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知识的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
6052.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知识的概念。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因此,答案选D。
6053.B【解析】实物直观通过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习、实验、教学性参观等进行;模象直观通过观看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进行;言语直观主要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进行,这是最为便利和经济的直观教学手段;抽象直观是个迷惑选项。因此,本题选择B。
6054.B【解析】模象直观是指通过对实际事物的模拟形象的感知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题干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模拟操作,为学生提供了感性材料的直观涂料方式,是模象直观。
6055.B【解析】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但是,其实变式还有一种,就是D。只不过B更多见,单选优先选B。
6056.C【解析】儿童在知道“苹果”、“葡萄”和“香蕉”等概念之后,再学习“水果”这个概念,这种学习属于上位学习,因为学生是通过对“苹果”、“葡萄”和“香蕉”等概念进行综合归纳后才获得“水果”这一概念的意义的。
6057.B【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正方形属于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是下位学习。故答案选B。
6058.C【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笔记本电脑”的概念小于“电脑”这个大概念,所以,这种学习属于下位学习,也是类属学习。
6059.C【解析】本题考查加涅的学习分类。从学习水平来说,加涅提出了八类学习,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其中,概念学习是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基于事物的某些特征而做出的,如对圆的概念和质量的概念的学习。C项正确。
6060.B【解析】题干“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做法是对材料在进行深度加工。
6061.B【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学习。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的记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B项正确。A项:强化训练是指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增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机械记忆是指对事物的即刻回忆能力,故又称即刻回忆,即刚刚认识到的事物,如果不重复再认,就会立即遗忘。例如,查找以前不熟悉的电话号码,记住它直到拨完为止,像这样一串数目,若不经常重复使用,则会很快遗忘。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6062.A【解析】变式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一切物体具有惯性”,惯性是关键特征,物体不同的状态是非关键特征,因此这个是运用了变式。
6063.A【解析】新知识的获得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使用新输入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理解新知识所描绘的事物或现象的意义,使之与已有的知识建立各种联系。
6064.D【解析】态度指影响个人对人、事、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毛毛在上学前后对陌生人行为的转变,正是体现了态度的学习。
6065.A【解析】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称为概念学习。
6066.D【解析】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较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故本题选D。
6067.C【解析】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如学习质量与能量、遗传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因为这是某本专业书籍并列结合学习的例子,所以优选C。其实,学习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命题学习,但是单选建议优先选C。
6068.B【解析】本题考查程序性知识的运用。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如:怎么操作一台机器;怎么解答数学题或物理题等。
6069.B【解析】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是指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070.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程序性知识的概念。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的具体操作。程 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6071.B【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学习的类型。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题干中小章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即将“认知策略”归属于“教学心理”,符合类属学习。
6072.B【解析】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这样就能提取出果实的共性,这符合变式法的定义,变式法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073.C【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学习者将概括程度处在较低水平的概念或命题,纳入自身认知结构中原有概括程度较高水平的概念或命题之中,从而掌握新学习的有关概念或命题。下位学习又分为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6074.C【解析】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命题是知识的最小单元,它既可以陈述简单的事实,也可以陈述一般规则、原理、定律、公式等。题干所述学习即是命题学习。
6075.C【解析】奥苏伯尔按知识获得的内在过程把学习分为三类: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新的学习内容在综合和概括水平上高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内容,这种学习称为上位学习或总括学习;新的学习内容在综合和概括水平上低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内容,这种学习称为下位学习或类属学习;新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内容不构成上下位关系,而仅仅是由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内容的合理组合构成的,新旧知识处于同一个层次,这种学习就是并列结合学习。由题干可知,“鲸”属于“哺乳动物”的下位概念。
6076.B【解析】下位学习也叫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077.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的过程,他根据新旧概念的概括水平及其联系的方式的不同,提出了三种同化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下位学习又叫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上位学习又叫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并列学习是指新旧知识之间既不产生下位关系,也不产生上位关系,他们在人类广阔的知识背景上具有联系,学生通过这种联系进行学习。学生在开始学习百分数时,可以把它理解为分数的一种,因此这种学习是下位学习。
6078.A【解析】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称为上位学习。例如,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属于上位学习。
6079.B【解析】实物直观是以实际的事物本身作为直观对象而进行的直观活动,包括收集标本、野外考察、参观、实验等活动。实物直观是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题干中“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属于实物直观。
6080.A【解析】知识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的加工,形成对事物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知识的加工过程。知识直观的类型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类。
6081.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变式”变式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突出概念的本质。
6082.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又称描述性知识,是指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6083.B【解析】所谓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包括动作技能、智力技能和学习策略。学会骑自行车属于动作技能。
6084.B【解析】“液体”的概念时谈到“沙子”所谓变式,就是变换使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属性,使本质属性保持不变而非本质属性或有或无,以便突出本质属性。B项中,“沙子”属于“固体”,而不是“液体”,属于运用反例的策略。
6085.D【解析】所谓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6086.A【解析】变式的概念。
6087.B【解析】本题考查反馈的类型。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这是教师、教练、示范者、录像、计算机等外部信息源对学习者的操作结果及其操作过程的反馈。
6088.B【解析】看到就认为,这只是表面的概括,没有经过思维的推理,所以属于感性概括。
6089.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学习分类的识记和理解情况。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一分类是由英国科学家迈克尔 · 波兰尼在 1958 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6090.C【解析】SECI 模型描述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四个过程: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与内部化。这一模型同时还被视为知识创造模型,因为在知识转化的过程中通常会生成新的知识。
1、社会化:通过社交传递隐性知识
这是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共同的或共享的隐性知识的过程。换句话说,在个人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他们分享经验,以此创造出共同的想法或思考。对此,一个典型例子是传统的师徒关系或辅导互动,年轻学徒跟着工匠师傅一起工作,并通过日常观察、模仿和实践来习得技术性技能。另一个社会交往的例子是非正式活动,比如一起聊天、通过头脑风暴来想新点子、场外“知识日”、“知识咖啡吧”和“知识睡衣趴”等。在此过程中,人们可以了解彼此的价值,从而创造共同的隐性知识,比如相同的思维模式和彼此之间的信任。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隐性知识保持其隐性状态,极少会被捕获、关注或以任何方式记录下来;换句话说,它仍然在原始参与者的头脑中。但是这一过程有助于建立社区中的无形联结。
2、外部化:赋予隐性知识以可见的形体
这一过程赋予隐性知识以可见的形体,也就是说,把隐性知识清晰表达为显性知识,然后借助有形体将知识保存并存储在工具、系统和技术等资料库中。通过外部化得到的显性知识可供组织内部员工共享,也许还会被纳入组织记忆。在这种情形下,显性知识能够被保留下来;即使承载隐性知识的个人离开组织,知识流失的严重程度也会被降低。这就是为什么从管理角度来看,外部化过程非常重要。把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的可能途径包括比喻、类比、概念、假设或模型等。比喻和类比被当作表达隐性知识精髓的语言,但是它们往往是苍白无力的,缺乏一致性和充分性。因此,如前所述,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被视为知识管理中的一项重大挑战。在写下、录制、绘制隐性知识或以其他某种方式将隐性知识形体化和具体化之前,组织往往需要一个中间媒介。例如,知识型记者可以采访知识渊博的个人,然后用更加专业的方式(如格式、长度、细节程度)提炼、建模和综合知识,以扩大其范畴,让更广泛的受众了解并继而应用这些知识。
3、组合化:将松散的知识系统化
这是将松散的显性知识组合成系统化显性知识的过程,比如以审查报告、趋势分析、执行概要或新数据库的形式来组织相关知识。换句话说,组合化就是将某个知识系统中的概念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一般来说,将个人显性知识积聚起来构成组织的知识库这类情形,被认为是组合化。不过,这一过程实际上并没有扩展组织的知识库。例如,公司管理团队收集各部门的显性知识,如市场营销知识、产品和服务设计知识、财务和会计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以及供应链管理知识,然后把所有上述知识综合起来得到系统化知识,借此了解怎样组织企业资源(人员、财务、材料、分销设施等)才能创造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之后,管理层据此制定战略和编制运营计划,以确保供方有能力满足需方的要求。
4、内部化:把显性知识转化为员工内在技能
这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技巧等操作性隐性知识的过程。新近习得的行为及新近理解或修正的心理模型有一个扩散和内嵌的过程,内部化就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新手劳动者如果能够获取熟练劳动者以文本、音频和视频等形式记录的外部化显性知识,就可以通过“干中学”将显性知识内部化,扩展间接经验的范畴,深入思考,并可能在此过程中扩充自身的隐性知识。一旦新知识得以内部化,员工就可以在现有隐性知识库中拓宽、延伸并重新构建这一知识。他们理解、学习和消化新知识,然后可能就会改变工作和执行任务的方式。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四个知识转化或创造过程并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共同构成了一个持续上升的知识螺旋;因此,这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理论上,知识螺旋可以始于任何一点,但人们普遍认为它始于社会化过程。需要强调的另一点是,新知识的产生不仅存在于知识类型转化的过程中,即从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外部化过程中,以及从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内部化过程中;即使知识类型不变,知识创造也可能发生,比如社会化过程(从隐性到隐性)和组合化过程(从显性到显性)。因此,知识转化的四个过程都能够创造新知识。
6091.B【解析】题干描述的三个问题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即陈述性知识。【解析】
6092.A【解析】直观教学类型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想象直观。模象直观,是指通过对事物模象的直接感知而单独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直观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优点是:①能通过人为的手段消除或减弱实物的非本质因素对利空因素本质因素的掩蔽;②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缩减感性材料的来源。
6093.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分类。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ABC选项均属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陈述清楚、只能借助于某种方法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D项属于程序性知识。故本题选D。
6094.A【解析】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包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理信息、词汇、图标等的学习。
6095.D【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6096.B【解析】程序性知识主要反应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际操作,因此也被称为操作性知识。
6097.A【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的具体操作。我们可从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个维度对现有的学科进行如下分类。(1)陈述性知识为主的学科:历史;(2)程序性知识为主的学科:数学、物理、化学、体育;(3)混合性学科:语文、生物、地理、政治、(小学的)社会科。
6098.D【解析】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 了一种上位关系。 例子的抽象概括水平低于规则。所以属于上位学习。
6099.D【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类型的划分。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掌握,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占有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认知结构。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6100.C【解析】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生命在于运动。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驟,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如:怎样操作一台机器;怎样解答数学题或物理题等。因此题干中ABD均是程序性知识的概念。只有C项描述的是陈述性知识。
6101.D【解析】加涅在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区分并进行了系统研究之后,按智慧技能的复杂水平将其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
6102.B【解析】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6103.B【解析】变式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如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都属于三角形,是三角形的变式。
6104.A【解析】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对历史生活的领会不能缺少言语直观。
6105.B【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106.A【解析】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系统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而要理解新信息的意义,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6107.B【解析】知识的学习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6108.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的分类。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以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6109.A【解析】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言语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6110.A【解析】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6111.D【解析】言语直观不花钱。
6112.B【解析】知识概括的定义。
6113.A【解析】鲁姆哈特和诺曼根据图式理论提出,知识的获得经过图式的积累、调整和重构三种方式。积累指在原有的图式内积累新的事实和知识,从而导致图式的发展。调整指为了更准确地适应新的识记情况,已有图式常常需要做一些小的调整,包括推广或限制它的适用范围,确定其优劣之处。重构指打破原来的图式,创建新的图式,这是图式的质变。
6114.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的概念。概念学习的方法包括:一种方法是从例子到规则,即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各种例证,然后要求他们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个定义,这叫做例规法。另一种方法是从规则到例子,即先给学生一个定义,然后要求他们去对各种实例进行识别归类,这叫做规例法。题干中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各种例证,然后要求他们分析归纳,属于例规法。
6115.D【解析】程序性提纯知识是个人没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知识作业形式间接推断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题目中关键词“方法”即是“怎么办”的体现。
6116.D【解析】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如:学习勾股定理。 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如:利用勾股定理解应用题。
6117.C【解析】题干话语说明的是“明天要做的事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怎么做的问题”,因此属于陈述性知识。
6118.A【解析】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小坤的学习属于上位学习。
6119.B【解析】概括阶段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并提供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提取过程的机会;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和概括其中的原理。【解析】
6120.D【解析】在自动化阶段,个体获得了大量的法则并完善这些法则,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故答案选D。
6121.B【解析】本题考查感性概括的内涵。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题干中学生是通过直接观察得到的总结,属于感性概括。
6122.A【解析】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从正面论证论点的例子;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从反面论证论点的例子。麻雀属于鸟类且是卵生,故以麻雀为正例,说明“卵生”是鸟的关键特征;乌龟是卵生但不是鸟,故以乌龟为反例来论证题干命题。
二、多项选择题【解析】
6123.ABC【解析】本题考查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奥苏伯尔将意义学习分为:(1)表征学习又称符号学习,是指学习一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2)概念学习:是指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3)命题学习:是指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点的新意义。
6124.AB【解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1)感性概括。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虽然从形式上看感性概括也是通过一定的概括得来的是抽象的;而且从外延上看它也涉及一类事物而非个别事物。但是从内容上看它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所概括的一般只是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一种知觉水平的概括。 (2)理性概括。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理性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它所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是思维水平的概括。所谓一般因素指的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不是个别或某些事物所特有的;所谓本质因素即内在地而非表面地决定事物性质的因素。
6125.AC【解析】理解新信息的意义需要通过直观和概括这两个环节来实现。
6126.ABC【解析】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保持、提取三阶段。
6127.CDE【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掌握,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占有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认知结构。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6128.ABCD【解析】综合安德森和佩维沃等心理学家的观点,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包括命题、命题网络、表象、线性序列和图式。
6129.ABCD【解析】知识应用一般分为审题、联想、知识理解和课题类化四个环节。
6130.BD【解析】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式也是其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则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图式也是其表征形式。
6131.AB【解析】根据知识的不同反映深度,把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1)感性知识:是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2)理性知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6132.BCD【解析】感性知识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命题即常说的规则、原理、原则。
6133.ABCD【解析】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① 强度律: :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的感知。② 差异律: :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和背景差异越大,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越容易。③ 活动律: :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④ 组合律: :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的感知。3.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6134.ABCD【解析】提高知识概括的措施有以下几点。(1)充分运用变式。(2)进行科学的比较。
(3)适当运用正例和反例。(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
6135.ABCD【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三、判断题
6136.错【解析】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知道如何解剖动物属于程序性知识。
6137.错【解析】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6138.错【解析】知识的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中心环节。
6139.错【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6140.对【解析】知识直观就是学习者通过对直接感知到教材直观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获得感性知识过程。知识直观是领略和理解科学知识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开端,是知识获得首要环节。
6141.对【解析】知识和智力的区别还表现在生物性的先天素质上。知识是完全靠后天获得的,不具有遗传性;而智力则是先天的遗传素质与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努力相互作用的"合金"。正是这样的原因,人的智力发展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育上的“因材施教”也是必然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知识可以随年龄增长而直线上升,“活到老学到老”,“年龄就是财富”;而智力的发展则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讲,在人的一生中呈独线形状。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智力在人的20岁左右发展最快,中年达到顶峰,往后随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衰退趋势。
6142.错【解析】知识直观包括三种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6143.错【解析】实物直观往往不易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在实际事物中,本质要素与非本质要素往往结合在一起,而且非本质要素一般表现得比较强烈。题干描述的是模象直观的优点。
6144.错【解析】程序性知识的本质是一套操作程序控制了人的行为,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按程序性知识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程序性知识分为智慧技能、动作技能和认知策略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