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15524381122
  • 024-23410177
首页 > 备考资料 > 魔鬼题库

【郭帅4000题】601-850第六章 教育常识

分享到:
点击次数:3536 更新时间:2024年01月02日14:59:46 打印此页 关闭

第六章  教育常识

60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和沛西能。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是当时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也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生存本能。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它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与神话起源说相比,是一大进步,标志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选项B,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米丁斯基和凯洛夫,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选项C,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选项D,神话起源说是最古老的起源学说,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

602.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提出者。裴斯泰洛齐被称为“慈爱的儿童之父,”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60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观点。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强调儿童的价值,杜威提出“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除此之外,实用主义教育学派重视从做中学,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等观点。选项A,体现的是实验教育学派的观点。德国的梅伊曼著有《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著有《实验教育学》,他们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定量的研究儿童发展及教育关系的理论,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选项C体现的是批判主义教育学的观点。针对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中的种种不平等、不公正进行批判,认为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追求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解放,强调运用批判理论,通过批判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与分析。选项D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的观点,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0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发展特点。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虽然期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征并没有改变。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由此决定了儿童是公有的,也是公育的,教育机会对所有儿童都是均等的;2.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活动融合在生产、生活中;负责教育的是有丰富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但这些长者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方法也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所以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不存在阶级性和等级性的。选项A,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教育者主要是老师,受教育者主要是学生。选项B,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影响和作用,这体现的是教育的功能。选项C,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刻板性,强调的是死记硬背为主。综上所述,ABC选项均符合教育的特点,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605.答案C

解析】此题考考查的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新课改强调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是自豪感,是一种情感态度,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606.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级管理的过程。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选项A,组织实施就是围绕班级管理计划的目标,建立组织系统,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以实现高效运行的活动。主要包括:(1)机构建设与任务落实;(2)人员安排与指导教育;(3)行为协调与工作控制。选项B不是班级管理的过程,是此题的干扰选项。选项C,评价是班主任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班级工作进行状态确定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具有鉴定、导向、激励作用。评价的中心内容是对学生发展的操行评定。选项D,班级管理计划的表述形式大体上有两种:文字表述和表格表述。文字表述形式的班级管理计划包括标题、内容和落款三个组成部分。表格表述与文字表述形式一样,但第二部分用表格来呈现。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嘉奖优秀的学生,所体现的是组织实施,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607.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直线职能式。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比直线式组织结构更具有优越性,它既保持了直线式组织结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缺点,又吸收了职能式组织结构分工细密、注重专业化管理的长处,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它的缺点如下∶(1)这种组织结构属于典型的集权式结构,权力集中于最高管理层,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2)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差,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3)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建立在高度的“职权分裂”基础之上,各职能部门与直线部门之间如果目标不统一,则容易产生矛盾。特别是对于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事项,往往难以确定责任的归属。(4)信息传递路线较长,反馈较慢,难以适应环境的迅速变化。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的主要矛盾是经常产生权力纠纷,从而导致直线人员和职能参谋人员的摩擦。

608.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级管理。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也是班级管理的一项主要活动。班级管理者必须重视班级教学活动的管理,努力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609.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主任管理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主要存在问题的有:(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题干中完全是由老师自己决定谁可以当班干部,这体现了班主任的专断。

610.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所以AC选项符合题意。班主任除了做好常规工作之外,还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所以B选项正确。选项D,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了解和研究学生:(1)观察法: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2)谈话法: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管理班级时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集体谈话和个别谈话深入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3)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班主任可以通过书面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书面材料以及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4)调查访问:这是一种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借助成绩是一种书面材料分析法,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61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1.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2.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零迁移(中性迁移)。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作用,称为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2.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3.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有时也称零迁移或中性迁移。选项A,先学拉二胡再学拉小提琴就会比较容易,体现的是顺向正迁移。选项B体现的是负迁移。选项C体现的是重组性迁移。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选项D体现的是一般迁移,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61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有些因素则妨碍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这些因素可以分成问题因素和个人因素。问题因素包括问题的刺激特点、功能固着以及反应定势。个人因素包括有关的知识背景、智慧水平、对问题的敏感性、好奇心和综合各种现念的能力以及动机和气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题干中体现的是思维定势,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61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又称为试误说。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准备律指导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获得准备状态。(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练习律指导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作。(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效果律指导教师对希望保留的行为给予奖励以维持联结,奖励不仅限于物质上的。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是使用词汇被老师表扬,体现的是效果律,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61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成动作技能学习(如射击)、态度学习((如爱好看小说)、认知策略学习(如怎样进行记忆,提高记忆效果)、言语信息学习(如了解、知道学习对象的名称或称呼)和智慧技能学习(如运用三段论推理对问题做出结论或从事实概括出原理或原则等)。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故又称过程知识。每种水平的学习中都包含着不同的智慧技能,比如怎样把分数转化为小数,怎样使动词和句子的主语一致,等等。加涅认为每一级智慧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慧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慧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技能组合起来而形成。他把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依次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性程度划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61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习得性无助。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题干中强调学生自暴自弃,自身产生怀疑,都体现的是习得性无助。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16.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之后)。其中,儿童在具体运算阶段开始形成守恒概念,思维出现可逆。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6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品德不良的矫正。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醒悟,转变,自新三个阶段。

选项A,醒悟是指品德不良学生在教育或良好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和危害性,开始产生改正过错的愿望或念头。醒悟阶段是正义与邪恶斗争最为激烈的阶段,是品德不良学生转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种道德认识和情感上的醒悟,转变是不可能的。

选项B,转变是品德不良学生在醒悟的基础上,行动上开始有了改邪归正的表现。在该阶段,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每一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鼓励将学生要求上进的愿望变为实际行动,并使他们体验进步后的轻松、愉快。同时,该阶段也是学生行为经常反复的一个阶段,教育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针对学生的反复行为,应当给予充分理解,同时应当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尽量预防品德不良学生反复行为的发生。

选项C为干扰项。

选项D,自新阶段是品德不良行为矫正的最后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个体不再出现反复行为或很少有反复行为。处于该阶段的学生表现出很强的上进心,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活动中的表现比一般学生还要积极。

618.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获得: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炼,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转化:我们可以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或者运用得是否正确。因此,评价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选项B体现的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选项C,学习包括三个阶段,获得、转化和评价。选项D体现的是布鲁纳的教学观,布鲁纳在教学观上强调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61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智力量表。比纳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1905年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他们提出用智力年龄来表示智力水平,简称智龄。选项BCD都是用来测量人格的量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620.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柯尔伯格的道德理论。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但不是两个水平,而是多个水平。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2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伯林纳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伯利纳在提出的。(1)新手阶段:新手型教师是指经过系统教师教育和专业学习,刚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他们表现出以下特征:理性化,处理问题缺乏灵活性,刻板依赖规定。这个阶段教师的主要需求是了解与教学相关的实际情况,熟悉教学情境,积累教学经验。(2)熟练新手阶段:新手型教师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后逐渐发展成为熟练新手,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整合;处理问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很好地区分教学情境中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责任感。一般来说,具有2-3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处于这一阶段。(3)胜任阶段:大部分的新手型教师在经过3-4年的教学实践和职业培训之后,能够发展成为胜任型教师,这是教师发展的基本目标。胜任型教师的主要特征是:教学目的性相对明确,能够选择有效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对教学行为有更强的责任心,但是教学行为还没有达到足够流畅、灵活的程度。(4)业务精干阶段:一般来说,到第五年,积累了相当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便进入了业务精干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表现出以下的特征:对教学情境有敏锐的直觉感受力,教师技能达到认知自动化水平,教学行为达到流畅、灵活的程度。(5)专家阶段:专家阶段是教师发展的最终阶段,只有少部分教师才能达到这个阶段。专家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主要特征是:观察教学情境、处理问题的非理性倾向,教学技能的完全自动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于专家教师,时间和经验往往都很重要。有研究表明,教师至少在积累了十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室里讲述10000小时的课,在此之前至少当过15000小时的学生之后才有可能发展到专家水平阶段,每位专家水平的教师都有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62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知识,才能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必备的知识主要有;政治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必备的教育教学知识。其中,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主要包括(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2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说到底就是培养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而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是构成教师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因此, 道德修养实际就是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炼师德意志、培养师德行为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是提供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关键。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62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规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62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特点。题干中强调的是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并且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体现的是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2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选项A,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选项C,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选项D,严要求重信任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2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练习法的贯彻要求。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第三,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62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本题考查教学评价的类型。按照教学评价的功能可将其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其中,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高考是在整个高中学习结束后进行的,故属于总结性评价。因此,C选项正确。

选项A,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选项B,目标本位评价是以目标为基础进行的评价,旨在测定课程目标在课程与教学中被实现的程度。

选项D,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综上所述,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629.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素养,提高中强调的是教师缺少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体现在教师面对的不是单个少数的学生,而是构成为一个集体的班级。为了保证集体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对于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来说尤其如此。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能力;指导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和常规管理的能力等。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30.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素养。题干中强调的是教师在寒暑假也关注学生在校外的情况,体现的是教师崇高的道德素养,在工作中不图回报的精神。教师的道德素养中要求教师在对待学生上要做到热爱学生,在对待集体上要做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在对待自身上要做到为人师表。综上所述,习题应该选择A选项。

63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主任与家长、同事及学生的沟通。班主任是协调学校、班级和家庭的纽带。班主任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时候应该做到耐心,积极主动的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家长交流的时候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和学生进行交谈的时候要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讽刺挖苦学生。在和领导同事进行交流的时候,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虚心向领导学习。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教师不应该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时候出现争吵的情况。

63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倦怠。马勒诗等人提出了职业倦息的三维度模型,这三个维度分别是:①情绪衰竭。即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林态,工作热情完全失,情绪消极,对工作产生厌倦感。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②非人性化。即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的态对待服务对象,即表现为冷酷、麻木。③低个人成就感。即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是班主任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所体现的是班主任的去人格化行为,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63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得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任务难度中等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适中;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634.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认知风格。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将个体的认知风格划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学生是“内部定向者”: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独立型的人善于分析和组织。场依存型的学生是“外部定向者”: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场依存型的人不能将一个模式(或图式)分解成许多部分,或者只专注于情境的某一个方面。杰罗姆•卡根根据学生寻找相同图案和辨认复杂镶嵌图形的速度和成绩,将认知风格分为沉思型和冲动型。沉思型的学生在做出回答之前倾向于进行深思熟虑的、计算的、分析性的和逻辑的思考,往往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冲动型的学生倾向于根据几个线索做出很大的直觉的跃进,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就做出反应。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所体现的是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35.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选项A,认知策略是个体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它的基本功能是有效地加工整理,分门别类地系统储存。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选项B,学习环境策略体现的是一种资源管理策略,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要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因素。选项C,所谓元认知策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策略,也就是说,个体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及其情感体验。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人们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选项D记忆策略不是主要的学习策略。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是考试前做好复习计划等,所体现的是一种元认知策略,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63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不同,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1)内部学习动机,指的是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学习动机。(2)外部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选项ACD都是来自于外界的奖惩,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学习兴趣本身体现的是一种内在学习动机。

63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意志品质。意志的品质主要有四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选项A,意志的坚持性又叫坚韧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质。选项B,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选项C,意志自制性是指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自制性强的人,在意志行动中,不受无关诱因的干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完成意志行动。同时能制止自身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选项D,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638.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它来自班杜拉对功效期待与结果期待的区分。结果期待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行为将造成某种结果的估计,功效期待指一个人能成功地执行某种可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的信念。当确信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一个人就会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去进行那一活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639.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遗忘的学说。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记忆的最大变化是遗忘。选项A,动机说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认为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选项B,痕迹衰退说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主张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选项C,提取失败说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选项D,干扰说代表人物是詹金斯和达伦巴希。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综上所述,题干中强调的是学习的东西会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被遗忘,所体现的是痕迹衰退说,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4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包括几个步骤:①建立焦虑刺激等级表。焦虑等级评定以受辅导学生主观感受为标准,排在最前面的是仅能引起最弱程度焦虑的刺激。②进行全身放松训练。③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系统脱敏法由沃尔朴1958年首创。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64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和首要任务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也是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经常性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64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没有对学生的关爱,教师职业道德就是一句空话。热爱学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是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的热情,对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还体现在尊重学生,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伞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精神生活、心理健康及身体素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B选项。

64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题干中的古语出自《论语》,意思是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体现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644.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做到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选项A和D体现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教书育人。选项B体现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为人师表。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64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角色。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包括: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等角色。新课改对教师角色做了新的定义,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等。选项A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定位。选项B,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对象,所以也是学生认识的客体。选项C是传统教师角色的定位。选项D,教师同样需要扮演心理健康的辅导者的角色,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科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本身。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D选项。

646.答案A

解析】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试金石。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应只看他在同行和学生面前的表现如何,还要看他是否时时处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综上所述,此题应该选择A选项。

64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1.严而有理。教师在要求学生时,一方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的规律,不应压抑、抑制,使人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要求学生时要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欣然接受。2.严而有度。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适度的要求,从关心、爱护学生角度出发,认真考虑每一项要求有可能产生的后果,以便做到恰到好处。3.严而有恒。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必须始终一贯,坚持到底。不能朝令夕改、虎头蛇尾。在贯彻中遇到来自学生惰性、理解程度等方面的阻挠,教师必须态度坚决、意志坚定。4.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考虑教育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刚柔相济、寓刚于柔。

648.答案A

【解析】《学记》是我国战国后期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649.答案A

【解析】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同时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题干中淡蓝色有凉爽感觉紫色感到镇静”,这就是视觉上的颜色引起了其他感觉,属于色彩联觉。

650.答案C

【解析】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强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在做中学。

651.答案B

【解析】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题干中各种颜色,声音,气味”是视觉、听觉、嗅觉,这属于感觉,但是“花园、教学楼的整体形象”形成的整体形象就是知觉了。

652.答案B

【解析】古斯巴达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所以教育内容偏重于军事和体育。

653.答案C

【解析】对比的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所谓对比就是刺激物之间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显著。题干中“鸡与鹤、羊与骆驼、三角形和圆形”就属于对比。B新异性指不同寻常的刺激物,司空见惯的东西不易被人注意习惯化刺激就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谓好奇心,就是人们对新异刺激的注意和探求。鹤、骆驼、圆形这些也都是日常可以接触到的,所以题目并不是强调新异,而是强调事物间的对比。

654.答案D

【解析】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D.语词记忆

655.答案D

【解析】语词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逻辑记忆。语词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以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意义以及事物的关系等为内容的记忆。语词记忆是人类特有的记忆,也是个体保存经验最简便、最经济的形式。例如,学生在听课以后,教师讲课的声调、姿势以及黑板上板书的样子,可能都已经忘了,但却可以把教师讲的内容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词记忆。

656.答案B

【解析】不以营利为目的”体现了公益性。

657.答案A

【解析】间接性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些不能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进程。题干中医生以检验手段为中介,经过思维加工来判断病情,就属于借助知识经验来理解不能被直接感知的病情,符合间接性特点。

658.答案C

【解析】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1)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2)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3)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659.答案B

【解析】数字的加法属于抽象逻辑思维,幼儿不能回答3+3=”说明还不具备抽象逻辑思维。

但是,幼儿能回答关于分苹果的问题,苹果属于具体形象,说明幼儿具有了具体形象思维。

660.答案D

【解析】中国古诗词很多,教材中编用的就是在众多古诗词里选择出来的经典作品,这些古诗词被编在教材中学生们学习了就又可以继续传递下去了。因此,题干表述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传递功能。

661.答案D

解析在整个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也存在具有关键性的转折年龄。一般认为,这个转折年龄在10岁左右,即小学四年级。

662.答案A

【解析】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因此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

663.答案A

【解析】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更多地与兴趣相联系与学习活动本身联系而不与社会需要联系。

664.答案A

【解析】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另外,这的说法比较混乱,仅是建议答案。

665.答案C

【解析】情绪的两极性主要表现在生对同一事物同时出现两种对立的内心体验。题干中的表现就是两极性的例子。

666.答案D

【解析】《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第一实行男女同校的学制,也就是第一个规定招收女学生的学制。

667.答案D

【解析】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题干中穿针,溜冰、扔铅球,作图、写字、绘画”这些体灵活运动的能力的就属于动作技能。

668.答案B

【解析】题干描述说明教师在运用理论的时候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使用方法的时候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这也就需要靠老师自身的创造性,因材施教。

669.答案B

【解析】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题干中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再学习高中物理就是使新知识(“高中物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初中物理”)建立起联系,符合意义学习。

670.答案D

【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蒸汽机时代、电气生产时代、自动化时代对人提出的不同要求本质上正是生产力发展对人所提出的要求。

671.答案A

【解析】桑代克提出的理论是试误说。B是苛勒提出的;C是巴甫洛夫提出的;D是斯金纳提出的。

672.答案C

【解析】题干古文出自《学记》,意思是: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因此,强调引导,符合启发性原则。

673.答案C

【解析】这是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所谓效果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也就是说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

674.答案D

【解析】阶段性指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要求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做法。A是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的。B是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的。C是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的。

675.答案B

【解析】正强化是给予愉悦刺激增加某种行为反应的发生概率。题干中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就是教师给予的愉悦刺激,结果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增加,因此符合正强化。

676.答案C

解析学区房促进了人口向优势学区迁移。

677.答案D

【解析】题干中“完整的人、自我实现、学生为中心”这些描述可以看出这个心理学派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因此选D。

678.答案A

【解析】初中时成绩不好,但是中考却考上了好高中,说明学生一直在变化发展,学生是发展中的的人。

679.答案A

解析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

680.答案B

【解析】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我国现在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教育目的指明了全面发展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在这一方向的指引下提出了“双减”政策,符合导向作用。

681.答案C

【解析】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动机的调节和支配。题干中学生在考试前投入时间和精力备考直到考试结束才放松,表明学生的备考行为从考试前一直坚持到考试结束后,这都是受到动机的作用,体现了维持功能。

682.答案A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是爱岗敬业。B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D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683.答案B

【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指因为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题干中小宇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符合自我提高内驱力。

684.答案D

【解析】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依据,但关于这一问题的说法版本较多,也有说教科书是基本依据的,我们建议优先选择课程标准

685.答案A

【解析】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题干中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属于个体内在需要,因此属于内部动机。

686.答案B

【解析】为了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国内外进行了许多改革实验主要有:其一,班级小型化。其二,选科制。其三,开展小队教学。

687.答案D

【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水平与活动效率之间 U 关系。

688.答案D

【解析】提高受教育者素质,这是现代学校的最基本职能

689.答案B

【解析】阿特金森认为力求成功者会倾向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也就是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

690.答案D

【解析】新课改的价值追求,其中关爱自然包括“生态理论观”意味着课程必须把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一反传统课程体系中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人是自然的人,自然由于人而使自身的意义得以显示和丰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题干中“垃圾分类”就属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符合关爱自然。

691.答案C

【解析】自我效能感会影响活动的选择。题干中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会越多地参加这方面的活动;反之,学生会逃避那些自己感到不胜任的活动。”这就是自我效能感高的活动就愿意选择,自我效能感低的活动的就不愿意选择。

692.答案A

【解析】课程文本的表现形式也称为课程内容的三个层次结构或者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包括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

693.答案B

【解析】外部动机指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题干中“表扬和奖励,批评和惩罚”就是外部的影响,因此属于外部动机。

694.答案B

【解析】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695.答案D

【解析】成长需要包括: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696.答案A

【解析】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强调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697.答案C

【解析】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题干中的例子都是学习迁移的例子。

698.答案D

【解析】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699.答案A

【解析】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就是使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题干中“有助于”就代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符合正迁移。

700.答案D

【解析】生成性目标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题干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开展”“在教育情境中自然形成新的课程目标”这些描述都能体现这种目标注重过程,因此符合生成性目标。

701.答案D

【解析】非特殊迁移也就是一般迁移,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题干中没有铜丝做导线时可以用铁丝或铝丝等金属丝来代替”这一学习就是“金属能导电”的原理的迁移,因此符合非特殊迁移。

702.答案C

【解析】新课程改革在强调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形成基本态度。

703.答案A

【解析】桑代克做了形状知觉的实验,提出了相同要素说。

704.答案A

【解析】受教育权指公民有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的权利,而且每个公民都必须按照法律要求,接受教育。题干中老师让学生到教室外罚站,学生没有办法学习,所以侵犯了该生的受教育权。

705.答案B

【解析】概括说即概括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题干中将所掌握的原理和经验用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表明迁移的是泛化的共同原理,符合概括说。

706.答案D

【解析】题干中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这些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属于学生与自我。

707.答案C

【解析】对课堂气氛的塑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养成。

708.答案B

【解析】发现教学法是布鲁纳提出的,具体步骤是: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题干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准备了充足的材料,组织学生独立提出假设,尝试解决问题”这就符合发现教学的流程。并且,布鲁纳主张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题干中“掌握基本原理”就属于掌握基本结构。综上,题干中的描述非常符合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

709.答案D

【解析】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710.答案C

【解析】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的自我建构,认为教师要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题干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借助于学生的内化”就体现了教师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耐心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就体现了学生的自我建构。综上,题干描述范老师的教学思想属于建构主义。

711.答案A

【解析】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题干中“反复背诵、反复抄写”就体现了使用的是复述策略。

712.答案B

【解析】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词语、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题干中“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的记忆”就体现了组织策略。

713.答案B

【解析】教师备课时主要是备课标与教材、备学情、备教法与学法、备过程。

714.答案C

【解析】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其中一种是记忆术,题干中利用视觉表象来记忆就属于记忆术。

715.答案A

【解析】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中考是有选拔的,在所有报考某高中的学生中选拔出来规定数量的学生,这符合相对评价。

716.答案D

【解析】题干中选择固定、安静、干扰较小的地点进行学习”这是对于学习环境的要求,因此属于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717.答案D

解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指教师是教与学统一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组织和进程,都是要由教师来设计、组织并决定,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要靠教师来调动,学生的认识活动要靠教师来指导和调控、监督。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换言之,教学过程的规范和引导,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靠教师。

718.答案B

【解析】过度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佳,也就是刚刚达到能背诵再加上50%的量,即150%的学习量为最佳。

719.答案B

【解析】隐性课程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题干中“校园文化”“教室布置”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属于隐性课程。

720.答案A

【解析】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通过两难故事法来研究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721.答案C

【解析】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干中张老师在教育中就是以理服人的,因此使用的是疏导性原则。

722.答案B

解析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

723.答案D

【解析】公正阶段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能够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基于同情、关心来对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判断。小军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断,正符合公平公正阶段的特点。

724.答案C

【解析】品德评价法指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因此题干中表扬、奖励、批评等方式”属于品德评价法。

725.答案C

解析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认为得到批评的行为是坏的。

726.答案A

【解析】教师尊重、关心、信任每个学生,又要求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这符合马卡连柯提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727.答案A

【解析】中小学德育最经常的途径是各科教学,因为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原则,认为教学与德育相统一,所以各科教学中都包含德育,因此是最经常的途径。

728.答案D

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现代的教育观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以推导班主任也是教师根本任务也是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D最符合题意。

729.答案C

解析一般认知技能即一般能力,指完成大多数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题干中“在很多认知活动中起作用”就可以得出属于一般认知技能。

730.答案C

解析择校即选择学校,反映了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

731.【答案】B

【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及其弟子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A选项和C选项“学不躐等”出自《学记》。D选项实用技术的是墨子。

732.【答案】C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是教育多元化教育思想的重要表达。

733.【答案】C

【解析】实现立德树人,首先要坚持育人的正确方向。《荀子·修身》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礼记·学记》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可见,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进行才能相互促进。

734.【答案】B

【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此学科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735.【答案】C

【解析】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直接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盛况。

736.【答案】D

【解析】瞽宗是商代大学的名称。当时大学以乐教为主,乐教的教师也就是乐师。乐师在学中祀其先祖为乐祖,学也就成为乐师的宗庙,故称瞽宗。瞽宗是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辟庸是西周设在天子所在地的大学

737.【答案】C

【解析】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

738.【答案】D

【解析】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以及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等。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739.【答案】B

【解析】在其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并把其贯穿到文化知识学科中。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和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740.【答案】无

【解析】此为考试原题,没有正确答案。“闻——见——知——行”是荀子的思想观点。

741.【答案】C

【解析】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742.【答案】B

【解析】夸美纽斯主张教育对象普及化,提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并为此编写《世界图解》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743.【答案】B

【解析】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A选项是夸美纽斯的观点。C选项是康德的观点。D选项是裴斯泰洛齐的观点。

744.【答案】D

【解析】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所以这位教育家的著作是《普通教育学》

745.【答案】C

【解析】文化教育学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因此,教育研究应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

746.【答案】D

【解析】梁漱溟认为,中国的社会问题是由于东西文化相遇,中国文化相形见绌,为应付新环境而学西洋,结果中老文化破坏殆尽,中国农村破产崩溃。因此,当务之急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而中国原本就是大的农业社会,中国的建设问题归根结底是“乡村建设”。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基于此,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没有乡村建设,便没有生机;乡村建设没有乡村教育,便没有前途。因此,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在实际上是合二为一的。A选项晏阳初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他认为,要解决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他主张,知识分子要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必须先“农民化”。B选项黄炎培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他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C选项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和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称他是“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1)陶行知相关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2)生活教育论①“生活即教育”这是其生活教育论的核心,他认为,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②“社会即学校”他认为,必须接受社会的需要改造传统学校,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而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③“教学做合一”是对注入式教学的否定。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3)六个解放

747.【答案】C

【解析】文化按照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存储形态的文化,一种是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存储形态的文化依附于实物、符号(包括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载体,虽然可以避免因个体的死亡而带来的流失,达到保存的目的,但它把文化当做“死”的物看待,只具有保存的意义。活跃形态的文化,不仅依附于物体、文字等载体,而且依附于人的载体。文化体现在人身上,就不再是“文物”,而是思想,它把“死”的文物变成了“活”的文化。从存储形态的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这一过程就是文化活化的过程。而只有教育才能够把文化从物质载体转移到人身上,与人的思想、智慧、情感建立联系,从而使文化成为影响人的行为的现实力量。故本题选C。

748.【答案】B

【解析】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经济对发展起促进作用。

749.【答案】B

【解析】(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750.【答案】C

【解析】教育先行的思想与命题明确提出始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先行包含两个内容:1.教育投资置于优先地位;2.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培养人。教育先行的原因包括:1.教育对经济的发展的巨大作用;2.教育周期较长。《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四个“学会”:“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be”和“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分别翻译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751.【答案】B

【解析】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外部动力的因素是环境。遗传是生理前提、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学校教育)是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性因素。

752.【答案】C

【解析】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人性恶。此外,荀子还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A选项是洛克对观点。B选项是墨子的观点。D选项是孟子的观点。

753.【答案】A

【解析】格赛尔(成熟机制):心理学家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学习对成熟起促进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基因决定的特定的顺序支配,完成了一定顺序后机体达到成熟,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格塞尔不仅认为人的机体机能发展程序受到生长规律的制约,而且“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支配”

754.【答案】A

【解析】(一)导向功能: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目的的归宿主要体现其导向功能(二)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三)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坚持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除此之外,教育目的还具有选择功能、调控功能等。

755.【答案】B

【解析】教学目标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756.【答案】A

【解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57.【答案】D

【解析】题干问的是主观依据, 哲学观念和理想人格属于主观依据。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不同时期与国家的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属于客观依据。

758.【答案】A

【解析】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涂尔干、柏拉图、巴格莱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759.【答案】A

【解析】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规定,在大中小学设劳动教育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760.【答案】D

【解析】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教育方针(1999)《决定》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是是否培养学生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61.【答案】A

【解析】 素质教育的内涵中提到: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考试,会提高升学率。有些人持有“实施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的观点,其错误之处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

762.【答案】D

【解析】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有学者把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即学校这个群体和构成它的个体对教育目的、过程、规律的认识,属于校园文化的理性因素;二是情感成分,是学校这个文化体内的成员对教育、学校、班级、同事、同学、老师、学生特有的依恋、认同、参与、热爱的感情,这种感情内通常包含着很深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和献身精神;三是价值成分,即学校校园所独有的价值取向系统,像“有教无类”的价值取向,“忠于职守”的价值取向,“尊师爱生”的价值取向,“教育、教学活动优先”的价值取向以及“严谨、守纪、规范、团结”的价值取向等;四是理想成分,即学校及其成员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所表达的希望和追求。如创造美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许多优秀学校所追求的理想。学校的办学思想属于精神文化。

763.【答案】C

【解析】校园环境被称为“第二教师队伍”,属于隐形课程。

764.【答案】B

【解析】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765.【答案】D

【解析】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式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766.【答案】A

【解析】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但是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 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由于是采用美国式的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767.【答案】D

【解析】从层次(纵向)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从类型(横向)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

768.【答案】C

【解析】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769.【答案】B

【解析】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770.【答案】D

【解析】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或改革。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出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这要求教师劳动应具有创造性。

771.【答案】C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关(热)爱学生,本质要求是爱岗敬业,内在要求是为人师表,基本要求是爱国守法。

772.【答案】A

【解析】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教师为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需要具有学科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这类知识属于本体性知识。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是基于教师个人的经验积累,在对待和处理教育问题时体现出的个人特质和教育智慧。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

773.【答案】D

【解析】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

774.【答案】C

【解析】学生主观能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它表现在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或在某种情境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例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参与活动;课下主动完成作业,主动帮助同学;等等。(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而且能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为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督和调控。(3)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775.【答案】C

【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隐性课程是伴随显性课程而产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现在隐性课程。

776.【答案】B

【解析】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其基本关系是教育关系。

777.【答案】A

【解析】“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的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康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等。“教育无用论”是一种抹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无能为力。古希腊学者柏拉图、中世纪的一些学者以及英国的高尔顿都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778.【答案】C

【解析】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他提出了课程的研究的“活动分析法”,即通过人类社会活动的分析,发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础。这种活动分析法为后来盛行的课程目标模式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779.【答案】A

【解析】 学科课程主要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地课程类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在教育史上,绝大部分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人们称其为学科课程论者。学科课程论者认为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学校教育应按照各学科分别组织教学,教学以知识为中心。有利于传承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的课程,被称为学科课程。

780.【答案】C

【解析】巴格莱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781.【答案】B

【解析】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是有用的,但是不适宜作为评价的准则。

782.【答案】B

【解析】上课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式。就当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783.【答案】C

【解析】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育性规律):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784.【答案】B

【解析】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结构(一)引起动机(二)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三)巩固知(四)运用知识(五)检查知识

785.【答案】B

【解析】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所决定的。观点:《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孟子:盈科而后进。

786.【答案】D

【解析】情境教学法:代表人物:李吉林。核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四大特点:“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其中”。

787.【答案】A

【解析】我国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班级授课制。

788.【答案】D

【解析】特朗普制(灵活的课程表):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是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小班是把大班的学生分为20人左右的小组,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时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计算课时的单位大约20分钟,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

789.【答案】A

【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需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把他们从原有的品德水平提高到教师所要求的新的品德水平上来解决。

790.【答案】C

【解析】长善救失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2.坚持这一原则应遵循以下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791.【答案】C

【解析】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麦克费尔根据学生记述的“好事”和“坏事”,提炼出许多典型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该理论的特征有:坚持性善论,主张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德育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主张教师要采取中性立场,虚心接纳儿童的思想情感,以促进或引导者身份出现,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AB是认知模式的特色。D是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

792.【答案】B

【解析】品德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主要包括立志、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793.【答案】D

【解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794.【答案】C

【解析】【解析】1951年国家颁发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从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班主任”,取代“级任导师”,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工作、道德行为、生活管理、课外活动等工作。至此,我国班主任制正式确立。

795.【答案】B

【解析】学校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小组活动以自愿组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小组活动一般以10-20人为宜,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796.【答案】B

【解析】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

797.【答案】D

【解析】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伴随喜爱刺激的消失,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有两种形式:呈现性惩罚(正惩罚)和取消性惩罚(负惩罚)。呈现性惩罚(正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会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惩罚。而移除性取消性惩罚(负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移去某一刺激,以抑制或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这两种形式的惩罚,其结果都是导致受惩的行为减少。晓虹没有按时完成数学老师布置的九九乘法表的熟练背诵,班主任李老师取消了她喜欢的书法课外活动让晓虹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减少,取消了书法属于负惩罚。

798.【答案】C

【解析】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英语课已经上了很长时间,小华还在思考着上节课数学老师的讲题思路,这说明小华注意的转移不好,没有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799.【答案】A

【解析】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其包括:记忆术(位置记忆法、谐音联想法、缩减与编歌诀等)、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等。把3.14159……编成口诀“山巅一寺一壶酒……”进行识记属于谐音联想法。

800.【答案】B

【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发展特征:(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关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怎么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2)关注情境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所关注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他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大小、时间的压力和核对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3)关注学生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801.答案D

【解析】布鲁姆提出只要用于学习的有效时间足够长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基于此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因此题干中王老师说“基础薄弱的同学多给一些时间”就符合布鲁姆掌握学习的观点。

802.答案D

解析题干中同学们意识到的服饰、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思维方式、民主观念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名族文化”,通过学习让同学们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体现了教育的文化功能。

803.答案A

【解析】美育的差异性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美育。所以本题选择A。

804.答案A

解析通过大学的学习大学生(劳动力)的素质得以提高,达到一定要求就可以获得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这表明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之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体现了教育可以促进劳动力再生产。

805.答案A

解析19世纪以来,教育学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许多教育理论家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教育学发展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出现了很多教育学的流派,例如文化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等。

806.答案D

解析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包括:沛西·能、利托尔诺、桑代克。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孟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包括:米丁斯基、凯洛夫等。因此,对应全部正确。

807.答案A

解析题干中第一句古文的含义是: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第二句古文的含义是:荀子说“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这两句古文表达的含义都是选择居住的环境,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808.答案C

【解析】阶段性指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小学一二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在思维上的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五六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在思维上的特征是抽象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两个阶段思维上的特征不一样,老师根据阶段特征选择了实物教具和抽象模型教具,体现了阶段性的规律。

809.答案A

【解析】诊断性测评是教学开始前进行的,为了摸清学生的底细以便安排教学。形成性测评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总结性测评是教学结束后进行的。常模参照测评没有时间上的特征,与时间无关。

810.答案D

【解析】成绩只能说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代表智商和升学的几率。因此AB都错误。有的时候因为题目简单可能整体分数普遍偏高,因此单一的分数不能看出学习的水平,只有互相比较之后才能看出水平,因此C也不正确。D又快又好、满分,都说明该生对此部分知识很熟悉掌握得好。

811.答案B

【解析】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812.答案C

解析群众性活动包括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社会公益活动、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等C学科小组明显是小组活动,不属于群众性活动。

813.答案A

【解析】教育即生长是杜威提出的,陶行知没有相关表述。BCD均和陶行知有关。

814.答案C

【解析】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题干中老师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所收获,属于活动课程。

815.答案A

【解析】苏霍姆里斯基说的名言表明老师是学生的典范,也就是老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816.答案B

解析教师的类型可以分为ABC三种类型。其中生存型教师从生计出发,被动、消极看待看待教师职业,关注功利,迫于无奈且痛苦地当教师。享受型教师从兴趣出发,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热爱,关注非功利,喜欢且幸福快乐地当教师。发展型教师从自身和社会需要出发,完善自我、奉献社会,关注发展,过崇高而有意义的人生当教师。题干中刘老师符合生存型教师的特点。

817.答案B

【解析】现代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友谊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因素;学生人际交往是通过非正式群体实现的;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人际交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具有明显的校园属性。

818.答案D

解析题干中老师拓展了课程内容,丰富学校的课程,因此体现了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819.答案D

解析冲动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反应迅速但错误多,老师提问后学生立刻回答黄色乒乓球更多”,反应非常迅速,因此属于冲动型。

820.答案A

解析理智取向强调“知识基础”对于教学专业的重要性,而这种知识主要是科学的知识,主张教师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提高专业性。题干中王老师就认为作为教育者必须具备“知识储备与教育基本学科素养”这就吻合理智取向。

821.答案A

解析】解读班规——前提(理解班规是班规发挥作用的前提);重视检查和评比——关键(检查和评比是班规发挥作用的关键);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运用奖励和惩罚是班规发挥作用的手段);协调班级教育环境——前提(教师集体和家长的支持也是班规发挥作用的前提)。

822.答案B

【解析】知识性活动。以培养对基础学科的兴趣、扩展并运用学科知识、加强技能和智能训练为主要内容。通过组织课外兴趣小组、举行知识竞赛、学习操作微机等各项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有条件的,应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到社区内的高校参观学习等等。各项活动都要体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班级活动成为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发展学生能力特长的摇篮。

823.答案C

【解析】民主型班级管理方法的特征是:1)与集体共同制定计划和做出决定2)在不损害集体的情况下,很乐意同教师一道工作民主型给个别学生以帮助和指导3)尽可能鼓励集体的活动4)给予客观的表扬与批评题干中“同学生商量,举手表决”就体现了民主。

824.答案B

解析理解水平的教学指的是教师变换各种角度对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和解释,设计各种例题和变式,使学生对知识加以领会,并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在一定范围内的新的情境中加以应用。题干中老师联系实际讲解等描述可见老师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加以领会和应用的,因此符合理解水平。

825.答案B

【解析】情感领域目标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个性化五个水平。其中,接受水平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如课堂活动、教科书、文体活动等)。包括三个水平: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地注意。这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B专注于教科书和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符合接受水平,属于情感领域。

826.答案A

【解析】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料向学生提出质疑性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思维,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更好地认识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这部分知识点时,在学生了解掌握了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小明认为,与艾滋病患者交谈、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同学们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重新温习回顾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827.答案D

【解析】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的第四阶段方法”指通过实际练习,运用系统知识,使之变得更熟练、牢固。题干中老师讲完知识后让学生做练习题,就符合第四阶段“方法”。

828.答案D

解析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题干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问题、获取问题的答案,就符合研究法。

829.答案D

解析量力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题干中教研组根据各班教学进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难易不同的题目,就体现了量力性原则。

830.答案A

【解析】正强化指给予愉悦刺激使行为反应发生概率提高。发奖状就是给予愉悦刺激,所以属于正强化。

831.答案B

【解析】“碰巧常熟悉的题目”属于运气好,运气属于外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832.答案C

解析要点式板书根据授课内容,在黑板上只列出标题、要点和层次。要点式板书能清晰地反映出授课内容的逻辑思路和层次,便于学生把握主要观点。但它高度概括,只适合于高年级。

833.答案D

解析教师备课要先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这些都预计好了才能做好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因此,备课最后才做的就是做好教学设计,编写教案。

834.答案A

解析活动变化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天空是相对静止的,飞过的鸟群是活动变化的,因此鸟群容易引起我们的无意注意。

835.答案A

【解析】若长期把个别化教学形式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会削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竞争意识的形成

836.答案A

【解析】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包括ABC。去个性化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和忽视的态度。去个性化的教师表现为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对待有些学生像对待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个别学生。题干中蒋老师与学生比较生疏就符合去个性化。

837.答案B

【解析】共同要素说的观点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迁移。题干中因为平行四边形和矩形都是四条边构成的图形具有共同要素,所以发生迁移,就符合桑代克提出的共同要素说。

838.答案D

【解析】教育作用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教师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教师的道德信念,形成教师的职业风范,塑造理想的教师人格,从而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和师德水平,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

839.答案D

【解析】题干中“尊重、理解、包容”这些词汇都表明教师的爱,也就是教师要有仁爱之心。

840.答案C

【解析】《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规范从教行为规定:勤勉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不得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题干中王老师就向他人介绍生源获取报酬了,所以违背了规范从教行为。

841.答案B

【解析】三山实验,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842.答案C

【解析】认知方式指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843.答案C

【解析】效果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题干中取得好成绩就是满意的结果,所以会促使学生更加努力,也就是努力学习和好成绩的联结加强了,符合效果律。

844.答案D

【解析】智慧技能的特点包括: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845.答案A

【解析】原型定向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心智活动实际的操作活动程序、实践模式,了解动作结构,各动作成分及其顺序等。通过原型定向,学员在头脑中形成了有关活动方式的定向映象。题干中教师在黑板上演算例题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了解数学运算的程序等,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个映象,因此符合原型定向。

846.答案C

【解析】创造性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指在规定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变通性指指思维灵活,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功能固着、定势的约束。独创性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

847.答案B

【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自身的成败经验,所以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会增加自我效能感,反之,获得失败感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848.答案B

【解析】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849.答案A

【解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就是迁移,题干里已经获得的经验对新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就是两种学习产生的影响,属于迁移。

850.答案B

【解析】题干中促进记忆的方法是利用了记忆术的一种——谐音联想法,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上一条:【郭帅4000题】851-1000 策略选择 下一条:【郭帅4000题】561-600第五章 马哲