成年中期 | 生产感对无用感 | 对社会和社区做贡献 | 疏远感 | 满足感 |
成年晚期 | 繁殖对停滞 | 指导下一代成长 | 成熟过程的延滞 | 关心 |
老年期 | 整合对失望 | 情感的整合 | “时光是短暂的” | 智慧 |
4936.B【解析】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最早由小鸭子的印刻效应中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关键期是身心发展某一时期具有的特点,并非突然开始或是突然结束的,故本题选B。
4937.C【解析】考查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4938.A【解析】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在智力上男女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即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多。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男性的视觉分辨以及视觉空间定位能力较强,女性的触觉、嗅觉、色觉及听觉分辨能力比较灵敏;男性偏于抽象思维,综合概括能力较优,喜欢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但往往对细节注意不够,女性长于形象思维,喜欢语言、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处理问题时注意部分和细节;女性比男性口语发展早,在语言流畅性及读、写、拼等方面均占优势,但男性在语言理解能力等方面又比女性强;男性擅长科技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女性则擅长精巧的手工和文娱表演。
4939.B【解析】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5、青春期(12~18岁):自我统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4940.B【解析】场独立型 1.很容易将一个知觉目标从他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2.内部参照;3.偏爱自然科学与数学;4.能够独立思考和学习,不易受到暗示;5.在阅读教学中,场独立型者善于理解、记忆文章中的具体细节或部分,但往往把握不住文章的主题。
4941.D【解析】ABC分别是场独立型的特征。D属于场依存的特征。
4942.D【解析】关键词“命题”,属于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
4943.C【解析】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初步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在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图式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具体运算图式。因此本题答案选C。
4944.A【解析】顺序是固定的,不可改变顺序。但是进入某阶段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有人早有人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郭帅教育祝您考试顺利。
4945.D【解析】发散型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4946.A【解析】培养信任感的最佳时间是0-1.5岁,选项中没有符合的答案。选项A不小心把1.这个数字误删了。注意这是考试的原题,不能空着。因此答题卡答案为A。
4947.C【解析】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5、青春期(12~18岁):自我统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4948.A【解析】小学教育中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年级段。这种做法遵循的规律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征相对稳定。
4949.A.【解析】同4946.培养信任感的最佳时间是0-1.5岁,选项中没有符合的答案。选项A不小心把1.这个数字误删了。注意这是考试的原题,不能空着。因此答题卡答案为A。
4950.C【解析】3-5岁属于语言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关键期,因此属于不平衡性。
4951.B【解析】青春期开始成熟和发展的心理的自我,题干中“自尊心、个性”等描述也是个人的心理方面,属于心理的自我。
4952.C【解析】青年初期在上高中和大学,因此选择C。
4953.A【解析】考查流体智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在13岁以前是直线上升发展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故本题选A。
4954.B【解析】自我意识的发展1.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和认同感等。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2.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各种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利、义务等的意识。是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在其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逐渐产生的。3.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智力、性格、气质、动机、需要、价值观和行为等的意识。
4955.A【解析】青春期处于青年期阶段,面对冲突为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个体此时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统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这里的角色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他包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一贯经验和概念。如果个体在这个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的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角色同一性。这一阶段体验着忠诚的实现。面对此阶段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青少年进行自我认同,并给他们树立榜样。
4956.B【解析】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不能逾越。 心理方面,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身体方面“三翻六坐七挠八爬”
4957.B【解析】
阶段 | 乳儿期 | 婴儿期 | 幼儿期 | 童年期 | 少年期 | 青年期 | 成年期 | 老年期 |
年龄 | 0—1 | 1—3 | 3—6、7 | 6、7—11、12 | 11、12—14、15 | 14、15—25 | 25—65 | 65以后 |
4958.C【解析】4岁是形状知觉的关键期。
4959.D【解析】题干描述是自我中心性的表现,属于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4960.C【解析】一斤的铁与一斤的棉花重量的比较属于重量的守恒测试。
4961.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去集中化特征。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
4962.A【解析】考查客体永恒性的特征。4.物体恒存(客体永久性)
这一阶段的婴儿能够意识到,即使物体从眼前消失,但它们仍然存在。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4963.A【解析】考查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4964.B【解析】1973年,安斯沃斯采用陌生情境(strangesituation)测验,从婴儿和母亲的研究中界定了亲子关系。
4965.B【解析】A说反了,场独立的人更多的利用来自自身身体内部的线索,C区分冲动型与沉思型的标准是反应时间和正确率。D认知风格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4966.C【解析】智商高于140属于智力超常。
4967.A【解析】
阶段 | 危机 | 解决 | 未解决 | 品质 |
婴儿期 |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 需求得到满足的信心 | 又不确定的满足导致的愤怒 | 希望 |
儿童早期 |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 来源与自我控制的独立 | 又被控制导致的疏远 | 意志力 |
学前期 | 自主对内疚 | 作用与欲望、冲动和潜能 | 良心一直追求 | 目的 |
学龄期 | 勤奋对自卑 | 集中注意力与“工具世界” | 缺乏技能和地位 | 能力 |
青春期 |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 确信一致性可由他人看出 | 先前同一性发展失败 | 忠诚 |
成年早期 | 亲密对孤独 | 与他人的同一性相融合 | 没有亲密关系 | 爱 |
成年中期 | 生产感对无用感 | 对社会和社区做贡献 | 疏远感 | 满足感 |
成年晚期 | 繁殖对停滞 | 指导下一代成长 | 成熟过程的延滞 | 关心 |
老年期 | 整合对失望 | 情感的整合 | “时光是短暂的” | 智慧 |
4968.B【解析】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这一时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心理发展主要体现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又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4969.D【解析】冲动型 往往很快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快,但容易发生错误。这是最容易给学生在校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方式。冲动型学生往往阅读困难,较多表现出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常不及格。在某些涉及多角度的任务中,冲动型学生则表现较好。
4970.C【解析】
阶段 | 危机 | 解决 | 未解决 | 品质 |
婴儿期 |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 需求得到满足的信心 | 又不确定的满足导致的愤怒 | 希望 |
儿童早期 |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 来源与自我控制的独立 | 又被控制导致的疏远 | 意志力 |
学前期 | 自主对内疚 | 作用与欲望、冲动和潜能 | 良心一直追求 | 目的 |
学龄期 | 勤奋对自卑 | 集中注意力与“工具世界” | 缺乏技能和地位 | 能力 |
青春期 |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 确信一致性可由他人看出 | 先前同一性发展失败 | 忠诚 |
成年早期 | 亲密对孤独 | 与他人的同一性相融合 | 没有亲密关系 | 爱 |
成年中期 | 生产感对无用感 | 对社会和社区做贡献 | 疏远感 | 满足感 |
成年晚期 | 繁殖对停滞 | 指导下一代成长 | 成熟过程的延滞 | 关心 |
老年期 | 整合对失望 | 情感的整合 | “时光是短暂的” | 智慧 |
4971.D【解析】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的发展是在他们与周围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之中实现的,由这种相互作用而产生发展的动力。一般认为,学生在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接受社会和学校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时所产生的新的需要和他们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的矛盾,就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它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4972.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以上 1.命题之间的关系。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2.假设——演绎推理(1)假设推理能够使个体超越具体的感知和记忆,处理非直接经验领域内的问题。例如,儿童根据没有太阳的假设推导出许多不同的结果,比如植物、动物和人类的毁灭或彻底的改变。(2)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推出特殊的结论。“钟摆实验”(图四)证明了,在这个阶段的少年儿童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推论出问题的结论。3.可逆与补偿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4.抽象逻辑思维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5.思维的灵活性。
4973.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以上 1.命题之间的关系。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2.假设——演绎推理(1)假设推理能够使个体超越具体的感知和记忆,处理非直接经验领域内的问题。例如,儿童根据没有太阳的假设推导出许多不同的结果,比如植物、动物和人类的毁灭或彻底的改变。(2)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推出特殊的结论。“钟摆实验”(图四)证明了,在这个阶段的少年儿童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推论出问题的结论。3.可逆与补偿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4.抽象逻辑思维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5.思维的灵活性。
4974.C【解析】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时,由于思维的不可逆性,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或事物的表象进行思维,还不能对事物形成守恒的观念。当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时,儿童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开始出现了思维的可逆性,能够形成守恒观念,儿童完成守恒任务。因此,答案选C。
4975.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多元智能理论是20世纪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九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一动觉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知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存在智能。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九种智能。
4976.A【解析】智商是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称IQ,它是通过智力测验所得的分数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比率智商是斯坦福——比纳量表所釆用的衡量智商的指标,即用智力年龄(MA)和实际年龄(CA)的比值来反应智商,其计算公式为:IQ=(MA/CA)X100。公式中的实际年龄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的年龄,简称CA。智力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简称MA。因此根据公式,结合题目中所给出的数据,即为(8/10)X100=80,所以答案选A。
4977.C【解析】这道题应该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提出离差智商公式进行计算,IQ=100+15Z Z =(X- 平均分)÷s,这里的X 是78,平均分是68,s 是5,计算得出IQ 是130。因此本题选C。
4978.C【解析】离差智商是将个体的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4979.D【解析】
阶段 | 危机 | 解决 | 未解决 | 品质 |
婴儿期 |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 需求得到满足的信心 | 又不确定的满足导致的愤怒 | 希望 |
儿童早期 |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 来源与自我控制的独立 | 又被控制导致的疏远 | 意志力 |
学前期 | 自主对内疚 | 作用与欲望、冲动和潜能 | 良心一直追求 | 目的 |
学龄期 | 勤奋对自卑 | 集中注意力与“工具世界” | 缺乏技能和地位 | 能力 |
青春期 |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 确信一致性可由他人看出 | 先前同一性发展失败 | 忠诚 |
成年早期 | 亲密对孤独 | 与他人的同一性相融合 | 没有亲密关系 | 爱 |
成年中期 | 生产感对无用感 | 对社会和社区做贡献 | 疏远感 | 满足感 |
成年晚期 | 繁殖对停滞 | 指导下一代成长 | 成熟过程的延滞 | 关心 |
老年期 | 整合对失望 | 情感的整合 | “时光是短暂的” | 智慧 |
4980.C【解析】1、天才:140以上 2、优秀:120-129 3、超常:130-139 3、中上、聪慧:110-119 4、中等:90-109 5、中下:80-89 6、临界智能不足:70-79 7、智力缺陷:70以下
4981.D【解析】只能选互补性。本题考查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其中,(1)连续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2)阶段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3)定向性与顺序性是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4)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5)差异性是指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往往不尽相同。
4982.A【解析】A前运算。B属于感知运动阶段。C属于具体运算阶段。D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4983.D【解析】忽视型(拒绝—容许)。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它会使孩子出现适应障碍,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情感冷漠,并且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权威型(接受—控制)。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专断型(拒绝—控制)。专断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 溺爱型(接受—容许)。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
4984.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观点。在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寻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取运动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步探索外部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故本题选A。
4985.D【解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在感知运动阶段就已经获得,所以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
4986.C【解析】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继承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采取了“道德两难故事法”,针对儿童的不同回答理由进行研究,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着由低到高的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又可具体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
4987.D【解析】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继承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采取了“道德两难故事法”,针对儿童的不同回答理由进行研究,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着由低到高的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又可具体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
4988.D【解析】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4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其中具体运算阶段①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②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③去自我中心④具体逻辑思维。据此可排除ABC项。知觉集中属于前运算阶段特点。
4989.A【解析】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在刺激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观察的。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精神分析主义强调内省方法,认为内省是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4990.B【解析】依恋行为指婴儿与照料者之间的情感关系,不符合初中生。
4991.B【解析】主题统觉测验,是由H.A.默里于1935年为性格研究而编制的一种测量工具。全套测验共有30张内容隐晦的黑白图片,另有空白卡片一张,图片的内容以人物或景物为主。测验进行时,主测者按顺序逐一出示图片,要求被测者对每一张图片都根据自己的想象和体验,讲述一个内容生动、丰富的故事。本题选B。罗夏墨迹测验:通过向被试者呈现标准化的由墨渍偶然形成的模样刺激图版,让被试自由地看并说出由此所联想到的东西,然后将这些反应用符号进行分类记录,加以分析,进而对被试人格的各种特征进行诊断。自陈测验是由被试回答问卷中的各种问题并据此评定其性格特征或类型的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由英国心理学家H.J.艾森克编制的一种自陈量表,是在《艾森克人格调查表》(EH)基础上发展而成。通过问卷施测来测量个体的人格特征。
4992.C【解析】人格又称个性,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993.B【解析】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
4994.D【解析】场独立型学生相信自己,偏好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
4995.B【解析】初中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很不稳定,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
4996.B【解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不同。题干中的老师就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4997.D【解析】“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为了使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4998.B【解析】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正如我们所说“姜还是老的辣”。
4999.B【解析】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5000.C【解析】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大约需要20多年的时间。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飞跃期大约在1~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第二飞跃期是初中阶段。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所说的“疾风怒涛时期”、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所说的“边际人”、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阶段都指的是初中阶段。这个时期的少年是个矛盾体,一半幼稚一半成熟。
5001.C【解析】自我意识的主要心理成分是自我监控。
5002.B【解析】思维具有不守恒性。属于前运算阶段的特征。
5003.C【解析】小学阶段的儿童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守恒性、可逆与补偿。因此选C。D属于前运算阶段的特征。
5004.C【解析】过渡。
5005.D【解析】不同年龄的儿童的认知能力差异正是由于他们各阶段认知结构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所造成的。
5006.D【解析】
5007.A【解析】意志特征 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果断、坚韧不拔、有毅力、自制力强
5008.A【解析】(心理自我形成发展期)从青春发育期到青春后期大约10年时间,是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自我观念渐趋成熟。青春期,个人无论在生理、认识或情绪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如性的成熟、逻辑思维和想像力的发展、感受性的敏感,都是造成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个人的自我意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我意识分裂为观察者的我和被观察的我,因而个人就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认识和考量自己的心理活动。二是个体能够透过自我去认识客观世界,即由自我的观点来认识事物而不是从他人的观点去考量事物。三是个体价值体系的发展和理想自我的活动,总是与自我观念的发展相联系。这时,个体常常强调自己所具有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性,以及认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到了青春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年要求独立、自治的意识强烈,更想摆脱成年人的影响束缚。一般地讲,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典型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自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即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斗争的加剧。两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便不能确立,自我概念也不能形成。于是青年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一定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常常是矛盾的,对自我的态度常常是波动的,对自我的控制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他们可能忽而只看到自己的这一方面,又忽而只看到自己的那一方面;时而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时而又不能这样做;时而肯定自己,时而又否定自己;时而感到自己什么都行,时而又感到自己特别幼稚;时而步入憧憬境界,对自己的现实缺乏意识,时而又厌恶自己长大而津津乐道那令人留恋的童年;时而对自己充满自信,时而又感到自己无能,对自己不满等等。
5009.B【解析】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有助于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降低在学习过程中对事物的知觉和反应阈限,大大缩短反应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010.A【解析】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经推孟修订的斯坦福-比纳量表。注意与比纳-西蒙量表相区分,比纳-西蒙量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量表。
5011.D【解析】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01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来源于生理发育快于心理发展,身心处于非平衡状态。
5013.B【解析】应该是不平衡性。
5014.D【解析】一个个体内部的差异选择不平衡性。
5015.A【解析】所谓高速期是指关键期,选择不平衡性。
5016.D【解析】关键词年龄阶段,选阶段性
5017.D【解析】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因此选择差异性。
5018.D【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故本题选择差异性。
5019.B【解析】连续性与阶段性 心理发展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阶段性。 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
5020.A【解析】长相、身材属于生理特征,因此是生理自我。
5021.A【解析】关键期最早由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洛伦茨在研究小鸭的习性时发现,动物追随行为——印刻现象,只在特定的时期出现,这一时期被称为关键期。心理学家将动物关键期的概念引入儿童行为学习的研究领域。
5022.B【解析】关键期最早由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洛伦茨在研究小鸭的习性时发现,动物追随行为——印刻现象,只在特定的时期出现,这一时期被称为关键期。心理学家将动物关键期的概念引入儿童行为学习的研究领域。
5023.A【解析】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的方面。现在,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5024.A【解析】
阶段 | 乳儿期 | 婴儿期 | 幼儿期 | 童年期 | 少年期 | 青年期 | 成年期 | 老年期 |
年龄 | 0—1 | 1—3 | 3—6、7 | 6、7—11、12 | 11、12—14、15 | 14、15—25 | 25—65 | 65以后 |
5025.B【解析】童年期 6、7岁到11、12岁,又称学龄初期,大致相当于小学阶段,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童年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总的来说,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特点,快速性、协调性、开放性和可塑性。
5026.C【解析】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过渡性 2、闭锁性 3、社会性 4、动荡性
5027.B【解析】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闭锁性首先表现在出现了“内心的秘密”,还表现在与人的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
5028.C【解析】中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闭锁性,较为含蓄、内隐。表现在中学生有了自己内心的秘密,并且行为上具有一定的掩饰性。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就需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洞察学生所有的心理过程。
5029.B【解析】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身心也在迅速变化。他们与社会交往增多,对家庭的依附性减少,要求独立,摆脱成人控制的思想情绪日益上升。因此,他们不满足于家长、教师及其他成年人对事物现象的描绘和解释,不轻信家长、教师和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喜欢独立探索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辩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故学生的独立性逐渐发展,题干描述的是独立性的体现,故选B。A项:中学生心理发展没有平衡性的说法,故不选。C项:闭锁性是指内心世界逐步复杂,从开放转向闭锁,开始不太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动荡性是指青少年的思想比较敏感,有时比小学生和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
5030.D【解析】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闭锁性首先表现在出现了“内心的秘密”,还表现在与人的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
5031.B【解析】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青少年男女身体的迅速发育与成熟所引起的自我感受及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使用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大人了,与儿时的“我”不同了,产生了成人感,因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构成了青少年心理发展十分尖锐的矛盾,充分体现了青少年心理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5032.D【解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脑的功能也趋于完善,大脑的兴奋性比较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性激素的分泌使得青春期的男性、女性出现第二性征,如男生出现喉结、阴毛、腋毛、胡须等,还出现声音变粗的变声现象,并首次出现遗精,女孩出现阴毛、腋毛,乳房增大,出现月经等,青春期以前,脑的重量接近成人水平,青春期脑的重量增加不多,选D。
5033.A【解析】皮大爷
5034.B【解析】皮大爷
5035.D【解析】皮大爷
5036.B【解析】感前具行
5037.B【解析】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5038.D【解析】同化是指当有机体面对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顺应是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小刘为了融入同学圈子,主动学习一些球类知识,这些知识是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的,通过学习获得,以便和大家有更多共同话题。属于顺应。故本题选D。
5039.A【解析】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地探究;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这个年龄段属于感知运动阶段。
5040.C【解析】液量守恒实验: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那就是让尚未达到物质守恒的儿童亲眼看着一小碗牛奶全部倒入另一根试管内的全过程,接着问被试的儿童试管里的牛奶和原来碗里的牛奶哪个更多,几乎所有没有形成守恒概念的儿童都坚持是试管里的牛奶更多。
数量守恒实验: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但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皮亚杰发现,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却能认为两排糖果一样多。
5041.B【解析】A.学习迁移理论,经验类化说。B自我中心实验。C学习迁移实验中的关系转换说。
5042.C【解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感前具形(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动作思维;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或形象模式;泛灵论;以自我为中心;认知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思维不可逆。(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标志守恒;具体逻辑思维;思维可逆。(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处理命题之间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思维的灵活性提高。
5043.D【解析】具有逻辑推理属于运算阶段,推理只限于具体事物或熟悉的经验。故本题选D
5044.D【解析】题干中灵活性、抽象逻辑思维这些都是形式运算阶段的典型特点。
5045.D【解析】认为会飞的动物就是鸟,把蝙蝠也认为是鸟。这是用原有对鸟的图式同化了蝙蝠,只是鸟的图式的数量增加了,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因此属于同化。
5046.B【解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感前具形(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动作思维;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或形象模式;泛灵论;以自我为中心;认知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思维不可逆。(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标志守恒;具体逻辑思维;思维可逆。~~小学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处理命题之间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思维的灵活性提高。
5047.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假设演绎推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感前具形(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动作思维;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或形象模式;泛灵论;以自我为中心;认知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思维不可逆。(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标志守恒;具体逻辑思维;思维可逆。(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处理命题之间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思维的灵活性提高。
5048.D【解析】关键词,初中生。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感前具形(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动作思维;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或形象模式;泛灵论;以自我为中心;认知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思维不可逆。(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标志守恒;具体逻辑思维;思维可逆。(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处理命题之间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思维的灵活性提高。
5049.C【解析】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5050.C【解析】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维果斯基认为,人有两种工具,一种是物质工具,如原始人所使用的石刀、石斧,现代人所使用的机器。一种是精神工具,主要指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符号等。
5051.C【解析】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5052.A【解析】题干描述表明此时的儿童不能推断事实,这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特点。
5053.D【解析】证明题和光的折射现象,这些都是运用了抽象的逻辑思维,因此该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5054.C【解析】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应用。
5055.D【解析】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高于已经达到的水平,又不能超过太多。
5056.A【解析】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
5057.A【解析】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高于已经达到的水平,又不能超过太多。
5058.C【解析】
阶段 | 年龄 | 任务 | 表现 | 品质 |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 0—1.5岁 | 培养信任感 | 与父母之间所建立的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将是他以后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格基础。 | 希望 |
自主感对 羞耻感和怀疑 | 1.5—3岁 | 培养自主性 | 发展顺利者能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 意志 |
主动感对内疚感 | 3—6岁 学龄初期 | 培养主动性 | 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 方向和 目的 |
勤奋感对自卑感 | 6—12岁 学龄期 | 培养勤奋感 | 这一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就是学校因素。 本阶段形成的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延至成年,使其乐于工作并对社会适应良好。若形成自卑心理,往往成为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 | 能力 |
自我同一性对 角色混乱 | 12—18岁 青春期 | 培养自我同一性 | 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追求的方向;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常感到彷徨迷茫。 | 忠诚 |
亲密感对 孤独感 | 18—30岁 | 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 发展顺利者与人相处有亲密感;发展障碍者与社会疏离,感到寂寞孤独。 | 爱 |
繁殖感对 停滞感 | 30—60岁 | 克服亲密感和孤独感之间的冲突 | 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热爱家庭、关心社会,有责任感和异物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不关心别人和社会,缺少生活意义。 | 关心 |
自我整合对 绝望感 | 60岁以后 | 解决最终的同一性危机 | 发展顺利者会随心所欲、安享晚年;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悔恨旧事,失望、沮丧。 | 智慧 |
5059.B【解析】
阶段 | 年龄 | 任务 | 表现 | 品质 |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 0—1.5岁 | 培养信任感 | 与父母之间所建立的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将是他以后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格基础。 | 希望 |
自主感对 羞耻感和怀疑 | 1.5—3岁 | 培养自主性 | 发展顺利者能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 意志 |
主动感对内疚感 | 3—6岁 学龄初期 | 培养主动性 | 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 方向和 目的 |
勤奋感对自卑感 | 6—12岁 学龄期 | 培养勤奋感 | 这一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就是学校因素。 本阶段形成的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延至成年,使其乐于工作并对社会适应良好。若形成自卑心理,往往成为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 | 能力 |
自我同一性对 角色混乱 | 12—18岁 青春期 | 培养自我同一性 | 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追求的方向;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常感到彷徨迷茫。 | 忠诚 |
亲密感对 孤独感 | 18—30岁 | 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 发展顺利者与人相处有亲密感;发展障碍者与社会疏离,感到寂寞孤独。 | 爱 |
繁殖感对 停滞感 | 30—60岁 | 克服亲密感和孤独感之间的冲突 | 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热爱家庭、关心社会,有责任感和异物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不关心别人和社会,缺少生活意义。 | 关心 |
自我整合对 绝望感 | 60岁以后 | 解决最终的同一性危机 | 发展顺利者会随心所欲、安享晚年;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悔恨旧事,失望、沮丧。 | 智慧 |
5060.C【解析】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理论分为八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八个阶段。
5061.B【解析】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智力、性格、气质、动机、需要、价值观和行为等的意识。
5062.C【解析】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智力、性格、气质、动机、需要、价值观和行为等的意识。
5063.C【解析】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各种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利、义务等的意识。是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在其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逐渐产生的。
5064.D【解析】智力水平可分为7个等级:140以上为非常优秀(天才);120-129为优秀;130-139为超常;110-119为中上、聪慧;90-109为中等;80-89为中下;70-79为临界智能不足;70以下为智力缺陷。
5065.D【解析】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在智力上男女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即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多。
5066.B【解析】学习风格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风格无好坏之分。
5067.B【解析】场依存的学生重视外部参照,常常把别人的意见看得很重要,我们可以理解成爱听别人的话,特别是权威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5068.D【解析】冲动与沉思。
506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认知特点。场依存型的学生是以外部为参照,易受暗示。故本题选D选项。
5070.B【解析】沉思型的特征。沉思型(反思型) 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方法,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较有把握的最佳答案,因而错误较少。沉思型学生阅读成绩好,再认测验及推理测验成绩也好于冲动型学生,而且在创造性设计中成绩优秀。
5071.B【解析】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性和反应性。要求性是指家长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是指对孩子和蔼接受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权威型是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价值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但这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设立适当的目标,并对孩子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此外,在有的教材上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和民主型,在这四种类型中,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最好的,它会使孩子有较强的独立性、协作性,孩子常表现出直爽、快乐和善于交往的特点。因此本题选B。
5072.A【解析】此分类方式权威性=民主型。
5073.D【解析】民主型最健康。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它们多形成一些积极的性格,如活泼、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思想活跃等。
5074.C【解析】归类是群集结构的形成,属于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
5075.D【解析】形状知觉的关键期是4岁。
5076.B【解析】不同年龄阶段学段特征不同。
5077.B【解析】
水平 | 百分数 | IQ范围(韦氏) |
2.14 | ||
0.13 | ||
重度(需监护的) | 0.003 | 39-25 |
极重度(靠别人生活) | 0.0003 | 24以下 |
5078.B【解析】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儿童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早期的符号功能; b.自我中心性; c.思维的片面性。
5079.A【解析】不同地区都一样的特征属于普遍性。
5080.A【解析】没有改变原有的图式,因此选择同化
5081.C【解析】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与皮亚杰一样,维果斯基也重视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心理差异,但其认知发展观更重视教育中的协作和社会背景的重要性。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个体只有在掌握了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意志等。
5082.B【解析】最近发展区强调在他人的帮助下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
5083.C【解析】建构主义的三个代表皮亚杰、维果斯基、斯皮罗。
5084.D【解析】D属于群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等。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5085.D【解析】字母的推导做不出,但是依托妈妈、爸爸、大伯的形象性的推导是可以做出的,这就属于具体的逻辑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5086.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不愿意听取意见属于反抗性,又希望从父母那得到精神上的理解属于依赖性,故本题选A。
5087.D【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初高中,青年期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总是会问“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问题。
5088.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5089.A【解析】常态分布也叫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正态曲线呈钟形,两头低,中间高,左右对称。人群许多现象的分布都属于正态分布,人的智力在人群中呈现正态分布,智力水平在90—110之间的人占所有人的64%。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是一般水平。而智商超过130的只占人群的2.5%,同样智商低于60的也只占人群的2.5%。由此可见,智力超常的个体所占比率非常小。这就形成了人的智商分布的钟 形曲线,两头低、中间高。
5090.B【解析】场依存的学生容易受到暗示。
5091.A【解析】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主要解决人的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么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
5092.C【解析】体现了不匀速的特征,因此也叫不平衡性。
二、多项选择题
5093.ABCD【解析】略
5094.ABC【解析】首先,儿童认识的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起源于连接主、客体的动作(活动)。其次,认知结构的建构和再建构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认知结构的元素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动作和运算。最后,儿童的认知反正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而这又是由个体的逻辑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对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应考虑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作最近发展区。据此,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故排除D选项。
5095.ABCD【解析】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4.特殊能力的差异;5.能力的性别差异。
5096.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为:(1)思想具有半成熟、半优质的特点;(2)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3)少年期也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4)心理活动随意性增强。少年期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常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出现了反思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5097.ABCD【解析】略
5098.ABCE【解析】D是少年期发展的特点。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这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青年初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为:1.辩证思维的出现:智力水平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兴趣爱好也相对稳定下来;2.情感上的复杂性:占主导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3.自我意识的高度的发展: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4.意志更加坚强:意志水平上也会出现和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5099.ABD【解析】三维智力结构包括:内容、操作、成果(产品)。
5100.AB【解析】高级心理机能的核心特点是以语言和符号作为工具。
5101.ABCE【解析】D选项属于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
5102.ABCE【解析】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5103.ABC【解析】图式的形成对儿童发展的意义重大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所强调的,故D错误;而E中儿童自主性的培养主要是在学龄前期。
5104.AB【解析】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
5105.AB【解析】沉思型的人解决问题慢,但错误少,并且在解决高层次的问题成绩更好。冲动型的人解决问题速度快,错误多,并且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问题解决更占优势。
5106.ABCD【解析】全都正确,需要积累选项中的说法。
5107.ABCD【解析】性格的结构特征
结构特征 | 定义 | 例子 |
态度特征 | 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结构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 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陈规等 |
情绪特征 | 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 | 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
意志特征 | 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 | 果断、勇敢、坚韧不拔、有毅力、自制力强 |
理智特征 | 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 | 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习惯于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等 |
5108.BC【解析】生理和心理正好是一组
5109.ABCD【解析】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
一方面,个体不同方面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表现为不同进程;另一方面,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5稳定性与可变性,6.统一性与差异性等
5110.ABD【解析】A是兴趣、B是记忆力、D是思维力,以上均属于心理现象。C是身体方面。
5111.AC【解析】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其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认知风格与学生的个性相关,而且与学生的情感和动机特征等联系在一起。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5112.CD【解析】沉思型与冲动型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在不确定的问题情境中,有些学生倾向于深思熟虑后作出回答,这种认知风格被称为沉思型;另一些学生倾向于简单思考后立即作答,这种认知风格被称为冲动型。沉思型学习者的特点是反应慢,但正确率高。这种学习者在给出自己的回答前,喜欢把问题考虑周全,评估所有的可能性,他们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尤其是当他们回答比较复杂、陌生的问题时,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但是,当他们面对比较简单、熟悉的问题时,依然有较快的反应。与此相反,冲动型学习者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稍加思考就迫切地要表达想法,甚至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因此,他们的反应虽快,但正确率往往较低。
5113.BD【解析】智力的个体差异不反映在个体间,还反映在个体内,因此A错误。IQ分数相同的儿童智力分数的构成不一定相同,因此C错误。
5114.ABCD【解析】皮亚杰全选。
5115.ABCD【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1-16岁的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主要特征有:(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2)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3)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题干中,中学学生能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处于形式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其认知特点有:(1)“万物有灵论”;(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4)没有守恒概念;(5)集中化思维,即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7-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认知特点有:(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4)思维具有可逆性、去集中化。与题干不符,排除。0-2岁的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他们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其认知特点包括:(1)通过探索感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2)低级的行为图式;(3)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与题干不符,排除。
5116.ABCD【解析】ABCD都属于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
5117.BC【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相对具体性。思维的具体性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特点。
5118.ABC【解析】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 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②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③学习的最佳期限。其中D属于班杜拉的考点。
5119.BD【解析】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5120.ABCD【解析】自我控制法是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全选。
5121.ABCD【解析】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应当: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悦纳自我;3.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自我。
5122.ACD【解析】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5123.BCD【解析】学生智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类型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A智力定义没有差异,智力定义只是学术上对智力的界定。
5124.BD【解析】智力的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性别差异、种族差异。A智力水平属于个体差异。C气质差异不属于智力差异。
5125.ABC【解析】D是赞可夫的观点。
5126.ABDE【解析】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容易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性格特征。C是放纵型教养方式下儿童容易出现的特征。
5127.AD【解析】鲍姆宁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
5128.BCD【解析】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5129.ABD【解析】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协调,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即认为“自己想的就是别人想的,别人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是一样的”,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不同。C项说法错误。
5130.ABCE【解析】D0-3岁的时期,就是一个阶段而已,并没有表现出关键期的特点。其他选项描述均符合关键期的特征。
三、判断题
5131.对【解析】场独立型喜欢自然科学,场依存型喜欢社会科学。
5132.错【解析】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由维果斯基提出的。
5133.对【解析】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5134.错【解析】青年初期智力水平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5135.错【解析】儿童具有明显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这属于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
5136.对【解析】题干中男孩的思维不守恒,属于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5137.错【解析】智力呈正态分布。
5138.对【解析】男女智力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5139.错【解析】儿童把飞机叫做大白鸟,说明图式没有发生改变,只不过大白鸟这个图式增加了一个数量而已,因此这种现象是同化。
5140.对【解析】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第一阶段就是感知动作阶段,人的认知来源于动作。
5141.错【解析】认知风格没有优劣之分,因此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各有优势,在学习成绩上也不能进行对比。
5142.对【解析】生殖能力是生理成熟的标志。
5143.对【解析】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可变性和发展性。
5144.对【解析】矛盾是发展的动力。
5145.对【解析】出生后的第一年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是第二个生长高峰,青春期是从初中开始,因此题干描述正确。
5146.对【解析】题干是关键期的定义。
5147.对【解析】学习者的个别差异一般来说,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和非智力因素(如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性格、气质、性别等)的个别差异两个方面。
5148.错【解析】认知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各种认知方式之间没办法在优劣上做比较。
5149.对【解析】根据老师“脸色”修改,这是外部参照,属于场依存型。
5150.对【解析】学习准备既包括知识上的,也包括身体成熟方面。
5151.对【解析】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
5152.错【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中学生的特点。
5153.错【解析】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少年期。
5154.对【解析】初中生情绪情感具有矛盾性。
5155.错【解析】属于场独立型的学生往往在思想观点和见解上与众不同。
5156.错【解析】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
5157.对【解析】平衡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158.对【解析】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创造着学生的发展。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5159.对【解析】维果斯基揭示了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
5160.对【解析】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5161.错【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
5162.错【解析】2-3岁培养自主性。
5163.对【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发展的内在动力。
5164.错【解析】认知风格没有优劣之分,因此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各有优势,在学习成绩上也不能进行对比。
5165.错【解析】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但教学不应只着眼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而“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教学可以而且应该促进发展。
5166.错【解析】一般认为,智商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智商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也有把130作为天才儿童的最低临界值。因此,如果说智商超过多少是天才,选140.天才儿童的最低临界值才是130。
5167.对【解析】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上,而人口整体上智力是呈正太分布的,也就是大家智力发展水平差不多,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这属于类型的差异。因此学生在能力上的差异主要不是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是类型的差异。
5168.对【解析】智力不影响学习是否发生,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和巩固程度。
5169.错【解析】幼儿期指3-6、7岁。
5170.对【解析】学习准备,又可称为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不仅会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会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5171.对【解析】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属于精神分析学派。
5172.错【解析】根据皮亚杰的研究,11-16岁人的认知发展到了形式运算阶段。但是并不能说所有的人都会在11岁进入这个阶段,人的身心发展有个别差异性,总有例外存在。题目中没有强调是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而且皮亚杰的阶段划分也不能百分百地包括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